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曆史人物■清,專集■侗族義軍吳金銀,蔣林,歐陽永琦,劉定逌,周位庚

吳金銀

(1690—1740)

龍勝人。家庭小康,從小習武,為廣南、庖田等地武術頭領,與庖田石金元交往甚密。為人正直,扶困濟貧,廣交朋友。

清乾隆三年(1738)與石金元商議,決定武裝反清。分頭與苗族的張老金、蒙甲弟,瑤族的楊老襄、鳳淑宇,壯族的廖仕英、黃華慮,漢族的徐廷樞等各族領袖聯絡籌劃起義;還與湖南綏寧縣侗族的粟賢宇、城步縣苗族的楊保青聯絡。同年冬與石金元等製造“帝王”坐殿,揚言此地出了“真命天子”,當方圓數十里的各族民眾前來拜王時,乘機提出抗捐稅、殺貪官、濟貧困的口號。信眾每人交錢5文,作起義活動經費,經過1年多時間的發動,組織規模達到兩三千人。

五年四月,廣西巡撫派義寧知縣倪正國、臨桂縣丞吳嗣昌、千總潘貴等率堡卒前往招撫,被吳金銀等坑殺。清廷聞訊大為震驚,派兩廣總督馬爾泰從速調遣4000多官兵前往征伐。馬爾泰坐鎮桂林指揮,兵分三路進擊。其施疑兵計,清軍不敢正面進攻,改從石村溯江而上。六月三十日初戰於黃平江口,義軍首戰告捷,軍心大振。閏六月初二埋伏於莽道,打死千總馮遠等頭目,斃傷俘官兵近230人,繳獲大炮5門,並乘勝攻入忻城土司設的營盤,斃傷堡卒30餘人。閏六月二十五日乾隆帝改派貴州總督張廣泗指揮桂、黔、湘三省兵力1。3萬餘人,圍剿義軍。七月中旬其率部夜襲勞一衝清軍駐地,殲滅清兵300餘人。

二十七日張廣泗率湘、黔軍8000餘人,兵分兩路進擊義軍,桂軍許應虎部4000餘人亦傾巢配合。義軍被包圍,寡不敵眾,義軍營盤小壩、才莽、獨境、庖田、平壩、廣少、廣南、平鄧、龍平相繼失守。八月初七其在琉璃山戰鬥中負傷被俘後犧牲。其房族未及逃走的老少數十人,均被斬首示眾。

蔣林

(1694—1747)

字元楚,一字介庵。全州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舉,次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10年不遷。調戶部雲南司郎中,出福建延平、邵武,浙江杭州、嚴州、金華知府。乾隆元年(1736)升長蘆鹽運使,4年後以親老乞養為由辭官回鄉。乾隆對其辭去這一肥差十分詫異。為官因俗作治,不激不阿,臨事有執守;課農桑,興學校,對民毋擾毋縱,僅痛治尤其無良者;遇災荒,開倉賑濟,出俸銀糴米於他境,設粥場於四野,給老殘以錢帛醫藥;不附權貴,拒投年羹堯門下。離嚴州時,民眾攀送,老稚塞途。任鹽運使,克己奉公,前任每歲費錢數萬緡,其僅用百緡,所得關稅羨金皆留公庫,不私一錢。《清史稿》將其列為循吏以記。著有《介庵詩稿》。

歐陽永琦

(1710—1776)

字德馨,號蘭畦。馬平(今柳州)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

乾隆元年(1736)朝考,分發甘肅,次年授合水知縣,任上疏浚久已湮塞的聖泉,使農民得免天旱之苦。後調武威知縣,撤除軍屯,使可灌溉5000畝的水渠為百姓使用;在四鄉分設義學,修葺試院,為鄉試徵集經費;開設義倉,置留養所。升甘肅岷州知州,約束土司,設定保甲,解除民眾苦役。後歷任甘州、蘭州知府,轉官河南鹽驛道。值黃河決口,氾濫40餘州縣,其命於高處扎棚舍,安置災民,並及時糴米,救濟災民數萬。改任分巡河陝汝道。三十一年擢任浙江按察使,革除屬官遠迎上司舊習,禁佔用役勞力不付工錢之弊。三十三年升任廣東布政使,奏請准將原被官府拘禁于山中不許外出的連州瑤民編入戶籍,以廣謀生之路;禁止在西江下游近海處水道中堆積淤泥為田,避免水道淤塞而形成上游泛決之災;編刊理學家陳獻章《白沙子全集》,並作序。三十五年因言事被降任江西按察使,奏請禁停葬、溺女、錮婢等陋習。生平待人接物從無疾言厲色,所到之處,興修書院,以教育士子為要務,獎掖後學,又常以官俸救濟貧民。著有《政學集》、《仕鏡編》、《紹聞集》等,均佚。

劉定逌

(1720—1806)

廣西曆史人物■清,專集■侗族義軍吳金銀,蔣林,歐陽永琦,劉定逌,周位庚

壯族。字敘臣、叔達,號靈溪。武緣(今武鳴)人。自幼聰穎好學,博聞強記。清乾隆六年(1741)貢生,九年中解元,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因不肯趨附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和珅,二十二年被“誣以大考論事不如式”罷歸。回鄉後,先在隆安縣馱厚村辦私塾,後在家鄉葛陽社學授徒,不久被聘為思恩府(治今武鳴)陽明書院山長。二十八年主講潯州府(治今桂平)潯陽書院,四十年掌教桂林秀峰書院。

嘉慶六年(1801)主講賓州(今賓陽)書院。從教數十年,深受敬仰。九年應廣西巡撫張百齡特邀重赴鹿鳴宴,並獲張百齡贈“玉清尊宿”手書。廣西學政帥承瀛即席賦詩,贊其“育才養士”之功。著有《論語講義》、《四書講義》、《三難通解訓言》、《讀書六字訣》等教材。主張教學聯絡生活實際,把《論語》中的“三難”作為教育學生的準則,被稱為“粵西第一流人物”。其詩意深沉,內涵豐富,然而淡樸淺易,彷彿隨口流出,體現坦蕩自然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著有《靈溪詩稿》,已佚,民國《武鳴縣誌》等收存其詩50餘首。

周位庚

(1730—1800)

字介亭。臨桂人。家境貧寒,自幼聰敏好學。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二十八年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充三通館纂修。三十三年授刑部主事,屢充太平倉、大通橋監督,總辦秋審並八旗現審。後升員外郎。在山西任澤州(今晉城)知府時,致力於革除騾櫃積習,百姓稱便。政務之餘喜好作畫,宗法石濤,又融合古代諸畫家之筆意,創造出獨具一格的山水花鳥畫技巧,筆情縱逸,意趣翩然,被譽為當時廣西山水畫家之冠。胡虔(?—?)字雒君,號楓原。安徽桐城人。少家貧,不能繼學,設蒙館教書為生。先祖有藏書樓,所藏甚豐,名曰萬卷樓,幼時於書無所不讀,故而學問淹通,成為江南名宿。曾助章學誠修《湖北通志》,並曾一同入謝啟昆幕中。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謝啟昆總纂《南昌府志》,被召為協纂。謝啟昆主政廣西,受聘掌教秀峰書院,課讀士子。嘉慶五年(1800)正月謝氏開局修《廣西通志》,被委以總纂之責。是志修成於六年四月,十二月付梓印行,凡280卷,以體例完善、資料翔實為世人所稱道,被清末學者梁啟超譽為省志楷模。七年又與朱依真纂成《臨桂縣誌》32卷,亦為清代方誌佳作之一。其淡薄功名,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學術,工古文辭,精於考據,尤長地理,熟悉掌故,且勤於著述。著有《〈戰國策〉釋地》、《諸史地理辨異》、《漢南·江夏·豫章三郡沿革考》,皆他人主名。自刻《柿葉軒筆記》、《識學錄》。

TAG: 書院廣西義軍清乾隆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