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篇》

自封建社會建立以來,生活在底層的廣大百姓在社會生存規則中,找尋到一些人與人相處時的訣竅,編成順口的俗語,一直流傳下來。古人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漓。”又如“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在舊社會中,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所謂“父不進子房”,雖然簡短卻蘊含著深刻道理,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有下一句,更是引人深思。

所謂“父不進子房”的下一句是“官不入民宅”,這兩句話從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做父母的不要頻繁出入兒女的房間,當官的不要輕易走進百姓的家裡。這兩句話被廣泛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前半句,很多人都知曉並深諳其中的道理,但是對於後半句卻有很多人並不熟悉,對於它所蘊涵的道理,也並不清楚。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其實這句話的精華主要在後半句,在舊時它既簡明,又實用,體現了封建時代君民的關係,可惜如今很少人知道了。

一、“父不入子房”背後的道理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最親密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與父母相處總是親密無間。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不需要父母隨時伴在身旁。這樣不僅是對孩子的溺愛,還容易會使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不好習慣,對於做人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過於依賴父母。與父母之間沒有界限,想要什麼都會得到,過分溺愛會使他不會分辨事情的好壞,這樣會耽誤孩子一生。

在《後漢書·仇覽傳》中記載著一個“慈母多敗兒”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驕縱自己的孩子,直至後來演化成孩子竟敢打罵母親,直至同鄉再教訓觸傷母牛的小牛時,他才幡然醒悟。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要從小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不要對於孩子過分地關心溺愛,做到“父不進子房”也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再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孩子成家立業後,起居生活都會和自己的另一半在一起,父母經常出現在孩子的住處顯得不合時宜。古代對於女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使是嫁人後,也要身居深宅大院中,不能輕易拋頭露面。面對家中的異性長輩,也是需要嚴格遵守禮義廉恥規章制度的。所以“父不入子房”在古代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在古時候,很多人家會有家訓,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對父母盡孝都需要子女去向父母長輩請示,嚴肅的事情需要在莊重的場合說,即使是需要到子女房中,也會派人前去傳話,不會自己親自到孩子房中。“父不入子房”是告訴人們治家之道須內外有別、長幼有序。《朱子治家格言》中講訴“長幼內外宜法肅辭言”講的便是長輩和子女間要講究禮數忌諱。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二、“官不入民宅”其中深意

在古時候,皇帝是天之驕子,是天下的主人,而滿朝的官員則是天下百姓大小事務的管理者。甚至有些說法稱地方官員為當地百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在古時封建朝代官員與百姓之間的聯絡。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就像江裡的水,君臣就像行駛在江上的船隻,百姓的生活像平穩的江水,承載著君辰行駛,一旦江水翻滾起來,船隻就有可能覆滅。

“官不入民宅”卻蘊涵著當時社會的一個深刻道理。在古代封建的社會制度下,存在著很明顯的階級分層現象,老百姓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地方官員管理著一方百姓,社會階級會高出百姓很多。在官場上會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所以即使官位再小,對於百姓來說也是覺得非常尊敬的。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在舊社會中,百姓對於階級之分的思想根深蒂固,對於官員有著從心底裡的畏懼感。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就是“官不入民宅”,如果進了肯定沒好事。所以當一位官員出現在百姓家中的時候,這家人會極其惶恐,一邊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一邊要小心仔細伺候這位登門的官員。對於官員來說也是一件並不光彩的事情,傳到朝堂上去也會令其他同僚恥笑一番。

而官員的到來也會給百姓帶來一些困難之處,官員登門,在外人眼中意味著這家人可能做了觸犯律法的事情,會為這家人招惹口舌之非,影響這家人的生活。再者對於官員的到來,百姓要拿出比較好的食物和酒水來招待,對於一個平常百姓來說,會有很大負擔。所以古時候的官員們深刻知道這些道理,將“官不入民宅”這一說法流傳開來,告誡為官者不要隨意去打擾百姓的生活。所以一般來講,即使是與律法有關的事情,也會將百姓傳至公堂,在公堂之上進行定奪,而不會私自去百姓家裡。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三、俗語是經驗之談

從古至今,有許多俗語流傳至今,所謂俗語,不過是前人在歷史的長河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的經驗,用以告誡後世的道理。“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告誡人們,無論在什麼時代,作為長輩,為人父母,要懂得尊重子女,與子女保持良好的距離,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作為官場上的人,要為百姓著想,不要為百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做官要行為端正,思想端正才能成為一個好官。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像“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這樣的俗語很多,但是流傳下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俗語的意思並不被人們所熟知,甚至有些只知道前半句,不知道後半句,對於俗語中蘊涵的深刻道理,也並不在意。

俗語是集中了千年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才凝集而成,如今有很多人覺得,俗語是封建時代的產物,而如今我們已經身處新時代,這些舊思想就應該淘汰掉。殊不知,古人用了千年時間總結的經驗,如今要拋棄掉,而我們又要用千年的經驗再去總結,又是為了圖什麼呢?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有九人不知道

結語:

我國現如今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擺脫了封建統治,但是不要一提到俗語就覺得那時封建時代的產物,對於當今並不適用。如今的人們對於“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只記得前半句,而將富含精華的後半句拋之不顧,這類人群不在少數,而且對於“父不進子房”的理解有失偏頗,卻不知道它原來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如今流傳在民間的俗語依然不計其數,對於老祖宗傳下來的俗語,我們應該學會辨識和傳承,一些俗語能夠傳承千年之久,一定有一些可取之處,我們不能將其遺忘,對於俗語,我們應該報以學習的心態,領教其中的奧義,並將其傳承下去。

TAG: 俗語百姓官不入子房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