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引言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獄中題壁》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這場維新派的改良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幽禁,守舊派反撲,一大批維新人士遭到逮捕。慈禧太后為了達到震懾的效果,對一眾人等進行了處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戊戌六君子等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都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原本有機會逃走,但還是選擇留下來。正如譚嗣同的臨終遺言所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他們希望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更多人的意識覺醒。但事與願違的是,當殘忍的封建頑固派將大刀坎向他們時,矇昧的民眾們卻只做冷漠的圍觀者。

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戊戌六君子中屬譚嗣同的名氣最大,所以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也最針對他。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目標,不僅對譚嗣同處以菜市問斬,而且用一種極為殘忍的方式瞭解了他。譚嗣同斬首時被砍了30多刀才嚥氣,全過程都十分血腥殘忍。但他寄希望於喚醒的民眾,卻在用饅頭蘸著他的血吃。

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一、英勇就義

胡致廷撰寫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詳細記錄了譚嗣同英勇就義時的全過程,一代革命烈士的熱血與冷漠愚昧的圍觀群眾形成鮮明的對比。譚嗣同死前受到極刑,被砍了30多刀才斷氣。這源自於封建統治者的一種手段,透過殘忍的極刑給圍觀者一個威懾。清朝時期處決死刑犯時會根據罪行採用不同的方式,越是嚴重的罪行,越是大官,所用的大刀就會越鈍。這樣在斬首時不會一刀斃命,而是要先忍受極端痛苦。這種形式甚至不是砍頭,而是“鋸頭”。以這樣慘無人道的刑罰才能警醒後來者不敢再犯。

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處以極刑是古代中國常用的一種統治手段,這種手段也將人性的殘忍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在他的小說《檀香刑》中就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小說用細緻的筆觸為我們描寫酷烈的刑罰,封建政治的殘酷性和非人道性的手段發人深思。清王朝透過酷刑鎮壓革新者,但這些英烈都有捨生成仁的意志。他們都相信自己的流血是有價值的,無論守舊派的手段有多麼殘忍,自有正義在人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譚嗣同在獄中寫下的詩,也是他抱著以死報國意志的體現。

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二、冷漠的圍觀者

讓譚嗣同等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原本想透過這場變法喚醒民眾拯救水火中的中國,但他們的行為並沒有被群眾理解。在他們去刑場的路上,會有民眾像他們扔臭雞蛋、爛菜葉等。在百姓眼裡,他們是“賣國賊”。更多的百姓只是冷漠的圍觀者,他們就像魯迅筆下像鵝一般伸長脖子圍觀一切熱鬧。甚至有愚昧的民眾,還會試圖用饅頭去蘸血吃。革命者的流血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場很有客觀性的熱鬧,他們記住了觸目驚心的極刑畫面,但內心卻不會觸動、不會反思。

譚嗣同臨終遺言:各國變法無無可能,只有一個人能讓你們安然無恙!

這是我們所應該批判的國民性,是我們應該時時警惕反思之處。戊戌六君子等先覺者振臂高呼,不惜以血的代價去就義,但百姓的反應讓人唏噓。他們長久出於封建統治的愚民政策之下,早已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當時,能受到教育的民眾少之又少,大多數百姓都是文盲,他們不懂的何為變法,何為自強之道。僅僅只有少數有識之士的覺醒是遠遠不夠的。正因此,才要開民智,進行思想解放運動。結語

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死不會沒有價值,正是在這之後無數英烈的前仆後繼,才換來的清明人間。後世史書都對六君子的人格給予很高的評價,正是這些英傑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民族的希望。他們原本有機會逃走,但卻選擇留在北京,為民族為國家流血。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想要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但民眾卻不能理解他們行為甚至認為他們是“賣國賊”。譚嗣同死前留下的慷慨陳言到現在依然激勵人心,他面對酷烈的刑罰也毫無畏懼之色,從容赴死。譚嗣同被砍三十多刀才斷氣,他的慘死讓人痛惜,但民眾的麻木更值得我們反思。參考文獻:

《譚嗣同全集》

《戊戌變法》

TAG: 譚嗣同民眾他們殘忍戊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