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最弱,為何蜀漢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過來打蜀漢?

一定要從政治高度去看待軍事問題,天下三分,誰為正統?這才是蜀漢屢屢北伐的關鍵所在。

( 一)中原與正統

孫吳政權,無疑是三者中政權合法性最低的,孫權敢於稱帝也完全是因為三分對峙的長期性,相比之下,正統之爭,就主要集中在曹魏與蜀漢之間。

曹魏佔據中原之地,得“地利”而正統;

蜀漢身具漢室宗親,得“天時”而正統;

這下好了,天時和地利,地盤與人心,到底哪個對於正統起著關鍵作用?

歷史學家胡克森曾經考察了中國古代正統觀的起源和演變,提供了一條極具建設性的意見:

“秦代之前的正統地位大多是據中原而立國獲得的;而到了晉室南渡,中原地區為“五胡”所居,正統便逐漸轉化 了對華夏文化的融入和繼承而獲得。”

舉個簡單例子:

周文王興起於岐山,不在“中國”之地,雖然強大卻依然不為正統,“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當武王伐紂之後,雖然退回關中,有豐鎬二京,但還是要以天下之中的洛邑為東都,稱“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國寶何尊即是明證。

可以說秦漢之前,荀子明確提出的“王者必居於天下之中”成了一條判斷王朝正統的鐵律,但秦漢之後,經過漢儒董仲舒等對“大一統”思想的重新闡釋,“天下之政出於一人”這種大一統追求,又再次追加於“居中”的鐵律之後。

回到開頭,三國之中,其實只要有一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正統便不成問題。但是,三國鼎立卻是長期存在的現實狀態。可以說,這是一種沒有歷史經驗能夠參照的特殊形式。

所以,先秦時代的中原正統觀念,又再次抬頭。

這點,三國魏蜀吳政權的領導者,都心知肚明。

(二)定位與認同

建安十五年,曹操回顧一生,認為自己蕩平了天下,其實當時江南、巴蜀、關中與涼州其實都不在掌控之中,只因他統一了中原及周邊地區。

曹魏的中原正統意識無疑是最強的。

蜀漢則一直認為曹氏是賊,竊據了中原之地,當蜀中傳聞獻帝遇害後,劉備對於繼承漢統的合法性就更加順利成章、更加自信。

章武二年,他在東征孫權失敗後,“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這個小細節,無疑是對郊祀只能存在於中原政權的挑戰。

在劉備看來,正統根本不在於地,而在於人!

三國蜀漢最弱,為何蜀漢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過來打蜀漢?

就地盤而言,建安二十四年,在與曹操親率的反爭奪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曹操放棄了對於漢中的念想,至此漢高祖奪天下的最初基地終於全為自己所有,此外同年關羽大破于禁,劉備的勢力幾乎達到了全盛狀態。

此時,劉備已經初步完成了天下對於正統觀念的一次轉移:樹立起“漢室可興”的信心,同時,諸葛亮治蜀也是用的完美的漢家制度。標榜漢家之美,有若斯之美的漢政,如果還是不能最終恢復中原,將會是對時人“天命觀念”的巨大沖擊。

當然,這種衝擊,也會從另一個層面強化了蜀漢所佔據的“天時”優勢。

(三)北伐與堅持

回到題目本身之上,這個問題之所以引人深思,正在於蜀漢北伐持續時間之長於國力之弱小之間,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對比。

國小民貧的蜀漢,為什麼要以北伐為國策,並堅持到了滅國前夕?

私以為至少有兩個層面:

一則是諸葛亮做出的長期準備姿態

二則是劉備對於正統觀的衝擊動搖

先說前者,從《後出師表》中,已經不難看出諸葛亮對於北伐成功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凡是如此,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那麼數次的北伐意義何在?目前看來,諸葛亮北伐並沒有打著一舉恢復中原的打算,而是帶有試探騷擾和最終決戰之階段的,從將其定為國策來看,這將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攻堅戰。

只可惜,當後來真正的北伐時機(司馬氏與曹氏政權,諸葛誕反司馬於淮南)出現時,蜀漢卻已人才凋敝、實力不濟,諸葛亮的積極姿態,只能變成了一聲長嘆。

三國蜀漢最弱,為何蜀漢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過來打蜀漢?

再說後者,之前提過在“大一統”觀念不能成為判斷正統鐵律之時,“中原正統”觀念,依舊籠罩人心。即便是劉備不斷強調自己“天命所歸”,但如果不積極展示出恢復中原的姿態和行動,顯然就是在打自己臉了。

此外,要是真正等到“天下有變”再舉漢旗,難保不會被人看做是趁亂出兵、只圖漁利的地方軍閥,這就要求蜀漢必須一直在“興復漢室”的旗幟下,討伐看似有著正統地位的“曹賊”。

最後,在鄧艾報劉禪的降書中,並沒有出現時因曹魏佔據中原,進而投降歸附的說法,而蜀漢大臣譙周對於蜀漢之亡的神秘解釋,也說明劉備始終堅持的蜀漢正統,至少在益州,已經有知識分子不再將中原視為正統政權的唯一依據。

這便是動搖。

這一幕像極了電影《功夫》中周星馳腦袋都被火雲邪神打到了地底下,也要拿起木棒再敲一下他的頭!

三國蜀漢最弱,為何蜀漢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過來打蜀漢?

TAG: 正統蜀漢中原北伐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