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朝推行到結束(1905年廢除),歷史有名有姓記載在冊的文狀元有654名,武狀元185名,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存在了整整1300餘年,古代的老百姓把狀元看作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因此狀元也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難度可想而知。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舉個例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會試考試,4億人中,最終透過96人,根據這個比例,成為狀元的機率大概是五十萬分之一(可能不太嚴謹,但是絲毫不影響狀元的難度)。

如果是在唐朝,幾乎鐵定你百分之一萬沒有機會成為狀元。

為什麼呢?

看看唐代最有才華的兩位大神吧。

詩仙李白:泥腿子出身,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詩聖杜甫:京兆杜氏,北方大族,參加考試沒透過。

就算你走了八輩子血運,中了進士,別人一看你背景不行,一輩子按死在原地。

典型的兩個例子:

詩囚孟郊(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那位):混了一輩子還是縣級別幹部。

詩奴賈島(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哥們):潦倒半輩子終於能管下民政,沒上任就死了。

但是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主角偏偏就是唐朝的狀元,還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在唐朝做官比登天還難。王維為了有機會做官,先找了岐王,又託了玉真公主(那時候就知道走後門了);韓愈為了當官,光科舉就考了四次,還不算博學鴻詞科(也是科舉考試的一種,籠絡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李白為了做官,南北奔走,到處找名人拉關係。 偏偏就有人很佛系,不太在乎科舉,也不太在乎官職大小,更不太在乎能為國家做多大貢獻…… 有人說,那他一定是個庸才,還真不是,他周圍的人,沒有不羨慕他的才華。論寫詩,全唐詩一共收錄了他19首詩,其中就有2首千古佳作(凡是上學的必揹他的詩);論書法,他擅長草書、隸書,連張旭(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都向他請教過;論政事,他是太子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個兒子)的老師,還為李亨培養過治世能臣李泌(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連最難伺候的唐玄宗都對他稱讚有加。 放在今天,他一定是李誕式的人物。一個嘴上說著人間不值得,什麼都不重要,背地裡卻比誰都努力的人。 他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能把“大隱隱於朝”做到極致的人——

賀知章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一、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狀元

公元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賀知章出生于越州山陰(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賀知章祖上是會稽賀氏(古代的名門望族),家境殷實,賀知章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稱賀八。他從小聰明好學,十幾歲歲便可寫詩賦文。當年紹興地界上,想花錢求賀知章寫文章的人都快把他家門檻踏破了。重點來了,因為成績非常好,年僅三十歲就考上狀元了。更重要的是這個狀元的分量可不一般,在賀知章二十幾歲的時候,當時朝廷亂成一鍋粥,三天兩頭髮生政變,科舉考試時停時續。今天中宗繼位了,明天又改立睿宗,光唐睿宗李旦就三次讓位兩次繼位,鬧到最後,武則天一看兩個兒子沒一個成大器的,乾脆直接奪權了,而且徐敬業還曾率領軍隊討伐武帝,起兵造反,偌大的中國竟容不下一張課桌。賀知章考科舉的程序就這樣被耽誤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三十歲,賀知章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他的走向了人生巔峰了嗎?不,他沒有(往下看)。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二、中國歷史上最低調的狀元

從公元689年一直到公元722年,賀知章幹了33年的小官。這就好像牛津劍橋畢業的博士生回村裡幹了三十多年的村主任,太低調了!好歹也是個省狀元,天下讀書人的榜樣。你要問他委屈不,人家可不這麼想。您不想好好做官,起碼多寫點詩文,為了文壇做點貢獻唄。賀知章嘴一撇:我偏不!要是都像您這樣,考上全省狀元了,還沒有出頭之日,那好好學習還有啥意思?賀知章微微一笑很傾城的說:“你們不懂!” 我要想當官很容易,可是現在朝廷裡烏煙瘴氣,不適合做高官。武帝為了鞏固統治,大興佛教(武則天的母親是佛教虔誠徒,她從小就深受佛教影響,長大後也成為佛教徒),耗費巨資引領輿論;人事上任用來俊臣等酷吏(武帝身邊著名的酷吏。無賴出身,善於告密,他爹叫來操),推行告密制度,執行嚴刑峻法;朝堂上諸如薛懷義(武帝的男寵)、張昌宗(武帝的倖臣,表面是臣,你懂得)等沒有治國才能,只會逢迎媚上的人也能享有高官厚祿。明知不可為,便不為,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64歲的賀知章,僅僅只是個負責祭祀的正七品小官。人生,不著急,是你的,終歸是你的。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三、朋友圈的梗王賀知章

不愛當官,懶於仕途,不求進取的賀知章人生還有什麼追求呢?當然是交朋友啊。 長安本地戶口,工作不忙,有房有錢有時間。工作只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外的生活才屬於你自己。 胡可先教授(浙大中文系)寫的《賀知章交遊考》考證出與賀知章交友者的名人多達54人。 上自帝王朝臣,下至布衣文士,既有鄉誼,亦有同僚,還不乏方外之人,與當時重要詩人張說(唐朝宰相,這個職業他當了3次)、張九齡(唐朝開元名相)、孟浩然、王灣(唐朝文學家、史學家)、李白、杜甫、張旭等都交往頗密。 注意,是交往頗密,關係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親密。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因為賀知章的學霸身份,孟浩然一落第,就找賀知章訴苦,寫了《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 此外《唐詩紀事》 中有 : 師與賀賓客(賀知章) 、 李北海邕、 褚諫議庭海、 徑縣令萬齊融為儒釋之遊莫逆之交。 唐人的生活也不比我們現在容易,誰不想要一個快樂源泉一樣的朋友?賀知章性情誕放,玩的非常開,朋友們在一起,就是要盡興。 一開心,就想喝酒,然後越喝越開心,喝醉了就鬧出不少好玩的事,他身上的梗特別多。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賀知章跟朋友一起,喝醉了,晃晃悠悠地騎著驢回家,像坐船一樣。可能是太醉了,身體不太協調,一頭栽進井裡了。賀知章本人直接在井裡睡覺,差點淹死,幸虧旁邊人看見,齊心合力才把賀知章撈上來。 這件事在他的朋友圈裡廣為流傳,承包了大家一整年的笑點。 也為杜甫提供了寫作靈感,他的《飲中八仙歌》第一句是這樣的:“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還有一次,賀知章醉了,想要寫詩,問手下要紙。 那人多問了一句:“您老要多少?” 賀知章醉醺醺地說,你拿多少,我就寫多少。 手下不信,給拿了十張,他就寫十張,拿二十張,他就寫二十張,剛剛好夠,一點兒也不浪費。賀知章寫詩能湊夠紙張,也跟他擅長寫草書是分不開的。 他的書法與草聖張旭(吳中四士之一)齊名,被評論為“落筆精絕”“如春林之絢彩”“胸中所養不凡,源深流長,自然之道”,傳世《孝經》卷被譽為唐代草書之代表,這幅字後來幾經輾轉流入日本。 2006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中日書法珍品展”的時候,這幅作品曾回國展示過。 位於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也是賀知章的書法代表作。據宋代《宣和書譜》記載御府藏賀知章草書十二幅,可惜現在遺失了。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賀知章書法《孝經》 草書太難學了,拜他為師學習草書的吳道子(後來的畫聖)直接改了行,後來成了大畫家。 《宣和畫譜·卷二謂》說吳道子“少孤貧,客遊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四、朝堂滅火器賀知章

武帝去世後,賀知章看到整頓朝綱了,想當官了,跟他當宰相的表兄陸象先提了一嘴。 當然沒問題。陸象先本人就是賀知章的粉絲,逢人就誇賀知章的風趣幽默和才學,曾經說“我與兄弟們闊別多年,誰都不想念,唯獨一天不見賀兄,就感覺了無生趣。” 真是膩膩歪歪的兄弟情啊。 很快,賀知章在陸象先的幫助下擔任國子四門博士(相當於教授),繼而升遷為太常博士。賀知章後因寫征討突厥叛軍賀詞,博得了張說的喜愛,被張說推舉太常少卿,參與撰修《六典》《文纂》,後來又擔任了禮部侍郎,併兼任集賢院學士。仕途非常順利,完全沒有波折,唐玄宗也很喜歡他。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五、賀知章與李白

賀知章和李白認識,其實是很晚的事。 公元742年,41歲的李白和83歲的賀知章相識。 賀知章見李白神采俊逸、不拘小節,就“奇其姿”,加之李白喜愛“俠酒詩仙”,二人一見如故。 李白呈給賀知章看他的新作《烏棲曲》,賀知章讀完誇他“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很高興,隨後又把他的《蜀道難》拿出來讓賀知章看,賀知章一邊讀一邊給李白點贊:“公非世間之人,一定是太白星謫在人間吧!” 從此,李白的“謫仙人”稱號就開始廣為人知,名聲更加顯赫。 賀知章愛喝酒,李白更愛喝,兩人並列“酒中八仙”。有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賀知章退休時,李白寫了一首《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意思是賀老您慢走,吳越山清水秀,正適合頤養天年,修仙問道。昔日王羲之曾經寫《黃庭經》換白鵝,您老人家風流瀟灑不輸他……

六、尾聲

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大病一場,病好了之後,他想辭職離開長安。 玄宗、李亨挽留無果,玄宗提升他的兒子為賀知章家鄉的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也給他擺了盛大的踐行宴。 為大唐碌碌無為,不對,是兢兢業業服務一輩子了,賀老年事已高,估計這是最後一面。 《新唐書·賀知章列傳》:“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 滿朝文武都來了,有太子李亨、右相李林甫(總理)、左相李適之(副總理)、韋堅(正部級幹部)、李瓘(唐高宗的孫子)、康珽、李白、王瑀、於尹躬、齊澣(當時都是達官貴人)…… 與會者寫詩贈別,集結為卷,玄宗作序,彼時盛況,毫不亞於蘭亭集會。 想到賀知章回家鄉要是住的不舒適怎麼辦?唐玄宗不放心,找人給他修了一座道觀,起名“千秋觀”。 賀知章回家以後,不太適應,感覺像去了外鄉。認識的親戚朋友都不在了,找個人聊聊天都很難。 有一天,他隨處溜達,跑來一小孩問他,“您老師外鄉人吧?有點面生,從哪裡來的?” 外鄉人? 我差不多三十歲才離開家的,在家鄉住的時間可比你都要長。

浙江省上第一個文狀元,吳道子曾拜他為師,為何64歲仍是七品官?

賀知章有點酸澀,回家便寫下了《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千古名篇就這樣橫空出世了。有了這首詩,全唐都該知道我賀知章是本地人了吧!

他的詩有多好,我舉個例子。《詠柳》這首詩,就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既沒有描繪楊柳的顏色、形態,而是“碧玉”來指代;沒有寫柳葉的長,偏用“裁”字來襯出;未句將春風比喻成“剪刀”又是一奇。 如此用心雕琢,卻渾然天成,毫無痕跡,可稱之為唐詩之至高境界。

家鄉哪裡好呢?不用逢迎,不用猜忌,不用看人臉色,人生太舒展了。 他今生做了太多身不由己的事,老來,終於能把自己還給自己了。 賀知章喜歡這樣的結局……

天寶三年(744年),八十六歲的賀知章走完自己光輝燦爛的一生。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追贈禮部尚書。

TAG: 賀知章李白狀元草書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