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希臘城邦制國家

世界古代史——希臘城邦制國家

古希臘奴隸

希臘城邦制國家

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普遍推廣,希臘社會的經濟也加快了發展速度、農工、商業均有突出發展。與此同時,希臘在同東方頻緊交往的過程中,大量汲取並利用了東方文明的豐碩成果,從而使希臘人站在較高的歷史起點上,建構了不同於東方的國家體制。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圍繞土地、債務等問題,貴旌與平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鬥爭中,原始公社制漸趨崩潰,代之而起的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國家。在希臘,國家的普遍形式便是城邦。希臘城邦的形成方式和途徑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在早期移民和後來大殖民運動中建立的城邦;一類是在氏族制度解體並征服其他居民的過程中建立的城邦;另一類是在自身氏族的制度解體和階級分化的基礎上透過“改革”產生的城邦。

城邦形成初期,貴族政治得到普遍實行,一切權力集中於由軍事民主制時代的長老議事會轉化而來的貴族會議手中。稍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加之以平民為主的步兵逐漸取代了貴族騎兵,平民地位日益提高,他們向貴族政治提出挑戰,要求打破貴族在政治上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對立雙方勢均力敵的城邦,一度出現了懵主政治。但隨著對立雙方力量的消長,有的城邦經過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而建立了民主政治,雅典就是一個例子;有的因貴族力量強大,建立起貴族寡頭政治,如科林斯。長期維持貴族寡頭統治的城邦只有斯巴達。

希臘半島平原狹小,耕地較少,而且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所需,愛琴海上的島嶼更是如此。倘若遇上自然災害,糧食更是短缺,一部分人在故土無以為生,被迫背井離鄉,去海外謀生,開拓殖民地。如公元前7世紀後期,鐵拉島上大旱,因而不得不採取抽籤 的方法,從兩兄弟中選出一個外出殖民。 由於土地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促使無地或少地的平民成群結隊地前往遙遠的海外尋求土地,謀求生路。從而形成了一個希臘歷史上空前的大殖民運動浪潮,因之,古風時代又稱“大殖民時代”。

最初的殖民運動是自發進行的,除上述主因外,還有多種情況:有的城邦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把異己的“危險分子”遣往海外。如公元前8世紀末,斯巴達無公民權的“處女之子”因為沒有分得土地,而與希洛人(國有奴隸)結盟,密謀起義, 敗露後便被強令外出殖民。有一些在國內政治鬥爭中失勢的個人或集團,為逃避迫害,往往也選擇離開故地,漂泊異域,建立新居。有的則因家鄉被外族佔領,不甘於受奴役而遠走他鄉。也有人出於不願甘居人下的念頭,而到新地方另立門戶。更有一些人為某地富庶美好的傳說所誘惑,出海尋找自己的樂土。這些人往往具有冒險和進取精神,富有追求自由、獨立、平等的理想。

自發組成的殖民團體一般都不大,到新地方後即修築城堡,聚居在一起,以防止土著居民攻擊或海盜劫掠,同時選出元老院掌理政務,這些同舟共濟的殖民者就成為新城邦的平等公民。公民享有分配的土地,並透過公民大會參與政事。公民中也有平民和貴族之分,那些最早的開拓者無疑便以其“立國”的功勳而享有更多的利益和榮耀。後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許多城邦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公民外出殖民,以掠奪土地、奴隸、原料和市場。

當時,黑海沿岸地區尚處於原始社會階段。在小亞細亞,赫梯帝國已經崩潰,呂底亞尚未興起;在西方,除了腓尼基人的一些殖民地外,沒有什麼強國。所以,希臘大殖民運動得以順利進行,範圍不斷擴大。在義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的東部和南部、今法國的馬賽等地以及西班牙沿岸、小亞細亞沿岸、馬其頓和色雷斯沿岸、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黑海四周等廣大地域內,逾百個殖民地城邦先後建立起來。其中較著名的有科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蘭託、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這些子邦往往採用母邦的政制、文字、曆法、宗教、習俗等,在城市內建有母邦所信奉的神祗的廟宇。也有些最初建立的殖民地後來再去建立殖民地,如阿哈伊亞人在義大利建立了錫巴里斯,錫巴里斯又建立了波塞多尼亞。

對於希臘人來說,殖民不啻一次地理大發現,它極大地拓展了希臘世界的範圍,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透過殖民,希臘本土與地中海、黑海地區成為一個有密切經濟文化聯絡的整體,這既有利於希臘吸收東方文明成果,也推動了落後地區的文明程序。殖民運動促進了工商業和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工商業奴隸主的政治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也加強了平民陣營的力量,有助於平民反貴族的鬥爭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殖民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鞏固了希臘的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其始終未像東方國家一樣,建立統一的專制帝國。

TAG: 城邦殖民希臘建立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