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杜環成為有史可查第一個去非洲的中國人

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在外交上斷匈奴右臂,為將來的對匈奴作戰奠定基礎。這次的外交活動不是太成功,張騫先是被匈奴抓住,然後逃出,輾轉來到了西遷之後的大月氏。大月氏雖然和匈奴也是世仇,但是這時候的大月氏被匈奴擊敗,西遷到了另一塊地方。雖然失去了故國,但是在這生活得也很安逸,不願再和匈奴開戰,所以這次外交談判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出訪至少開闢了一條中西交往的道路,中西間透過這條道路進一步加深了多邊貿易關係,也對彼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亞歐大陸乃至非洲之間的聯絡也自此變得更加頻繁起來,這對我國來說也是有益的。

中外交流也並不是只有一個張騫,還有東漢的班超,東晉的法顯,唐朝的玄奘、悟空、鑑真,元朝的馬可·波羅,明朝的鄭和、陳誠等等。這些人在亞歐大陸上的足跡承載著文明的印記,讓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更加方便,他們是偉大的先行者,我們不可能忘記他們。不過文化的交流並不只是這種和平的交流,也會伴隨著血腥,因為戰爭也是一種文明交流的方式,而在這種血雨腥風中我們可能比和平交流會更加了解對方乃至更遠的世界。唐朝的杜環就是因為戰爭才成為了第一個有史可稽的前往非洲的中國人。

唐朝的杜環成為有史可查第一個去非洲的中國人

鄭和

如果有人問在我國古代誰去過非洲,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和,殊不知,這個杜環去非洲要比鄭和早了六百多年。杜環又稱杜還。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他本來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裡的一名官員,天寶十年(751年),杜環跟隨高仙芝在怛羅斯城參加了非常著名的怛羅斯之戰。此戰唐軍因為盟友叛變而遭遇慘敗,最終有1萬人左右被俘,這些人有些成為奴隸,有些被編入阿拉伯人的軍隊為其在別處征戰,而杜環也被編入了阿拉伯軍隊,隨其在西亞和北非多處參戰,一直在阿拉伯地區停留了11年之久。

杜環在天寶十年(751年)到寶應元年(762年)之間遍遊了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全境,而且杜環將自己在阿拉伯多年的見聞都用筆記錄了下來。在現在能看到的記錄裡,他曾經到過阿拉伯帝國的核心區域,見證了阿拉伯新都巴格達城的興建過程,還到過耶路撒冷,在阿克薩清真寺聽過阿拉伯的哈里發講道,另外他還進入北非,到過埃及亞歷山大城,並幾乎穿越過北非地區,足跡遍佈埃及、突尼西亞、蘇丹和衣索比亞等地。期間還曾經訪問過東羅馬帝國。他在《經行記》這樣寫道:“拂菻國在苫國西,隔山數千裡,亦曰大秦。其人顏色紅白,男子悉著素衣,婦人皆服珠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數十里。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御。”“其大秦,善醫眼與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這也反映了當時地中海地區高度的醫術。

唐朝的杜環成為有史可查第一個去非洲的中國人

杜環的萬里行程

在他的書中對阿拉伯帝國的宗教也有過記載,在書中他如是說:“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為眾說法,曰:‘人生甚難,天道不易,姦非劫竊,細行謾言,安己危人,欺貧虐賤,有一於此,罪莫大焉。凡有徵戰,為敵所戮,必得昇天。殺其敵人,獲福無量’”,“其大食法者,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至相累。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真主安拉)而已。”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狀況也給杜環留下了深刻印象:“郛郭之內,里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萬貨豐賤,錦秀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琉璃器皿,瑜石瓶缽,蓋不可數算。梗米白麵不異中華。”

杜環在幾萬裡之外漂泊了11年之後,竟然被阿拉伯人放回了中國,這使他筆下的那些異國見聞也和他一起回到了中國。雖然他回國之後寫的《經行記》一書現在已經散佚,但在當時的其它一些書籍裡大量引用了《經行記》的記載,也讓這些記載成為了古代東西方交流的寶貴史料。

TAG: 杜環阿拉伯匈奴大月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