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一定有很多人,和主頁君一樣,看了這部劇,才委實覺得長安之繁華絢麗,實在驚為天人。尤其是上元節時華燈初上、花車遊行的長安盛景,可謂氣象巨麗、儀態萬千。大唐著名歌手許鶴子一曲《短歌行》更是唱盡長安的快樂與虛無,無不讓聞者隨之吟唱、落淚: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然而,在這極盡快樂的背後,是另一個長安。藏於地下,無人知曉。富貴與貧窮就像同一個空間裡的太陽和月亮,階層相隔,永遠不會相見。青樓女丁瞳兒也唱《短歌行》,終究不再綺麗,反而多了一些悲壯。這部劇高明的地方不僅在於它再現長安盛景,講皇室與貴族的爭鬥權謀之事,更講長安城的可憐人、傷心事。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本文參考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6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1.

長安的另一面:

平康坊青樓女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據《北里志》記載,長安城內東城的商業中心區叫東市,北里就在東市旁邊的平康坊的一角,其附近有高階官僚們的居住區。到了唐代後半期,在平康坊和其北邊的崇仁坊一帶集中了許多進奏院,進奏院相當於各地藩鎮駐長安的辦事處。在平康坊北側有一條橫貫東西的道路,乃是連線長安城東邊的正門春明門和西邊的正門金光門的主要大街,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從平康坊面朝大街的北門進去,坊左側(東側)大約二百平方米的四方形區劃就是“北里” 的所在地。

大體上來說,整個唐代這裡都是花街柳巷的代名詞,在文獻記載中可以見到玄宗的天寶年間年輕人出入此處的記錄。

北里的內部按照道路分為三個部分:從北到南分別是北曲、中曲、南曲,其級別依次升高。關於“曲”的由來,或許可以說其是來自於“局”、小巷、或者是道路的入口處等意思。

北曲在坊的最北側,恐怕是沿著坊牆排列的小小的妓館,推測其當是供外地來京的打工者,或因貧窮而結不起婚的下層百姓解決性問題的地方。而中曲和南曲的情況就不同了,紅牆綠樹環繞,院內花草假山,院子四周分佈著風格各異的客房,可以舉行宴會。此外妓女們各自在自己的房間接客。可以想象,各曲分別有數十家這樣的妓館,總共大約有妓女一千名左右。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來中曲和南曲玩樂的人大都是些中產階層。高官們並不太來這裡,他們一般都納妾,而且有專屬的妓女(稱作家妓),沒有必要出入這些場所。因而中曲和南曲的客人主要是中下級官僚、出入進奏院的地方官以及文人墨客和一部分商人。此外來妓館的人還包括科舉的進士及第者以及進京趕考的學子們。因此,只要有擅長詩文書畫、精通歌舞音律的名妓出現,妓院就彷彿變成了有教養的上流人的遊樂沙龍。

在花街柳巷的燈紅酒綠背後,乃是一個人欲物慾橫流的世界。妓女們多是來自於貧窮的農家姑娘。透過或是被騙或是無奈賣身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良家女子經過人販子之手來到了這裡。為了把這些女子訓練成為合格的妓女,妓館的主人在買入這些姑娘以後,就和她們結成義母(養母)和義女(養女)的母子關係,並對其待人接物等進行嚴格的培養訓練,其中也包括從讀書寫字到寫詩作文等教養內容。

應該說,這些義母(養母)中有一些人的文化素養相當高。可是另一方面,義母又隨時監視義女的行動,貪得無厭地榨取客人,因而被冠以“爆炭”的外號。同時,這些義母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意,往往嫁給住在進奏院的地方官和大商人,還有人索性嫁給黑道的地痞以求庇護。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作為義女的妓女們的情況。在義母的盤剝監視之下,對於妓女們來說最大的放鬆就是每月逢八的三次廟會。這一天她們獲准結伴去同一平康坊內靠南邊的保唐寺,聽取僧人的講經說法。為了看看這些漂亮的妓女,當天在保唐寺門前聚集了大量的人群,擁擠不堪。也有妓女在此碰見熟客以後將其帶回妓館。心黑手辣的義母則在廟會這一天,向每個妓女徵收銅錢一緡(一千文)。此外,當妓女想自己休息而拒絕接客時,每天也必須向義母支付一千文錢。由此可以推知,恐怕每個妓女每天的實際收入大致就是一千文左右吧。如果說當時一斗米(一個成年人五天的量)值一百文錢,那麼一千文錢就相當於一個成年人五十天的伙食費。由此可知,去花街的中曲和南曲逛一天需要多麼大的開銷了。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2.

律令制

唐代實行律令制。李必將張小敬從死牢中撈出,令他辦案。在這部劇的開篇,張小敬半信半疑,對此質問:大唐還沒到是個公子哥,就可以無視唐律的時候。“律”是刑罰法,而“令”則是非刑罰法。唐受北魏影響,律令制與貴族制共同作用,影響國家運轉。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無論是在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這一中樞形態之中,還是在職掌相互重疊的諸中央機關以及由數人組成的宰相班子之中,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並非單純上傳下達的橫向關係。而在這種橫向關係之中,則可以明顯看到魏晉以來的貴族制的影響。無論通過當時看重門第(出身)的社會觀念、還是通過當時人們的高度的文化教養素質,抑或是從當時社會體制中重視儀禮的情況來看,都可以說隋唐時代無疑是一個瀰漫著濃郁的貴族制氣息的時期。

從律令官制和貴族制的關係,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的統治權力鬆弛的狀況。換言之,即

這一時期存在著制度渙散以及對於制度的隨意性解釋等問題。

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玄宗時代後期以後“恩寵”這種私人關係何以能夠流行,家世門第不清不白的安祿山為何能夠出現在政治大舞臺上。

劇中有兩個人物雖然是大貴族出身,但分別在宰相和太子門下做事,絲毫不敢逾越半分,唯唯諾諾,也可以說是唐朝官制的表現。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劇中,林九郎指責吉溫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太子右衛率姚汝能乃姚崇之孫

即便是貴族這樣的名門望族,也很難斷絕和官場的關係而獨立存在。即便由於婚姻關係、文化性、抑或財政基礎等方面的因素,他們得以保持自己作為貴族的體面,然而他們也看到,倘若自己一旦失去與政界的聯絡,就會立刻被時代所淘汰。

實際上,以前的六朝貴族就是基於九品官人法而確保自己與官場聯絡的貴族。此外,唐初圍繞《貞觀氏族志》而起的山東貴族博陵崔氏的待遇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反映了貴族立場的象徵性事件。即一方面山東貴族具有潛在的巨大影響,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屈從於現實的政治。唐代的貴族們在經歷了上述事件之後,加強了與官場的聯絡,其後也積極地參與了科舉。

可是,如果僅此就強調說唐代的官僚制居於優勢地位,那也未免有些性急。實際上就像唐室自己就十分在意《氏族志》一樣,整個有唐一代,重視家世出身以及貴族教養的空氣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即使從律令官制裡被稱之為三省六部的中樞官制的構造中,也可以看出其中殘留著南北朝以來的貴族制的巨大影響,三省六部並非是一個在皇帝的絕對權威之下實施統治的體系。也就是說,貴族制和官僚制乃是一種相互補充完善的關係,唐代的律令制就是這種關係的集約表現,這也可以說是唐朝的特質。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3.

繁華將盡

有一個人不得不說,就是從戶部調入靖安司的

徐賓

。劇中,他開創大案牘術,能從浩瀚繁複的文書中,第一時間找出關鍵材料,被何監委以重任。長安當時是國際大都市,人口密集,案卷繁多,的確難以統計。

在長安城內生活的人們包括上至皇帝下到流浪漢的各種人。關於長安城的人口有各種說法:有接近於歷來的通說的一百萬人說,還有一百五十萬人說,近年還有一種呼聲很高的看法,認為長安的人口當在五十萬至七十萬人左右。長安在行政方面由萬年和長安兩縣構成,其管轄區域也包括周邊的城外地區。城內城外合計,兩縣的戶數約七萬五千戶至八萬戶,一戶按照五個人計算的話,總人口當在四十萬人左右。這些都是在戶籍中登記過的人,也就是“編戶 ”。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根據這一資料來研究城內的人口數,推斷出城內的居民應該有三十幾萬人。從“編戶”總數中減去城內居民,剩下的近十萬人就是住在城外的農民。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關於長安的“坊”,如果從規模上來說,一個坊的規模相當於地方上的一個縣城或者與其接近的大型聚居地。如果是外地的縣城,農民們也都住在縣城裡,白天出城下農田幹農活,然而在長安的居民中卻見不到農民的身影。儘管據說長安城的南部實際上是農田,但是住在坊內出城去從事農耕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但無論是從居民所需糧食的生產,還是遇到危險的時候的保護,或者是日常的往來以及各種雜務的分擔,城外和城內都是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長安的居民。

“編戶”之民四十萬人,朝廷以及與朝廷相關者合起來三十萬人,士兵及其相關人員約十萬至十三萬人左右,戶籍登記漏網的人大約十數萬人,全部加起來正好一百萬人左右。由此足證長安人口一百萬人這一通行說法是一個恰當的估算。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說,擁有百萬人口的都市僅此一家。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唐代就無愧於世界帝國的稱號。

隋唐王朝都以“均田”作為國是,並在律令的《戶令》中就此作了詳細的規定。本來,在均田制的背後就貫穿著一種想法,即自井田制以來的土地均分以及平均的思想,而均分土地的前提則是土地的國有 (公有)。只要公開打出均田制(均田法) 的旗號,那麼統治者就可以確保政權統治的正當性。當然,其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稅收。只要土地是國有(公有)的東西,作為其代價,農民負擔稅役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與均田制對應的是稱之為租、庸、調的稅制。唐代以“丁”(成年男子)為對象徵收的“租”為粟2 石;“調”是絹2丈、棉3兩;“庸”指的是“丁”每年承擔勞役(歲役)二十日,或者取代勞役一天納絹3尺。這些稅目原來都是分別實施的,到了隋初統一為正稅,按照“租”=勞役15日,“調”=勞役15日的標準,全部可以換算成為勞役。也就是說,整個“租庸調”相當於年間五十天的勞役。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唐代以後,按照戶等為基準繳納的義倉米作為與土地(資產)相關的正規賦稅,成為地稅而固定下來。此外,還出現了與戶等對應的戶稅,以戶稅充當官吏的俸祿以及被稱之為“公廨錢”的政府經費。這種與資產和戶等相關的非人頭稅,遂成為以後的兩稅法的濫觴。唐後半期以後,律令制的支柱均田制(土地制度)和租庸調製(稅制)解體,變成了兩稅法。

繁華的長安背後,是日暮西山的一面。從上面長安城人口的構成,我們便可以知道長安城的非生產性人口非常多,頭大身小、基礎很不穩定。租庸調和編戶是關係到民心的國家制度,但君主忙於驪山溫泉享樂,官員忙於爭權,基層越來越怠惰,長久下去,小小的損失看不出來,但正如劇中徐賓所言:

人心的失望,就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文字、編輯:榮青

【相關圖書】

《長安十二時辰》最好看的,其實是絢爛背後的另一面

本書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的“隋唐”一卷。

《中國的歷史》為日本講談社百週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几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TAG: 長安貴族妓女義母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