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老臣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為何一家七十餘口還是被殺?

古往今來,和諧相處的君主與臣子寥寥無幾,假設臣子功高蓋主,威脅到了君主的地位和皇權,那麼極有可能會被主上剷除,身首異處。尤其是跟隨極其多疑的君王,大臣們必須更加謹言慎行,才能保住一命。

眾所周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極其多疑謹慎的人。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權謀家,朱元璋身邊跟隨著一群非常有能力的大臣,他們跟隨著朱元璋從無到有,浴血奮鬥,一步一個腳印,同甘共苦,最終打下江山,建立明朝。

77歲老臣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為何一家七十餘口還是被殺?

這些開國功臣功不可沒,可朱元璋還是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坐不穩,他害怕部下黃袍加身,將自己推翻。因此在朱元璋稱帝后,他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謀反之名,將他手下大部分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

而筆者今天介紹的主角,正是朱元璋手下的開國功臣之一,他就是“開國六公”排列第一的李善長。李善長作為明朝中樞左丞相,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多信任李善長呢?他是明朝三十四位開國功臣中,第一位獲得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的臣子,丹書鐵券可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長傳》記載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客觀評價李善長是一位智勇雙全的人。他跟隨著朱元璋建功立業,見證了明朝的建立,對於這位年長自己二十餘歲的老臣子,朱元璋是滿心敬佩與感謝。

77歲老臣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為何一家七十餘口還是被殺?

朱元璋甚至還將李善長比作漢代的蕭何,在明朝政權逐漸穩定下,朝堂之上,李善長有了自己的一股勢力——淮西官僚集團。而此時的朱元璋,將明朝認為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威脅著明朝的千秋霸業。

可此時的李善長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朱元璋也曾經明裡暗裡的提示李善長,希望他的手不要伸得太長。而李善長最終權衡一二,決定告老還鄉。他認為自己位高權重,朱元璋是不可能放自己回故鄉的。可朱元璋偏偏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賞賜給他大面積的土地。

李善長每天在故鄉耕地種田,這種生活對於曾經在官場上廝殺的他來說,是無聊透頂的。於是李善長接連向朱元璋發出奏疏,希望自己能回到朝堂。此時的朱元璋性格分外多疑,他不禁懷疑李善長是否準備著要謀反。

77歲老臣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為何一家七十餘口還是被殺?

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李善長,遠離朝堂,遠離權力中心,可是李善長卻彷彿沒有聽到,義無反顧的和同鄉胡惟庸結盟。隨著胡惟庸權利逐漸膨脹,朱元璋最終下定決心除掉他,透過審查,胡惟庸屬實謀反。

朱元璋大刀闊斧地擴大了胡惟庸案件,受到影響的朝堂官員多達數萬人,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而此時的77歲的李善長家中也發生了一件事情,他因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於是向自己曾經的戰友湯和借用了三百名士兵。

湯和便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髮配到邊疆,李善長有一親戚就在當中,他被家人囑託,多次向太祖求情,這個親戚被人收買,又誣陷李善長與胡惟庸有來往,於是最終太祖相信,便鐵了心的要除掉李善長這個隱藏的威脅。

最終朱元璋就透過一件小事,將李善長作為胡惟庸謀反的同盟,將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口如數誅殺。

77歲老臣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為何一家七十餘口還是被殺?

帝王之心,無人能知,曾經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漢代的蕭何,如今的他卻被冤屈全家致死。

如果李善長能夠早點開始安安分分的養老,或許能夠得以善終,但他沒有。

如果他願意平凡的歸於田園,那麼是否有可能逃過一劫呢?

參考資料:《明史·李善長傳》

TAG: 李善長朱元璋胡惟庸明朝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