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籍購房者佔25%

深圳原籍購房者佔25%

這幾日有兩件事情,很能代表性。

第一件是,今天海岸城公佈了入圍名單,一共是2114批客戶,最低社保入圍月數長達278個月。若為家庭購房,雙方平均工作年限近12年,至少2009年開始交社保。據南方日報匡算,這2000多批客戶中,深圳原籍的購房者524人,佔比高達25%,其中寶安者最多,256人,佔比12%。

深圳原籍購房者佔25%

第二件是,三日前,北京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發出倡議書,要求中介機構“降低熱點區域看房頻次,每套房屋每週帶客看房不超過2組”,“不鼓動業主提高委託價格”,“不參與經營貸、首付貸、消費貸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深圳原籍購房者佔25%

對第一件事,這個比我們預想的要更誇張。市場預期是不低於200個月,但是長達278個月,實在是過猛。但主要在於,“

社保老鉅子

”的蜂擁出現,再一次印證了這個調控的漏洞很大——這在這個政策出臺的時候,我們就都談到了,這個政策實在是太過於利好深圳本地居民,尤其是老深圳。這對於移民城市、歡迎年輕人的深圳而言,是非常有諷刺性的。

對第二件事,我想說的是,如果說有什麼政策叫拍腦袋、閉門造車,那麼這就是。你想對市場做一些約束,就一定要注意實操性。想想看,中介每週帶客看幾次房,你怎麼去監管?

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讓一場房地產調控出臺之後,不要有那麼多的bug呢?

這是從純粹技術上講的,因為,時至今日,你說最好不要調控,那是不可能的了。理論上我還是堅持政府儘量不要去幹預,但是,實際上,放眼寰球,政策對市場的干預與監管,是非常普遍的、經常的。

市場過熱,政府會監管,市場過冷,政府也會放鬆監管

。監管是無時無刻不在的。那麼,重要的就是:我們要進行怎樣的調控,才能實現有水平的市場短期穩定(只要是調控,都是短期穩定市場)。

我把這些年我經歷過的房地產調控,結合著判斷粗整一些市場現象,供各位參考。

從過往的案例裡面,可以窺見一個問題:

如何才能做好一場房地產調控?

或者說,如何做不好一場房地產調控?都可以。所謂革命家見排滿,才子見纏綿。這個既是在講調控政策,同時也是在講如何理解市場。政策制定者從這裡可以看到買房人的心理,買房人也可以從這裡面看出政策的漏洞。

首先,我們仔細梳理這些年的調控政策,不管是深圳的,還是全國其它城市的,會發它們有幾個共性特徵。

1)調控對房價都是短期有效,但長期房價越來越高

。這可以總括這些年幾乎所有的調控,都是如此。調控一開始出臺的時候,看起來很厲害,嚇得人不輕,但是藥效往往就是那3-6個月,過了之後,房價該咋咋,比上一輪更高了。比如2010年的限購限貸,2017年嚴厲的限價,2020年深圳的7。15,都是一樣的。短期內,二手房的成交量一下子腰斬了。但是隔不久,又重新翻頭上漲,再創新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去年開始,深圳流傳一句話:“

信調控,住橋洞

”的緣故。這在全國的大城市,都是一樣的。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調控了這麼多年,最大的成果是:

大家不信調控,又想要政府調控

。就是這麼一種愛恨交織的心態,下圖是深圳各片區二手住宅最新成交價格,看一看,對比一下2017年,保管你又是後悔不迭。

深圳原籍購房者佔25%

2)每一次行政干預都有巨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對真剛需產生傷害

。這個副作用到今天可以說都沒有引起政策部門足夠的重視,就是說,行政調控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會引發同樣多的問題,

甚至引發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問題更多

。比如說,限購催生了大量的假離婚事件,無房優先催生了大量的代持和析產行為,限價導致了大量的房屋質量下滑。這些問題,短期在平抑房價的熱度之下看起來好像都不重要,但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副作用越來越大。比如說到對真剛需的傷害,可以用限價盤來做例子,更可以用潤璽、海岸城來做例子,政策要求無房優先+社保排序,那自然是最利好“本地社保老鉅子”。有些本地居民社保交的老長了,名下也有很多棟樓,但是,請注意:

他真的是“無房戶”,因為他沒買過商品房

。所以,他去買房子完全符合政策,可他真的並不需要房子,然而,你怎麼去跟他拼?

3)調控反而刺激了買房人加快買房子。

這是第1)的自然延續,正是因為意識到調控根本壓不下(或者根本不想徹底壓下)房價,結果反而變成了:只要是預期到政策馬上要出臺,買房人反而會搶閘買房,提前跑步入場。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每次在調控出臺之前的時間裡,房產登記中心總是擠滿了過戶的人群。比如限價政策出臺這幾年,幾乎每個套利空間大的樓盤都擠滿了買房人。原本沒打算買房的買家,看到有價差也殺進來了。有不少人甚至是賣掉了所有的房產,把自己搞成無房戶,殺進來。再比如,打擊假離婚的政策,原來是離了就能買後來變成3年能買。深戶的政策,原來落戶就能買現在變成滿3年能買,誰知道你下面還會不會再加碼?本來我還沒有想著要那麼快的買房子,但是你這左一個調控右一個調控的,我也得先買了再說,別到時候房價沒下來,但是我的資格沒有了。

4)調控有很多漏洞,總是能夠很快被破解

。現在流傳一個笑話:每一個調控政策出臺,

微信群能在半小時之內找到破解手段

。正所謂,你有千條計,我有過牆梯。管你調控怎麼出,我就是來破,買房駭客是越來越多。比如你推無房優先,那麼我就開始養“房票”,養它好幾個,搞一堆代持。然後你再嚴打流水,我就繼續養流水,不就是半年變成1年嘛。你控社保,我就全國選好幾個城市同時掛社保。有時候看大家轉的微信討論,感覺調控就是個馬蜂窩,渾身上下都是洞。

這些都是市場裡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實真相,政策調控部門有些知道有些則未必知道。很多買房人眼巴巴的望著管理部門,期望他們出一個徹底、有效、全面、剛烈的政策,一下子把市場“收拾”老實。但是,民間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你站在道德的角度去看,和你適度擯棄道德的角度去看,真的會是完全兩副圖景。

處理這樣的問題,什麼手段才是有作用的?假如我們必須要堅持進行類似行政調控的話,那麼政策就要認真考慮,該如何減少副作用,讓受益的人群更加的合乎初心。

我的建議此時此刻,政策可以認真考慮,是否要做出一些技術上的調整。比如下面這些。

1)不要去貿然挑戰經濟規律,而應基於經濟規律而非輿論民意去調控

。城市化規律、供求規律,都是已經被市場驗證過好幾百年的。我不認為中國有多麼的特殊,可以特殊到挑戰它——歷史上我們不是沒做過這種自負的嘗試,結果慘敗。但我們的調控基本上都是基於“民意”而展開的,房價漲的猛了,這會兒的民怨大了,就出臺政策打一下。但是,在問題的癥結方面——供求關係的預期穩定,卻著力甚少,這是造成大城市高房價問題的根源。民意任何時候都不會滿足,你今天就是把上海的房價打成beng盤,也照樣會有一大批人抱怨房價貴。政策如果只顧著跟著民意走,卻不認真考慮長遠,結果一定是:

每一次政策都會變成一針安慰劑

。最差的調控,一定是看新聞報道進行調控

2)調控要結合自身城市的實際,防止東施效顰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田園般美好的“烏托邦”設想,過去1年比較熱乎的是:深圳要學新加坡,房地產調控要學長沙。咱們就說這兩個,我一直很明確的指出,政府不應該向市民釋放這種不切實際的訊號,會鬧出大笑話。比如學長沙,深圳學了長沙,杭州也學了,上海北京也馬上都會學,然後,你就很驚訝的發現,

長沙的調控在長沙看起來真管用,但是跑到京滬穗深,也是真的不管用

,打臉了不?為什麼“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了呢?因為你只看到長沙出調控政策的一面,沒看到長沙在緩和供求關係的一面,貿然去學,就變成了東施效顰。再說學新加坡,我之前也談過,深圳學不了,但是沒有人信,還有不少媒體振臂高呼,不知道發哪門子神經,以為看到了理想社會。深圳的問題就是超大城市的問題,超大城市的問題有共性,深圳在共性的基礎上有強烈的特性——無比的接近香港。要結合自身城市的特徵,去制定長遠和短期對策,簡單的模仿別人,成不了氣候。

3)出手干預之前一定要充分論證

。為什麼調控會有這麼多的漏洞給人鑽?為什麼微信群裡半個小時就能找出來破解手段?一部分原因是高手在民間,但另一部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每次政策都出臺的非常“果斷”(倉促)

,說拍腦袋有些過分,但是絕對沒有經過事前的充分推演與論證。要知道,調控政策都是公共政策,政策一旦出來,影響到的是方方面面的利益群體。有人受益有人受損,最好的政策當然是全體受益無人受損(增量改革就是),退一步那至少也得是受益群體遠大於受損群體。市場的反應從來都是“意想不到”的,負責政策制定的官員任憑你智商再高,也斷難搞過市場這把“菜刀”,一時半會兒之間你是絕對不能夠想的周全完滿。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要掌握更充分的資訊,徵集到更多的一線人員,進行更充分的論證,儘量減少副作用。現在回頭看,如果事前充分論證了,像這樣的“無房優先+社保排序”是不會出臺的,一出手就應該是“杭州版”——以房產轉讓記錄來確定是否無房戶。

4)像炒家一樣去思考

。回觀這些年的調控,每次都有一個突出的感受:

政策制定部門居高臨下的告訴市場,我是怎麼想的

。久而久之,我們發現,市場是“陽奉陰違”的,買家也好,賣家也好,根本不搭理你。你不是要出臺二手房價格指導嗎?你出來我就要求買家一次性支付差價,有什麼影響?你最終也只是得到了一個“統計”價格。也許可以改一下,

不是監管部門告訴市場我是怎麼想的,而是監管部門要弄明白市場是怎麼想的

。監管者要知道市場參與者的心態與行為,如果你想把投資客、投機客全部徹底從房地產市場裡趕出去,那你就得學會像一個炒家那樣去思考問題。否則的話,你怎麼可能成功調控得了房地產市場?你真的以為,北京中介協會給全北京的中介公司發張A4紙,市場就按你說的運轉了?再比如,調控為什麼每次都會刺激人們買房子?這背後就是政策根本不懂買家的心理。就像吃自助餐的時候,服務人員來提醒你:早餐時間到10:30結束,如果你還需要食物請提前準備,這時候,那些還沒吃飽的人就會起身去拿更多的食物(他可能根本吃不完的食物)。監管者以為政策出臺了,大家會消停,但是買家想的是,我得趕緊多搞一套。

以上這些都是技術上的討論,不涉及到方向。有一種情況是,你的方向錯了,你跑得越順溜,錯得越離譜。但是在我們現在的市場裡,如果沒有大的意外,就如我之前所說,調控政策就是這樣了,你可以指望它的調控水平更高,但不要指望它會逆轉。我們只能是盡一切可能,讓調控手段也變得像庖丁解牛一樣,副作用少一點,惠及面大一些。

PS:請後臺“商務合作”的童鞋不要再加我!

TAG: 調控政策市場深圳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