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為什麼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宋太祖趙匡胤在歷史上好歹也是名聲響噹噹的,雖說“唐宗宋祖,略輸文采”,可畢竟也結束了自唐末至五代十國以來的天下大分裂,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說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明顯是在冤枉他吧。

趙匡胤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為什麼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說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顯然是言過其實了,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大都褒大於貶。儘管趙匡胤透過不太光明的手段實現了改革換代,在位期間的個別為政舉措也頗受爭議,比如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採取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有宋一代軍隊戰鬥力低下,處處被動挨打,以至於南宋滅亡前軍隊一路潰敗,崖山一戰十萬軍民殉國。但是隻要稍稍瞭解唐末五代這一段歷史的人就應該明白趙匡胤這麼做其實並沒有錯,說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在後周世宗時期任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後周顯德七年(960)周世宗柴榮病逝,時北漢聯合契丹來犯,趙匡胤受命領軍抵禦,在陳橋驛被部下黃袍加身擁立為帝,旋即回京逼迫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北宋王朝建立,趙匡胤就是北宋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

北宋建立之初,天下仍處於分裂狀態,趙匡胤接受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發起統一全國戰爭,先後消滅了割據南方的荊南、後唐、南漢、後蜀、吳越等政權,大致完成了全國統一(除北漢外)。趙匡胤在位十六年,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他在位期間的很多為政舉措都對北宋後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趙匡胤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為什麼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在趙匡胤所有的為政舉措中,大都有利於國家民生,唯有兩大舉措,時至今日依然很受爭議,那便是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和“重文抑武”。

後周滅亡,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像趙匡胤這樣的武將手握軍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背後少不少趙匡胤那些同在禁軍共事的結義兄弟,他們大都握有一定的兵權。武將之患,實際從唐中葉起便受到世人重視,安史之亂結束後,各地藩鎮權力空前膨脹,出現了不少囂張跋扈,不聽朝廷號令甚至妄自稱王的地方節度使,唐朝之亡,實亡於宦官之禍和藩鎮之亂。唐亡後,出現了持續六十多年的天下分裂,梁唐晉漢週五朝和分據南北的十國也幾乎都是藩鎮節度使出身,可見武將掌兵權,確實已經危及到國家。

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能夠輕鬆實現改朝換代,除了自己是禁軍最高統帥,背後支援他的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一班“結社兄弟”也全都是禁軍出身。吸取唐亡和五代十國大分裂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才是趙匡胤兩次杯酒釋兵權的目的,藩鎮權力太中,君弱臣強,自然會埋下奪權篡國的禍根,最好的辦法必然是“削奪其全,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可安。趙匡胤作為過來人,比誰都清楚武將掌權的危害。建隆二年(961年),感覺局勢已經控制,權力已經穩固的趙匡胤即著手削奪親信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為什麼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枝”“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同時,對武將的不信任也讓趙匡胤過分倚重文官,由此又出現了貫穿兩宋的“重文抑武”,文官得到廣泛重用,後人大都透過“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理由,認定“重文抑武”起於趙匡胤。實際上這是很片面的,建隆時期,趙匡胤對文官武將採取的是互相制衡的方式,文官真正得到廣泛重用的要起於宋真宗時期。只不過在趙匡胤眼裡,文官相對武將來說所產生的威脅要小的很多,因此,太祖時期文官地位已經普遍比唐中後期至五代十國要高很多。

透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禁軍將領的兵權遭到解除,這些人或直接退職安享晚年,或外放地方充當節度使,趙匡胤同時還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禁軍的統領權被一分為三,且全部都對皇帝負責。趙匡胤還設立了北宋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但樞密院只有調兵權卻無法直接統領軍隊,而統軍的將帥並沒有調兵權,兩者互相制衡牽制。

加強中央集權,解除武將軍權,避免重現唐五代將在外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號令的局面這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初衷。然而,趙匡胤在平衡地方與中央的過程中,過分重視中樞,實行的“守內虛外”、“內外相制”政策仍被很多人視為是北宋後期被動挨打,越發衰弱的主要原因。

趙匡胤開創了北宋第一個盛世建隆之治,為什麼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北宋初期,軍隊分為禁軍、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軍是主力,趙匡胤本身就是禁軍將領出身,因此非常重視禁軍建設,從各方面加強禁軍的實力。

北宋的禁軍都是在全國各地經過精挑細選的精壯之士,可謂北宋軍隊的精銳和主力,但是趙匡胤對禁軍的分配顯然是不均的,約半數的禁軍駐守在京城及附近,餘下半數分戍邊境及內地若干重鎮,造成京師兵力過盛而邊境兵力匱乏,禁軍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一則習於勞苦免於怠惰,二則因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如此頻繁更換駐地,再加上軍隊統帥隨意調動,其危害性是很大的,從後來北宋對西夏和遼國的作戰中處處被動挨打就可以看出,這種軍制其害無窮。

但如果僅僅以此就把趙匡胤當做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就顯然是冤枉了他,他的改革措施,完全是為了鞏固王朝著想,北宋能成為中央集權王朝,牢牢將軍權、政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上,三百年來從未發生過將領叛亂,權臣擅權,這都要虧了趙匡胤的改革。至於之後的北宋在面對西夏、遼金,南宋在面對西夏、金蒙時候處處被動挨打,這完全是皇帝個人能力問題,而不能將兩宋之亡全部歸罪於趙匡胤。

TAG: 趙匡胤禁軍武將北宋杯酒釋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