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唐朝時期就有新年的說法,只不過,唐朝時期的新年並不叫新年罷了,唐朝時期元月一日為歲除,歲是一年,除也有驅邪避禍的意思,兩者合在一起就是要新的一年能夠驅邪避禍平平安安度過。

唐朝時期除了有歲除和一些驅邪避禍的法事以外

,還有跳舞等專案,那時秉承之前時期的一些習俗,同時也有新元素的加入。

屬於空前盛世的唐朝,當時的

人們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

還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吃飯以外的事情。沒有戰亂的年代是最幸福的,這也是為什麼唐朝後來經濟及農業畜牧業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

唐朝從李世民這裡到安史之亂前,一直都是盛世。安史之亂,

安祿山進京瓜分無數土地和糧倉等

,才導致了後來唐朝的衰落。

一、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李隆基時期雖然有過安史之亂,但他自身的本質還是很好的,也曾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朝在他的治理下,雖然後期沒落了,但在治理前期,

整個天下還是一片祥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景象,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生在和平且富足年代的人們是愜意的。唐朝有一種儀式是驅邪避禍,保平安的,

有十二神獸及十二屬相,人們戴上面具扮演角色並隨著音樂起舞,

迎接新的一年,整體意識非常嚴格,且沒有任何喜劇性。到了唐玄宗時期,打破了這種儀式的嚴肅感,融入了很多舞步,讓它更有趣味和觀賞性。

至於我們現在吃的餃子並不是唐朝的產物,

而是宋朝時期一開始餃子被稱為

交子

,隨後被納入了新年的第一餐。

唐朝時期,新年則跟現在並不一樣,那個時候分地域差別,洛陽附近吃荔枝,吃燕窩等等,而關中一帶則是普遍的餛飩或是雜果子等,再往南地域差距就會更加顯著,不像如今所有人新年第一餐吃的都是餃子。

1.換桃符

唐朝的新年過得極有氛圍,家家戶戶懸掛桃符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小學時期都讀過,這裡的新桃換舊符就是指每年要會掛桃符,次年再換上新的。

這些桃符上會寫有各路門神和一些美好祝願以及來年好運的字眼符號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到唐朝時,

門神增加了秦瓊鍾馗等一些人物

,其服飾包括樣貌和神態都不再是一樣的,也出現了各路版本的門神形象,

桃符上也出現了我們中國最早形式的春聯

。整個節日喜氣洋洋,有著一種濃郁的過年氣氛。

除此之外,唐朝過年還有假期,

唐朝人的假期和現在我們的假期差不多

,唐玄宗曾頒佈假寧令。假寧令中曾表示,

元旦或冬至都會給七天假期

。唐朝時各個統治者對人文方面還是非常人性化的,春節的七天假期也並不是從除夕那天開始,

而是除了除夕以外前後各三天定為當時的法定節假日

,冬至也是一樣。

二。不叫中秋而叫仲秋

唐朝時期的

民俗文化不僅在中國地域流傳

,也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唐朝允許外國人進京任職,也能在長安落腳並置辦房產長期居住。那些在我國京都或各地的一些外族人,

自然也會得到我們新年的待遇

,唐朝也會給各個遠國送一些新年祝福語等。

唐朝人也有喜歡吃生魚的

,隨著日本等國家在長安落戶吃生魚,

這種吃法也流傳到了日本

,稱之為刺身,

這些可以在我國酉陽雜俎中找到記載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1.賞月

除新年以外,

唐朝時期最重要的節日當屬中秋節

,在唐朝時期中秋並不叫中秋而叫仲秋。

中秋節習俗也有無數的演化成分,

在我國近代中秋我們賞月吃月餅,在唐朝時期

,中秋節祭月,要飲酒、要拜月、要賞月。

祭月拜月,都是唐朝女子所做的事

,在唐朝未婚女子祭拜月亮時,則更要虔誠,然後會有吃月餅和賞月的傳統,

這些傳統也隨著時間流傳到了現在

。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中秋節所有酒家和門店都會將自己翻新打扮。以此來迎接中秋時期所有想要飲酒賞月的人。

2.喝酒

其實在那個時候,

中秋節可以被稱為第2個新年。中秋節時唐朝人也會有三天假期。那些“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的詩句並不是空來的。

中秋在現代和唐朝都是一個非常有寓意的節日。

唐朝時期,

民俗文化及各種節日和傳統都非常的多

。歷經1000多年的發展,如今中國從唐朝一開始只有元旦和新年上,又增添了各類節日文化。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三、節日由來

現如今我們除了有中秋新年,

還有端午清明等節日

。其實唐朝時期也有端午節,當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端午節的由來大都知曉,當年屈原跳河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向江中投入食物。其中我們現在端午節必吃的粽子。

端午的吃粽子

、賽龍舟、劃龍船、也就由此而來。

1.湯圓似新月

至於元宵節等節日也是唐朝之前就出現的,

元宵節起源漢朝時期的民間藝術,剛開始人民用花燈來祈福,在南北朝時元宵節更為興盛,

唐朝則將元宵節定為節日。元宵節的形成過程非常漫長,經歷了

幾百年的時間終於形成了後來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原來

是因為宋代時期發明了一種湯圓的東西

,圓圓的像我們新年的第1輪圓月,非常美麗且好吃,

所以才有了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十五也就成了元宵節。

唐朝如果壽命沒有那麼短暫,一

定會創造更多的神話,

它不僅是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

還是存在仙境賦予詩意的時代

2.二月二龍抬頭

人們願意出門遊玩,自然各種經濟發展也是飛速的,因為沒有了戰火的侵擾,沒有了擔驚受怕,

自然會有更多人願意將自己的本身價值投入到生活中

,各類傳統節日也相繼出現。

這些節日在唐朝之前就出現了,到了唐朝時期或興旺或發達或改革,但總歸是之前便有的,

而二月初二這個節日則是唐朝時期新發明的

,二月初二民間作為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唐朝時期崇尚儒學,道家及佛教也相繼浸染了統治者的思想。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被古人稱作為黃道吉日,在這一天可以占卜未來一年的星宿及運勢和天象。

所以龍抬頭的日子即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節日

本來元宵節結束後正月差不多就結束了,春回大地,要開始進入繁忙的農業生產。

二月初二則像是最後一遍告訴民間百姓

一個為期一年的勞作開始了

本來二月初一是貞觀年間定的中和節。然而在經歷安史之亂後,整個唐朝渴望欣欣向榮,安定和平的生活,

於是將中和節的誕生自行向後移了一天

隨著唐朝的落敗

,中和節也慢慢的衰落了,再也不復當年的景象。隨後龍抬頭的日子就從二月初一成了二月初二,而中和節二月初二則漸漸地也消失了,

變成了二月二,兩個節日合二為一。

3.節日也是文化傳承

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這些節日都是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到最後逐漸成型。

在古代,

每一個節日都必不可少的便是佳釀

。尤其在唐朝,

所有節日必不可少的便是酒

像李白,杜甫,王維,王之渙等等這些詩人,高興時會把酒言歡,不高興時會徹夜難眠只能喝酒。

例如《將進酒》,通篇都講飲酒,實則是李白在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聊一聊唐代的節日文化

經濟文化的發展讓唐朝民眾第一次發現,

原來社會可以這樣安定

,唐朝時間並不長,但卻是一個空前盛世,盛唐中唐晚唐的唐朝雖然各有差異,但無論什麼樣的差異都對經濟文化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只是到了晚期時候,

由於各地藩王之爭,所以唐朝開始變得貧窮。

四、結語

安史之亂前整個唐朝融為一體

,全國民眾包括統治者都熱衷於發展經濟,開創新時代。閒暇之餘多造幾個節日喝幾場開心的酒,全國民眾還能一起過個假期。

唐朝空前繁榮的景象雖然在

歷史上曇花一現一樣

,很多人對當時的都有著深深的嚮往,雖然歷史已經不會再出現,不過空前繁榮景象下留的遺蹟還是能夠在今天看到

,當年創造的民俗、文化、節日、美食都是不可磨滅的。

新年新氣象,每年的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寓意著萬事從新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不論是哪一個朝代,新年代表的都是這個意思,

即祈福明年風調雨順

,感謝去年老天賞飯吃。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時期,

也是歷史文化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包括節日文化傳統等也都在這個朝代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唐代節日研究》

《舊唐書》

《貞觀政要》

《文獻統考》

TAG: 唐朝節日新年時期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