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項羽垓下突圍,逃到烏江邊上時,出現了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人物:烏江亭長。有人總結分析說,秦朝滅亡、楚漢相爭的歷史,因一個亭長(劉邦,泗水亭長)而開始,也因一個亭長而結束。可這位烏江亭長明明是勸項羽東山再起,為什麼項羽的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

先來看看項羽逃到烏江之前發生了哪幾件關鍵的事:訂立鴻溝之約前,項羽中了離間計,失掉了范增;之後,英布也背叛了他;而鴻溝之約後,項羽本以為自己可以跟劉邦相安無事一段時間,卻沒料到劉邦迅速撕毀盟約發動攻擊,項羽雖然暫時打敗了漢軍,隨後卻迎來了近60萬兵力合圍。

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劉邦以各種手段,成功聚攏了韓信、彭越、劉賈、周殷4路大軍,加上本部軍馬一起,分別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項羽兵力不足,只能後撤,而他試圖正面交戰時,遇上的又是韓信大軍,韓信詐敗,引得項羽入了包圍圈,項羽頓時損兵折將,大敗退守。

這是項羽縱橫一生後迎來的最大挫折,由此出現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且不說虞姬命運如何,單看項羽這首歌裡最重要的3個字:時不利。這3個字,左右了項羽接下來的一系列決定。

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項羽在突圍垓下後做的一切:他帶著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以後只剩了100多人,等來到東城山上,只剩了28人。這些人都對項羽忠心耿耿,而項羽臨死前拼盡全力,只為了向他們證明一件事:“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話和前面的“時不利”對應上了,項羽認為,自己落得今天這番田地,不是因為自己不會打仗,而是因為天時不利,天要亡項羽,跟別的無關。項羽畢竟是個古人,很多“天命”思想深深植根在他的腦海中。但如果項羽真相信天命,會放出要取代秦始皇的豪言壯語嗎?

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所以,項羽要麼是價值觀變了,要麼就是最後關頭想為自己挽回一些尊嚴,西楚霸王無論何時都是驕傲的,這種驕傲令他可以從容地告訴故人:把我的頭送給你;也可以讓他在走投無路之際,還要對身邊的騎兵們說:看我怎麼為你們殺掉一個漢將。

項羽當著諸騎的面殺掉一個漢將後,匆匆忙忙來到了烏江邊。接著,烏江亭長的一席話,勸得項羽放棄了東山再起,最終拔劍自盡了。後世很多文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項羽明明有機會捲土重來,為什麼在最後關頭放棄?這是因為,烏江亭長戳到了項羽心中最大痛點:

項羽逃到烏江後,為什麼求生欲卻急速降低呢?原來是這個原因. . .

江東父老。項羽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烏江亭長告訴了他幾個事實:一,自己有船,漢軍沒有,項羽逃生機率很大;二,江東子弟還沒有折損殆盡,項羽渡過烏江還是可以稱王。可就是這話提醒了項羽,他意識到自己能依靠的只有江東父老,但他已經沒臉“衣錦還鄉”了。

兵法裡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烏江亭長不見得是為了攻心,但他恰好令項羽想到了自己最不願意面對的事實——跟他起事的江東子弟,沒一個生還。與此同時,項羽又想起了“時不利”的總結,兩相夾擊之下,焉能不陷入絕望?項羽是因心理挫敗而死,絕不只因戰敗。

TAG: 項羽亭長烏江劉邦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