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早年間中原世家大族罕有投奔劉備陣營者。在極度缺乏有著絕對知名度的人才以提高其政治影響力的背景下,劉巴、馬超的加入就顯得尤為關鍵。

他們一個才智絕人被世人譽為高士,另一個則“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擁兵雄踞西涼一時,因此他們二人堪稱劉備統治時期外附勢力的代表性人物。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而馬超自依附以來在蜀漢政權中的經歷,對我們瞭解劉備統治時期外附勢力所處的境地大有裨益。下面我們就聊聊西涼馬家的重要性。

涼州兵與東漢政局的關聯

自東漢以來,涼州地區長時間羌、胡、漢各族混居。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涼地區尚武的民風以及多民族混居帶來的民族衝突與融合,使得涼州人士大多生來便勇武好鬥,一時天下精兵強將也多出自於此。

在《漢書》、《後漢書》中就有多處關於涼州人勇武善戰的記載,民風尚武且與羌、胡交接使該地區極易成為民族衝突的戰場,漢人政權在治理該地區時難免不會發生壓迫羌族之事,這樣反抗就不可避免。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頻發的戰事導致東漢政府長期以來為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此東漢政府內部曾經因不堪重負而產生過放棄涼州的想法。

但時任郎中一職地虞詡強烈反對,他表示:“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餘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

由此可見,涼州之於東漢政府的意義不單單是一個兵源地,從戰略地位上看它還是整個中原地區抵禦西北羌胡勢力入侵的一大屏障。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因此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涼州地區的歸屬以及中央王朝與該地區實權人物關係緊密與否已經成為東漢王朝統治是否穩固的基準線。

隨著東漢末年中央王朝威勢日下,涼州地區離心程度也隨之越來越高。董卓率涼州兵入京是天下崩壞的開端。從漢靈帝中平六年董卓入京起到整個東漢王朝滅亡,涼州兵在中原輾轉縱橫達三十餘年,前前後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首先,一、董卓;二、李傕、郭祀、樊稠;三、張繡;四、馬超、韓遂。面對涼州兵的大舉入侵,漢末鄭泰就曾言“以此當山東忘戰之民,譬驅群羊向虎狼,其勝可必”,雖然鄭泰說這句是為了哄騙董卓不再加兵入關,但也確是事實。

馬騰勢力的崛起及其對中原形勢的影響

在前期的董卓以及之後的李傕、郭祀、樊稠、張繡覆亡之後,西涼地區最具威望的領袖級人物便只有馬超之父馬騰以及韓遂兩人。

據《典略》記載,馬騰是東漢開國名將馬援的後人,其父當年因故失官,之後就留在隴西與羌人混居。由於家裡貧寒,沒有餘財娶妻,便娶了羌族女子,生下馬騰。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後來由於涼州刺史耿鄙信用奸吏導致平民王國以及氐、羌等族反叛,州郡為平禍亂招募兵丁以壯軍勢,人高馬大且頗有勇力的馬騰便應徵入伍。

馬騰累積軍功,升至徵東將軍,此後他屯於長安城附近的槐裡,“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士進賢,矜救人命,三輔甚安愛之”。此時漢室天下大亂,馬騰也有進圖中原之心,在初平三年及興平元年馬騰、韓遂先後兩次揮師東進於長安附近。

首先他不僅說服馬騰、韓遂將其子送入朝中為質,還在袁曹相爭的關鍵時期,爭取到了涼州軍閥軍事力量上的支援,使袁尚聯合關中諸將夾擊曹操的戰略構想化為泡影。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之後馬騰派其子馬超率領精兵萬餘人與韓遂、鍾繇等人合兵一處大破郭援,馬超帳下大將龐德還在此役中斬殺了袁軍主將郭援。這一戰使得袁曹之爭中勝利的天平更加倒向曹操一方,同時也讓曹操率領的關東軍近距離見識到了涼州兵強悍的戰鬥力。

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其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即是南方的荊州,但由於顧慮身後關中的馬騰等人,他便派張既勸馬騰放棄武裝入朝為官。關於馬騰為何答應入質朝中,《三國志》中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其一是《張既傳》中所載。馬騰入京是迫於曹操勢力所給予的壓力,無奈之下被迫入京。其二是《馬超傳》中是說辭,馬騰入京是因為其與涼州地區另一大軍閥韓遂之間的不和。

其三是《馬超傳》下裴松之注引的《典略》中所載的“十三年,徵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以此處記載來看馬騰入京是因為年老。同一件事有三種說法,究竟是何處所載有誤?

馬騰雖然入京但並不代表他放棄了自己多年來在涼州地區建立的基業,其子馬超在討伐郭援戰鬥中的出色表現,應該也是其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之一。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總之,不管原因為何馬騰最終還是帶領大部分族人入朝,只留下馬超統帥原先馬騰所部繼續雄踞關中。

涼州兵團與中原矛盾的最後清算

建安十六年,由於赤壁之戰的失利,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曹操決定轉變戰略目標,先統一西北。但此時馬騰、韓遂等人已經在形式上先後歸附曹操,其中馬騰更是親自帶家眷入朝,出兵西北師出無名。

因此曹操命鍾繇、夏侯淵等人假意進攻漢中,意圖逼反馬超等人。馬超為何會在全家在朝的情況下選擇反叛,曹操“討張魯”只是一個幌子,其真正的目標是關中諸將。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也有可能曹操在發兵前曾故意釋放出此行的真實目的,於是在朝中的人質將“意外得來”的訊息傳達給了關中諸將,性情剛烈的涼州軍閥們為搶奪先機率先起兵,最終成功被曹操逼反。

以後來人的角度看來,馬騰將部屬留給馬超的決定並沒有錯,馬超也確實是一名出色的戰場指揮官,堪稱曹操戎馬一生中遇到的最為強悍的對手之一。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但此時涼州兵團面對的不再是先前的“山東忘戰之民”,他們面對的是從二三十年大大小小戰鬥中鍛煉出來的北方戰場上最強的武裝力量。

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上來看,曹操與馬超等涼州軍閥之間的衝突無法避免,因為這不僅是曹操建立起一個統一政權的必然要求,也是自漢末以來涼州力量與中原王朝長久矛盾的一次清算。

長久以來,兩股力量並未能真正地進行一次決戰,故而此番交戰對曹操而言是將涼州軍閥一網打盡的最好時機,對馬超等人來說更是一場輸不起的戰鬥。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由於此番關中諸將“凡十部,俱反,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可謂傾巢而出聲勢浩大。如果他們能夠擊敗曹軍就能夠贏得談判的資本,先前入朝為質的馬騰等人就有生還的可能,但如果失敗不僅人質會遇害,關中諸將特別是馬超還會揹負不孝冷血的千古罵名。

建安十八年,馬超捲土重來,然而先前的起兵失利使其原先的家底受到重創,同時戰敗後背負的罵名更在無形中給他帶來了相當多的不利影響。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馬超起事後,涼州境內的楊阜、姜敘等人起兵反抗。之後馬超偷襲歷城,擒獲姜敘之母,她就罵馬超為“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由此可見先前的失利令馬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時他甚至為罵名所反噬。

雖然馬超能夠憑藉其羌人血統驅使羌人、氐人起兵響應,但這一回曹操甚至都不需要親自出動戰事就已經平息。在外有夏侯淵大軍進逼、內有州人抵抗的困境下,馬超再次失利。

建安十九年春,“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馬家在雍涼地區的力量消耗殆盡,馬超只能帶著少數家人與親隨投奔漢中的張魯。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至此,自東漢以來涼州兵團與中原王朝長期的矛盾衝突也隨著馬超的敗逃畫上了句號。長期以來,雖然以馬騰、馬超、韓遂等人為代表的涼州軍閥擁有著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但卻始終只能在西北邊陲稱霸一時,這其中有兩大因素一直制約著他們。

其一,關中諸軍號令各一,始終無法形成一股合力一致對外,甚至互相之間還會相互攻伐。其二,馬騰、馬超、韓遂等人雖然都是出色的戰場指揮官,但都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袁曹交鋒時,關中諸將舉足輕重,投袁則曹操後方有傾覆之危,投曹則袁家再無翻身之機。這對關中諸將來說幾乎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進可以趁機攻入中原,退也可以與袁曹談判爭得利益最大化。

然而他們卻在鍾繇的遊說下做出了最愚蠢的選擇,由於他們送人質入侍朝中,這才導致曹操騰出手轉攻西北時,關中諸將受制於人。

三國時期,西涼馬家對當時的政局形勢有何重要意義?

這樣來看,在西涼地區一度風光至極的馬家為何最終會敗給曹操也就不難理解了。

TAG: 馬超涼州馬騰曹操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