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鯨類多樣性及保護現狀

一、中國鯨類多樣性

鯨類作為次生性水生動物,其陸生祖先大約在5300萬年前由陸地重返海洋,為了適應水生生活,它們在生態、行為、身體結構以及生理機能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策略,如鯨類流線型的體型改變和前肢進化為鰭狀肢被認為是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結果,毛髮退化也是鯨類適應水生生境的進化改變。同時,形成了豐富的鯨類多樣性,廣泛地分佈於全球海洋和部分河流中。

在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2020年5月公佈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名錄中,全球鯨類動物共有90種,鬚鯨14種,齒鯨76種。中國鯨類研究的最早記錄開始於Osbeck(1765)在珠江發現並命名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此後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有國內動物學先驅秉志教授對浙江定海擱淺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的報道。迄今為止,約有38種鯨類在中國水域有分佈,其中鬚鯨亞目(MYSTRICETI)包括3科4屬9種,齒鯨亞目(ODONTOCETI)包括6科20屬29種。隨著野外調查範圍的擴大和科研的不斷深入,在中國分佈的鯨類物種數量可能會增加,如2019年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一種喙鯨,目前還未識別出種類,可能為中國新分佈的鯨類。

雖然鯨的種類繁多,我國科學家真正長期系統監測的物種僅限於近岸分佈的中華白海豚、分佈於長江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長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近幾年,科學家們開始啟動對廣西潿洲島布氏鯨(Balaenopteraedeni)和東海東亞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的系統監測。除此之外,未能對其它鯨類進行有效系統監測,種群資訊極度缺乏。

中華白海豚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淺水域,有時進入江河內。IUCN將中華白海豚列為“易危VU”級別,全球目前可用的不同水域數量估算的總和為5692頭,由於還有一些分佈區沒有調查,這一數字還會上升。中國是中華白海豚主要的棲息地,目前已證實有寧德、廈門、汕頭、臺灣西海岸、珠江口、湛江、廣西北部灣、海南三亞等種群,曾有極少個體出現在寧德以北水域,保守估計總數約4676-4824頭個體,佔世界已知種群的82。1%-84。8%。珠江口水域棲息著全世界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約2517-2555頭。寧德群體的數量最小,目前識別的個體不超過10頭。這些群體呈現不連續分佈,還未發現不同中華白海豚種群間遷徙交流的確切證據。

中國鯨類多樣性及保護現狀

中華白海豚在中國的分佈

中國鯨類多樣性及保護現狀

廈門的中華白海豚

白鱀豚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中,偶爾進入一些支流湖泊和支流,也曾經出現於錢塘江,下降速度比較快。上個世紀70年代前,白鱀豚還曾分佈於宜昌至長江口的廣泛水域,80年代初的數量估計在400頭個體左右,之後持續減少,1991年認為僅存200頭,到2001-2002僅見到一頭活體,2006年、2012年和2017年長江淡水豚類考察均未發現白鱀豚,被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雖然不排除少數個體殘存,如2018年有環保人士拍到疑似白鱀豚照片(未確認),但該物種存續的可能性極小。

長江江豚是唯一生活於淡水的江豚,僅分佈於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幹流水域(湖北宜昌至上海)和兩個大型通江湖泊鄱陽湖與洞庭湖中,喜歡棲息在自然泥沙質的近岸水域,且喜好在江河、江湖交匯處和沙洲附近等水域處活動。在過去二十年裡,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持續地急劇下降,2006年,全流域仍有1800頭左右,到2012年只有1000頭左右,其中長江干流500頭左右,鄱陽湖約450頭和洞庭湖約90頭,其分佈區和棲息地已呈現出高度破碎化的趨勢。已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CR”級別物種。令人欣慰的是,2012-2017年期間,江豚的數量是比較穩定的,仍維持在1000頭左右。

布氏鯨是世界最神秘的鬚鯨之一,在中國沿岸往年有死亡個體記錄。2018年4月初,我國科學家在北部灣北海潿洲島附近海域發現布氏鯨群體,這是我國1980年之後發現的首例近岸分佈的大型鯨類群體。經分子鑑定為小型布氏鯨亞種。可能全年在北部灣都有分佈,冬春季是集中出現的季節,其它季節相對較少。據北部灣鯨豚研究與保護中心(南京師範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建)初步估計,種群規模約為40-70頭。

中國鯨類多樣性及保護現狀

中國鯨類多樣性及保護現狀

北部灣發現的布氏鯨(張裕拍/攝)

二、中國鯨類的保護現狀

我國科學家對鯨類的系統監測始於1978年對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聯合調查,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至今,開展了中華白海豚的基礎性研究。因此,我國科學家對這些物種的瞭解較多,相應地,我國開展的鯨類保護也主要集中於這三個物種。

中國政府一直重視鯨類的保護,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對策。1988年白鱀豚和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餘鯨類全部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20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又將長江江豚和布氏鯨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沿岸和長江中下游已經建立了以鯨類為保護物件的22個保護區,其中9個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區,12個為白鱀豚和長江江豚保護區,1個為包括鯨豚在內的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區。

對長江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包括在長江干流、鄱陽湖和洞庭湖建立了8處原生地自然保護區、3處自然遷地保護區和1處半自然遷地保護區(銅陵夾江)和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農業農村部在2016年推出《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在各級地方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長江流域的生態修復。長江江豚保護受到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度較大。2017年6月13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於在武漢發起成立“長江江豚拯救聯盟”,首批聯盟成員單位達60多家,現在已發展至200多家,分別來自全國各地江豚保護主管部門、保護區、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以及企業。自2017年開展的“江豚協助巡護”,將“捕魚人”轉變為“護豚人”,目前江豚巡護已成日常工作,是推進公眾和民間組織參與長江江豚拯救的具體措施。

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長江十年禁漁”的通告,從2020年1月1日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全面禁捕。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此次禁漁涉及沿江14個省市,覆蓋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和大型通江湖泊等天然水域。截至2020年10月9日,全流域已經退捕漁船8。4萬艘,處置漁船8。3萬艘,已退捕漁民19。9萬人。長江十年禁漁毫無疑問將為長江淡水豚類的生存及漁業資源的恢復,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水中保護區無法完全禁止人類活動,尤其長江的航運比較繁忙,所以船隻對長江淡水豚的影響依然存在。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簡稱“長江保護法”),該法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長江保護法針對長江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採取特別的制度措施,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築牢綠色發展根基,標誌著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保護的新階段,長江保護法的實施必將為長江淡水豚類的保護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2017年12月5日,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儀式暨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成立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行。根據行動計劃的目標安排,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佈區域得到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要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佈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中國鯨類的保護任重而道遠,還需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實行更加嚴厲的監管,實施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

本文作者

陳炳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楊光,中動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往 期 推 薦

爬行類的活化石——揚子鱷

麋鹿的前世今生

靈長類中的攀爬冠軍

大熊貓:世界性的成功保護故事

“大聖”來也——談金絲猴的保護

爬行類的活化石——瑤山鱷蜥,知多少?

中國大鯢,你還好嗎?

恢復自然 關注生態

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開展基礎理論研究,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TAG: 白海豚長江江豚中華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