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皇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出自杜甫《憶昔兩首》

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皇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

從大詩人杜甫的筆下,我們透過歷史的滄桑和瀰漫的硝煙彷彿能看到波瀾壯闊的盛唐畫卷,唐玄宗、楊玉環之間的千古愛情故事又為這幅畫卷注入了浪漫旖旎的色彩。盛極而衰,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可惜讓大唐王朝從巔峰滑落的前後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事實上要不是唐朝皇帝犯下數次重大戰略錯誤,是很有可能在兩年甚至更短時間內結束的。

(一)

“安史之亂”爆發七日後,唐玄宗才最終相信了安祿山叛亂的事實,因為以前他聽過太多“狼來了”的故事。宰相楊國忠由於個人恩怨多次在唐玄宗面前進言安祿山要造反,早就失去了英明果決技能包的玄宗皇帝起初還上點心,後來卻為安祿山裝傻充愣的奧斯卡式演技以及肉麻的馬屁大法所迷惑,每次再聽到類似“安祿山要造反”的稟報後,都不以為意。

此時的楊國忠卻得意洋洋,你看吧,皇上,我說這貨要造反吧,現在被我猜中了吧。大言不慚的他還在朝廷上對玄宗皇帝說,叛亂的只有安祿山一個人,其他人深受朝廷隆恩,不會跟著造反,要不了幾天,安祿山的腦袋肯定被人砍了送過來。朝廷用這樣志大才疏、貪汙受賄當家常便飯的人做宰相,可想而知,整天沉醉在楊貴妃的溫柔鄉中的唐玄宗已經昏庸到了啥程度。

事情的發展大大超過了唐玄宗君臣的預料,多年不動刀兵、武備鬆弛的政府軍壓根經受不住安祿山麾下身經百戰、在邊境經歷血與火考驗的剽悍騎兵的衝擊,短短三十幾天的時間,叛軍從范陽開始,一路勢如破竹,直至攻破洛陽。

鎮守洛陽的名將封常清浴血奮戰、連戰連敗,最終只能無奈之下奔赴陝郡與另一員帝國名將高仙芝匯合。兩人都是沙場宿將,知道野戰不是叛軍的對手,最終決定退守潼關。依託潼關與叛軍周旋。潼關是首都長安的最後一道大門,潼關如果失守,則首都門戶大開,難逃淪陷的命運。

前線的情況唐玄宗已經從派到高仙芝身邊監軍的宦官邊令城送回來的奏報中獲悉,可惜,這個邊令城是個十足的小人,他利用監軍的身份頤指氣使,干預軍事指揮,還向高仙芝索賄,一貫看不慣他的高仙芝果斷予以拒絕,因此,邊宦官將前線的戰事添油加醋的報給了唐玄宗,指責封常清、高仙芝畏敵懼戰。最終封、高兩位名將都被唐玄宗下令處死,可憐兩位征戰四方、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沒有死在與叛軍決戰的戰場上,死在了宦官的誣陷和唐玄宗的偏聽偏信、草率決斷下。

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皇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

接替高仙芝防守潼關的是另一員帝國名將哥舒翰,他曾經是安祿山的死對頭,拜楊國忠“安祿山謀反論”所賜,他一度也被唐玄宗用來制衡安祿山,安祿山節制東北三鎮,哥舒翰則負責節制西北的軍事,安祿山被封為東平郡王,哥舒翰則被封為西平郡王。

任命這樣一位名將防守潼關,似乎說明唐玄宗還沒有糊塗透頂,哥舒翰也不負眾望,很快就在戰場打敗安祿山次子安慶緒軍,給惶惶不安的朝廷上下打下了一針強心劑。打了勝仗的哥舒翰也有點忘乎所以,他公報私仇,逼著玄宗殺掉了時任戶部尚書的安思順,罪名是勾結安祿山。

這麼一弄,有個人慌了,那就是楊國忠,本來他就對掌握二十萬軍隊、剛剛又打了勝仗聲望大漲的哥舒翰有些忌憚,現在看到他如此跋扈,加上哥舒翰一向與太子李亨比較親近,而李亨一直視楊國忠為眼中釘、肉中刺。越想越害怕的楊國忠不顧叛亂當頭、一致對外的大局,決定陷害哥舒翰。

此時整個局勢可以說朝廷有利,河北戰場的政府軍在兩位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率領下連戰連捷,切斷了叛軍范陽與洛陽之間的通道。戰爭陷入僵持階段,朝廷可以以舉國對一隅,形勢對安祿山很不利。

暴躁的安祿山把戰場上的不利發洩在了手下人身上,下面人動不動就被辱罵和鞭打,這時候一個謀士向他提出了建議,一方面養精蓄銳,穩固河北戰場,一方面釋放煙霧彈迷惑朝廷,對外說駐守戰略要地陝郡的只有區區幾千老弱殘軍。

情報傳到唐玄宗的耳朵裡,他壓根不去核實情報的真偽,急於扭轉戰局的玄宗下令哥舒翰主動出擊,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哥舒翰在戰場上的嗅覺是靈敏無比的。他上書玄宗,安祿山蓄謀已久,才發動叛亂,叛軍原來,糧草補給線太長,速戰速決才是上策,因此想引誘我軍和其野戰。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據險要而扼守,叛亂以來,叛軍所過之處,燒殺搶掠,不得人心,相持日久,內部必然生亂,到時候河北和潼關兩路大軍共同出擊,必然能夠一戰而定。

玄宗皇帝徵詢了河北戰場郭子儀、李光弼的意見,二人也同意哥舒翰的建議,在一旁急的抓耳撓腮的奸相楊國忠則煽風點火,進言不能坐失良機,應該火速進軍,浮躁、急迫的玄宗皇帝置幾位統兵大將的正確建議於不顧,嚴辭下令哥舒翰出兵。

明知是火坑的哥舒翰在玄宗皇帝的聖旨逼迫下只能硬著頭皮率二十萬大軍出擊,結局果如他所料,叛軍伏兵四起,精銳盡出,朝廷大軍一敗塗地,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虜。

潼關失守,玄宗帶著太子、忠臣等人倉皇出逃,大唐王朝到了最危急的時候。

你有多喜歡少年英武、聰明睿智的李三郎,你就有多討厭現在這個昏聵無能、忠奸不分的糊塗蛋。叛亂以來,身為最高決策者的唐玄宗對於整個戰局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渾然不顧帝國政府軍戰鬥力孱弱的事實,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和虛榮心,將戰場上的失利委責於人,擅殺大將,昏招跌出。郭、李等人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都被他親手給葬送。

所幸,歷史舞臺留給唐玄宗李隆基的時間不多了,他的時代過去了,不管他自己願意不願意,他該退場了。

(二)

“馬嵬坡之變”震動了天下,奸相楊國忠被憤怒計程車兵所殺,楊貴妃也香消玉殞。縱然萬般不捨,深知保命要緊的落難帝王唐玄宗也不得不拋棄他的摯愛,“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曾經是多麼的恩愛,“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現在是萬般的無奈。所謂的千古愛情神話就這麼被無情的戳破。

準備計劃繼續逃亡蜀地的唐玄宗動身之際,為一群百姓所攔,他們言辭懇切,長安是首都,歷代先帝都安葬於附近,陛下如何忍心拋棄先帝陵墓和百姓?慚愧又汗顏的唐玄宗也潸然淚下,最終同意將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工作。

很難說這一幕是不是太子李亨策劃的,最起碼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一直以來,他被父親的光環和權威所隆重。楊國忠等人還動不動給自己上眼藥,讓自己這個太子一直當的是惶恐不安、戰戰兢兢。事實上,也不能怪他膽小,唐玄宗曾經就因為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誣陷,一怒之下處死了自己的三個皇子。想到父皇的狠辣手段,太子李亨就不寒而慄。

如今終於有機會擺脫父皇的掣肘,做一個真正的太子,他內心是萬分期待,從此,他接過了唐王朝的大旗,走上了北上靈武、主持平叛的道路。

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百姓有此舉動,也說明當前平叛才是人心所向,唐玄宗選擇的是逃亡路線,因此最終跟隨他的越來越少,到成都時候只剩下1000多人。而太子李亨一路從者雲集,大家寄希望於在他的帶領下凝聚力量,重整河山。

太子李亨到達靈武后,選擇以此為指揮中心,靈武在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北,屬於朔方節度使的轄區。這個轄區境內有大量肥美的牧場,生活著突厥、鐵勒、党項、吐谷渾等遊牧民族,兵源充裕,而且都是能征善戰、所向無敵的騎兵。太子李亨曾經兼任朔方節度使,深孚眾望,以此地為根據地,東進可以直搗安祿山的范陽老巢,南下可以收復長安、洛陽,從戰略上來看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

到了靈武第三天,太子李亨就以領導平叛、儘早迎接父皇還都為理由,匆忙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尊成都的玄宗為太上皇。當然,這個稱帝理由很牽強,一方面是受了身邊親信李輔國等人的慫恿,他們跟隨李亨多年,為了自己的錦繡前程,也希望太子早日登基。另一方面,李亨自己也希望名正言順的主宰大唐,徹底的擺脫父親唐玄宗的掣肘和遙控指揮。

唐肅宗繼位的訊息傳出來後不就,好訊息不斷,先是有朔方附近的五千多叛軍向朝廷投誠,接著朝廷在戰場上連打了幾個勝仗。

更為關鍵的是自己的密友李泌也趕過來支援,李泌從小就有神童的美名,長大以後更以才學聞名於長安城,唐肅宗還是忠王的時候,兩人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肅宗問計於李泌,依他之見,叛亂多久可平。

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皇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

李泌影視形象

李泌給的答案是兩年,他的理由如下,叛軍凡是有所俘獲,總是全部運回老巢范陽,這是沒有大志的土財主行為。王者之師,講究的是“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穩紮穩打,謀定而後動。具體的戰略部署是,皇帝、郭子儀和李光弼各率一支軍隊,分別從河北、河東、扶風交替出兵,讓叛軍疲於奔命,不戰而潰。來年開春後,命郭、李二人率大軍直搗范陽,叛軍丟失老巢後,勢必人心惶惶,無意戀戰,到時候朝廷調動大軍四面合圍,定可徹底平定叛亂。

可惜,肅宗同樣犯了急功近利、置大局於不顧的毛病,他滿腦子想的是收復兩京,於他而言,只有光復長安和洛陽,他這個皇帝才算真正坐穩了。最終唐肅宗置這個斬草除根、徹底平叛的戰略部署於不顧。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李泌所預料,雖然朝廷如願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但是各地的叛軍此起彼伏,最終朝廷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才徹底的平定了叛亂,這還是拜叛軍集團的內訌所至: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謀殺,接著安慶緒又死於史思明之手,史思明又為兒子史朝義絞死,史朝義最終眾叛親離下,無奈自殺。

這五年裡,朝廷不知耗費了多少的錢糧,犧牲了多少將士的生命,更不知又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可憐這些大唐百姓,要為前後兩任皇帝的錯誤決策來買單,當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皇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談到自己在創業過程中一直提醒自己要有延遲滿足感的意識,所謂延遲滿足感,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事實上,作為一個組織的領袖,在面臨決策時,這點尤為重要,反觀唐玄宗、唐肅宗父子在“安史之亂”過程中的多次抉擇,則明顯違背這一原則,最終也實實在在的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更大的損失,令人扼腕痛惜,這些教訓才是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的。

TAG: 唐玄宗安祿山舒翰叛軍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