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東:凡名字帶“皂”“灘”“臺”“堡”字的地方,都有一定來頭

【人文】山東:凡名字帶“皂”“灘”“臺”“堡”字的地方,都有一定來頭

日照任家臺礁石公園

在山東的膠東沿海,有很多地方的名字裡都有“皂”字或者“臺”字;如威海的皂西臺、東澇臺等,煙臺的北皂村、小皂村等,日照的王家皂、皂官莊、張家臺、李家臺、吳家臺、任家臺等。

那麼,這些地名裡帶有的“皂”“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帶“皂”字的地名,與舊時使用海水製鹽有關。我們使用海水製鹽的歷史悠久。《中國鹽政史》上有說:“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

關於夙沙氏,《呂氏春秋·用民篇》曰:“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據此,夙沙氏生活年代應在炎帝時期或略早。

煮海為鹽,在我國古籍中多有記載。《世本八種·作篇》(張澍稡集補註本)有云:《北堂書鈔》引《世本》雲:“夙沙氏始煮海為鹽。夙沙,黃帝臣。”《路史注》引宋衷注:“夙沙氏。炎帝之諸侯。今安邑東南十里有鹽宗廟。”

【人文】山東:凡名字帶“皂”“灘”“臺”“堡”字的地方,都有一定來頭

壽光雙王城水庫鹽場遺址

北宋《太平御覽》卷865引《世本》“宿沙作煮鹽”時注稱:“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宿沙)衛為魚鹽之利。”

宋衷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大儒。按照他的看法,宿沙衛是春秋齊靈公重臣,其活動範圍應在齊國沿海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沿海。

根據《左傳》等先秦文獻的記載,炎黃族群直到東周還有同姓後裔延續下來,因此,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宿沙衛極可能是遠古時期夙(宿)沙氏部落的後裔。

2003年,在壽光北部雙王城水庫,發現商周時期大型古鹽場遺址群。因此,學者認為夙沙氏的活動範圍具體是在今天的壽光沿海。

在相當漫長的一個時期內,沿海民眾煮海為鹽是一個龐大的產業。據《牟平縣誌》記載,“西漢,東牟縣置鹽官,招收灶戶建灶煎鹽。明制籤民為灶,隸於灶籍,稱為灶戶,稱灶戶人民為灶丁,撥給灶地即草蕩地(芻薪用地),灘池地(煎鹽用地)”。

【人文】山東:凡名字帶“皂”“灘”“臺”“堡”字的地方,都有一定來頭

鹽場

據此,在海邊以灶煮鹽(也稱煎鹽或熬鹽)的煮鹽戶稱為“灶戶”;和皂戶對應,以灘曬鹽的、則為“灘戶”。古時,漢字“皂”“灶”兩字同音相通,煮鹽戶集中的地方、就被稱作“XX皂”;曬鹽戶集中的地方,就成為“XX灘”。

此外,煙臺、威海、青島三地都有叫“廒上”的地名,也和制海鹽有關。“廒”即“熬”,即熬鹽。

膠東還有的直接以鹽命名的村,如牟平的鹽灘村、福山的鹽場村等。

至於東澇臺、任家臺之類的“臺”,則是和煙臺的“臺”一樣意思,指的是“墩臺”;墩,亦稱烽堠,專事燃發狼煙報警,是古時用以舉狼煙的方式,傳遞敵情、以防不虞的軍事通訊設施。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著名故事“烽火戲諸侯”說的就是一個和墩臺有關的故事。

用於地名的字,還有“堡”;一般設在沿路旁,作里程標誌,有十里一堡之說。

TAG: 夙沙氏海為鹽場任家臺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