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導讀:

火器的發明是兵器技術發展的重大突破。明朝時期,中國火器技術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歐洲火炮和槍械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火器技術後來居上。隨著兵器技術的不斷髮展,陣法戰術也必須不斷地作相應的變革。

16世紀以後,火器裝備在歐洲各國軍隊被廣泛的運用。為了能夠把火器的威力充分作用在戰爭中,在降低己方士兵的傷亡的同時還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歐洲出現了拿破崙的火炮戰術、科爾多瓦的火繩槍手與長矛兵混編戰術、摩利士的前後分排依次齊射戰術等新陣法。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隨著火器的不斷髮展,軍隊的戰鬥隊形、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乃至整個戰場的面貌隨之發生重大變革。

火器是兵器技術發展的重大突破

兵器是戰爭中殺傷敵人,破壞敵軍作戰設施的裝備,是決定戰爭勝利的重要物質條件。兵器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種類繁多,從演化的視角看,大體經歷了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兵器、核兵器、精確殺人兵器、資訊化兵器的發展階段。明代軍事家何臣良認為軍械、兵器是關係到三軍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

《何良臣·陣記》記載:“凡制器具,務在精奇,三軍生死相關,國家存亡所繫”。

古代戰爭隨著兵器技術的發展對火藥的運用,火器被髮明並得到運用。早在宋朝時期,宋太祖攻打南唐戰爭中,宋軍中就裝備了數以萬計的火箭。到抗金的時候,軍隊已經廣泛普遍配備和使用火器,再到了抗元的時候,火器的運用已經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軍事手段。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火藥和火器發源於中國,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和14世紀阿拉伯人的西傳,火器在西方得到了快速發展。到明代中期以後,西方軍事戰爭中火器的運用已經從整體上超越了中國。17世紀開始,歐洲對火炮和槍械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歐洲火器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陣法的演變是兵器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陣法實際上就是戰爭中排兵佈陣、進攻防禦等兵陣變化的理論和方法。兵器技術的發展與變革加速了戰爭陣法的演變,陣法的演變又促進了兵器的發展。戰爭陣法是為了作戰雙方合理的進行排兵佈陣,以求軍隊結構達到最完美狀態,使己方兵力與戰爭兵器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揮,從而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火龍神器陣法》書中強調:用兵之道一要考慮氣象因素,做到“上順天時”,以風為勢;二要注意地形地物,做到“下因地利”,以便於發揚火力;三要各類火器配合,做到“用之相宜”、“隨機應變”。

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班牙的軍事將領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將火繩槍士兵部署在塹壕中,以守衛廣闊的正面陣地,並且同時可以節省出兵力,使他可以能夠更充分的利用兵力部署來對付並擊敗兵力比他大得多的法國軍隊。並且將火繩槍手與長矛兵混合編在一起,火繩槍手在長矛兵提供的可靠保護下,並利用進攻突擊使火繩槍手的輕武器火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將領摩利士創制了一種新的編隊方法,使軍隊火器的威力得到充分發揮。長矛兵和滑膛槍士兵編在同一個隊形裡,並不是混合在一起,而是各自都有獨立的橫排和縱隊。滑膛槍士兵射擊完畢之後,就可以採用西班牙式的反方向行進方式,滑膛槍士兵到最後一排換裝子彈,準備下一輪的射擊。

隨著兵器技術發展,彈簧點火開關(用燧石與打火鐮相撞擊產生火花點火)的發明,燧發機滑膛槍開始出現,1699年,燧發槍就成為了歐洲各國軍隊的制式武器。17世紀中葉,一種插在滑膛槍槍口的刺刀開始得到廣泛應用,並部分取代了長矛,17世紀末,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採用了這種刺刀。從此,滑膛槍士兵自己也成了長矛兵,真正的長矛兵在戰爭舞臺中消失。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火器用於戰爭後,隨著其品種、數量和質量的增多和提高,其毀傷力、突擊力越來越大,機動性、靈活性越來越高,作戰距離和空間不斷延伸和擴充套件,軍隊的編制裝備、攻防戰術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陣法的演變是兵器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火器的發展影響戰場面貌

兵器對陣法樣式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極大地加速和改變軍隊的組織結構,而且也決定和影響著陣法的樣式。

第一,

在敵對雙方開戰伊始,先使用距離遠、殺傷威力較大的火器予敵以轟炸和焚燒,待敵人的陣形或部署被打亂之後,實行步兵的猛烈衝殺,利用冷兵器進行格鬥。這種方法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期。公元975年,宋軍與南唐軍作戰時,先用火箭、火炮對南唐軍進行焚燒,然後手持冷兵器的兵士衝上去與潰軍進行格鬥。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第二,

在敵對雙方開戰伊始,先以火力對敵方陣地進行猛烈轟擊,然後由騎兵利用火力效果,快速突擊。這種戰術在爆炸性火器,特別是火炮發明並使用以後,使用得尤為普遍。公元1690年,清軍在與噶爾丹的烏蘭布通戰鬥中,使用的就是這種戰法。

第三,

在敵對雙方開戰前,將威力大、射程遠的火炮,隱蔽在戰場縱深或兩側地域,利用近程短火器或冷兵器將敵誘入預設地域後,再以猛烈的炮火將敵殲滅。公元1400年的東昌之戰,以及公元1449年於廉保衛北京在德勝門外挫敗也先之戰,都曾使用過種方法。

第四,

在敵對雙方開戰後,先利用有利地形,用火炮及其他拋射性火器組織強大的火力,對進犯之敵以嚴密的彈火屏障阻滯或予以大量殺傷,然後乘機發起攻擊或實施戰術機動,使敵人變主動為被動。這種方法在遠射火器技術和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成為一種常用的作戰方法。公元1853年,賴漢莫在指揮太平軍東援揚州時,在揚州城外就遭遇了清軍的這種陣法。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第五,

在敵對雙方的作戰中,為了更有效地儲存自己消滅對方,雙方均不再以嚴整的陣容,“如牆推進”,而是以散開的隊形,選擇有利地形和其他環境條件,採取低下姿勢,尋機快速路進接敵。為了減少傷亡,單兵作戰時往往採取跪射姿勢,這種姿勢能更好地隱蔽自己,降低敵人的命中率。

《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凡臨戰,陣必伏其射,候我火發,聲聞之後,即衝突而來”,或者“佯挑戰誘我,……我火器疊發敵疊為進退,藥盡敵衝而前”。

火器的發展影響戰鬥隊形

火器的軍事應用,由於作用距離的擴大和發射速度的提高,其殺傷力、破壞力較之冷兵器大為增強,迫使戰鬥隊形由以往的密集形大陣變為疏散型的小陣。靈活、疏散的小陣,在戰鬥中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強,能夠有效地避開敵重火器的殺傷,尋找並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具有很強的戰鬥效能。

《鴛鴦陣》:明代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創造了一種僅有12人組成的“鴛鴦陣”。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到19世紀60年代,清軍雖然裝備了購買的洋槍洋炮,但在與英法侵略者的戰鬥中仍然承襲古老陣法,以密集的隊形進行火戰和衝擊,陣法的失誤已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新的兵器必須有新的陣法與之適應,這是戰爭取勝的關鍵。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二世弗立多立希開創“斜行戰鬥序列”,透過變換隊形,巧妙地將騎兵機動到敵方隊形的側翼,實施密集而兇猛的突擊。透過作戰隊形的改變,使普魯士軍隊成為18世紀最出色的步兵。

火器的發展影響指揮方式

兵器的發展在引起戰略戰術不斷變化的同時,也推動了戰爭指揮方式的改變和指揮理論的形成。在整個冷兵器時期,雖然隨著從石兵器、銅兵器和鐵兵器的不斷出現,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戰鬥方式也日趨複雜,戰爭指揮也由最初的君主兼位逐漸改變為專任將帥指揮。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戰場上指揮員親率所屬部隊與敵衝殺格鬥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一次戰鬥的勝敗往往直接取決於這種兵對兵、將對將的生死搏鬥。自從軍隊裝備了殺傷威力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數量也迅速增加的火器之後,對戰鬥指揮的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

指揮員的主要職責不再是衝鋒陷陣,而是蒐集軍事資訊,瞭解敵方的兵器配備、使用方法、作用距離、戰鬥企圖等情況,待摸清敵情後,制定作戰方案,準確地把握有利的攻擊時機和攻擊方向。指揮員還應具備快速應變的能力,及時瞭解和把握戰場上的情況變化,隨時作出分析判斷,實施不間斷地戰鬥指揮。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何守法,投筆膚談 , 上卷 ・諜間 , 叢書整合本:“凡為將者,握三軍之權,司萬人之命,以與敵對,逐於原野,相持而不知其情,是木偶也;相制而不制以術,是猛獸也。”

北宋時期,火器已經開始裝備軍隊,雖然火器的質量數量均十分有限,但宋軍在裝備方面總體上還佔有一定優勢。但在指揮方式上,宋朝歷代統治者卻片面重視陣法及陣圖,喜好紙上談兵,不知隨機應變,很大程度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由於戰場上軍事資訊迅猛增加和日趨複雜,對指揮人員收集、分析和處理資訊的速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個指揮員往往難以擔此重任,於是,逐漸形成了以指揮員為核心的指揮機構 , 以此來保障戰爭指揮的順利進行。

戰爭兵器火器的運用與發展,對戰爭陣法戰術的影響

總結:

軍隊作為戰爭的主體,其內部組織形式和作戰方法即陣法的變化與發展,與兵器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合理的陣法戰術往往制約著兵器效用的發揮,甚至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尤其是在敵我兵器技術水平相當或己不如人的情況下,更應該設計合理的陣法,以揚長避短、克敵制勝。

兵器技術的發展與陣法的演變相互對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具有辯證統一的關係。只有不斷追求兵器技術的創新和陣法戰術的創新,才能在戰場上爭取主動,立於不敗之地。

TAG: 火器兵器陣法戰爭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