用歷史時段的理論來解釋:為何古代無法避免土地兼併?

01引言

20世紀後的現代化,使普通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經過了一戰、二戰、冷戰以及新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研究歷史的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

人們開始從過去的以側重於研究人物、事件的方法,逐漸轉變為現在的以側重於研究經濟、社會、文化、心態等方面的方法來研究歷史了。

20世紀出現了一個史學流派:新史學。其中的有一個叫“年鑑學派”,提出了一個歷史的研究方法,就是“歷史時段的理論”。本文嘗試用此理論,來研究解釋一下:為何古代常常發生土地兼併?

02傳統史學方法與歷史時段的理論方法的不同點

傳統史學,是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傳記當成歷史的主要研究物件。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塔西佗〈編年史〉》等編年體歷史著作,就是一種以記載歷史事件為主的體裁,而《二十五史》、《希臘羅馬名人傳》等紀傳體歷史著作,則是一種以記載人物傳記為主的體裁。

用歷史時段的理論來解釋:為何古代無法避免土地兼併?

《資治通鑑》古籍

這個新史學流派中的年鑑學派,起源於法國。1946年,法國有一批歷史學者辦了一個刊物叫《經濟、社會、文明年鑑》。其中有一個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1902年-1985年),是

年鑑學派

的領軍人物之一。

布羅代爾在二戰期間應徵入伍,後被德軍俘獲關進集中營。在集中營,他以驚人毅力,寫出了近百萬字的《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的初稿(1949年首版)。

這本書不是以時間編年和歷史事件來研究歷史的,也不是人物傳記,而是以問題來研究歷史的。

1958年,布羅代爾發表了《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的文章。他提出了“歷史時段理論”。他認為:人類歷史的研究可分為長、中、短三種不同時段。

長時段

:一般以一百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時段,研究的內容包括長時間有影響作用的因素,如: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氣候變化、生產條件、社會組織、思維模式和文化心態等。長時段的歷史,被布羅代爾稱之為“結構”的歷史。

中時段:

一般以十幾年至五十年的週期為時段,如物價、人口、利率、工資、生產、流通等。布羅代爾稱之為“局勢”的歷史。

短時段:

就是傳統的歷史學家擅長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就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的歷史研究方法。布羅代爾認為這是“事件”的歷史。

以上是講歷史時段理論與傳統史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

03用歷史長時段理論,來解釋一下古代土地兼併問題

自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獎勵耕戰,以名田制來代替井田制。所謂名田制,就是按戰功功爵等級授以土地田產。這一土地制度當然激發了秦國士兵的戰鬥力,有效地讓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大業。

用歷史時段的理論來解釋:為何古代無法避免土地兼併?

右側為商鞅雕像

然而,秦的戰功功爵有二十個等級。就出現了:有的人獎勵的土地面積大,可是有的家庭人手不夠,或有的家庭變故,不想要大面積的土地了,怎麼辦?於是就只好允許將多餘的土地賣給人手多的家庭去耕種。或者有的人為了急需用錢,或其他原因而賣掉土地。於是,古代這種允許私人土地買賣,則必然形成土地兼併。

隨著古代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豪強就出現了。這些豪強,往往隱匿人口,組建私家武裝。這影響了王朝的稅賦和平平安安。到了西漢時期,由於土地兼併,出現了: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

為此,漢武帝搞了壓抑豪強,只起了一時作用。王莽,搞王田制,反而被豪強給幹翻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豪強勢力達到了一個高峰,土地兼併現象成為封建王朝難治的痼疾。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重新拾起商鞅的名田制方式,把大量的土地又賞給了新的有戰功的人。

以後,至唐、宋、明、清,每當改朝換代,都基本是按商鞅的名田制方法,把土地獎勵給新的有戰功者。這種朝代的更替又以土地來獎勵戰功,而土地又可買賣,於是新的豪強又出現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改朝換代的封建王朝,一定要獎勵土地給有戰功者呢?

我嘗試按照布羅代爾的歷史時段理論,是長時段的問題。在此,細細展開談一下:

地理環境因素

:我國中原一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古代中原因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自然是以農耕生產為主了。所以中原的土地與水利工程尤為重要。於是,為了黃河流域的水利工程的有效利用,古代每個隔幾百年就發生一次大規模的中原爭霸戰爭。

自然資源因素

:古代中原是平原。河流山川較少。農業的耕地自然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如果對有戰功計程車兵,不能獎勵金銀財寶,只能獎勵土地。

氣候變化因素

:古代中原,靠天吃飯,莊稼一年為一熟季,有出地方搞套種為二熟,這使得人均農業生產的糧食剩餘不多。所以,從先秦到明代後期,一直以糧食為主做為稅收和俸祿。

生產條件因素

:古代由於只是人力和畜力做生產的能源動力,人、畜與土地。為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這樣的生產條件,不可能在古代發展成為機械化和能源動力產業化規模。

用歷史時段的理論來解釋:為何古代無法避免土地兼併?

驢拉車

社會組織因素:

由於古代是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並且各家庭的人手是不均衡的,於是土地的利用率也就不均衡。於是,古代朝廷對於買賣土地,就不好進行管制了。

思維心態因素:

古代有句俗語:“無恆產者無恆心”,再加上自漢代到清代的重農抑商策略,讓人們更加形成了對土地的迷戀,儘管這種迷戀讓人無奈。

以上這些因素,導致了,每隔幾百年,古代舊王朝因豪強大搞土地兼併而崩潰。而古代新王朝又以名田制來獎勵戰功,從而無法實現“平均地權”。由於不能禁止土地兼併,於是王朝就週期性地更替。

以上就是用歷史時段理論的長時段理論,以求嘗試用一種新的第三視角來研究解釋了一下,為何古代無法避免土地兼併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更加容易直接地解釋:古代以畜力為動力的生產力水平,使小農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成為社會生活的基礎,於是,必然決定了其土地是私有的、可以私下買賣的,於是土地兼併成為古代社會無法避免的長期痼疾。

04結束語

20世紀進入現代化以來,小農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已經被現代工業化社會大生產的經濟所取代。在工業化社會大生產時代,土地的價值相對於工業化產品的價值要小得多。

然而,現代社會,受過現代化教育的人力資源、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已經成為比土地資源更有價值的重要資源。所以,在現代化社會,誰如果還企圖迷戀土地兼併甚至幻想當豪強,那就是違背了現代化的歷史潮流,必然是失敗。

如您也有同感,歡迎:

點贊、收藏、關注、轉發、評論。

(宣告: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文丨貝海吟(原名:貝海少年)(原創)

TAG: 土地歷史時段古代布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