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秘密收藏物品的容器:就是一個光線暗淡的舞臺,人們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有過美好的憧憬和極度的喜悅。然而,他們的表情依然是僵硬的、遙遠的,就像是被灰塵覆蓋的雕像。

——《巴爾幹兩千年》

提起巴爾幹半島,很多人第一時間便能想到的是這裡作為一戰的爆發點,歐洲的火藥桶,一直是處於緊張的局勢之中。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衝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既相互影響,盤根錯節,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巴爾幹的局勢又好像一直處在一個衝突的臨界點,如果稍微有人推動,就將會有激烈的矛盾爆發。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巴爾幹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阿瓦爾(柔然)、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公元4到7世紀,匈奴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在這之間的半島人民曾經進行過一場長期的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反抗。也就是說巴爾幹半島自其文明發展開始,便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民族環境,一直處於時局的動盪之中。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而在半島之上,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當然,很多人對於克羅埃西亞的認識可能還僅僅侷限於聽過的《克羅埃西亞狂想曲》,但這裡的人們卻是有著一種瘋狂,尤其是曾經還是志同道合的盟友,最後也還是會反目成仇。

關於南斯拉夫的歷史,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1918年,第一次世界結束之後,屬於屬於戰勝國陣營的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王國合併,同時吸收了戰敗的奧匈帝國幾個以斯拉夫人為主要居民的行省,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這也就有了後來南斯拉夫聯盟的基礎。1929年,它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這一時期的南斯拉夫王國雖然想要促進國家內部的民族融合,但這是不現實的,文化的不同讓這個王國內部充滿動盪,尤其是在整個國際局勢下封建君主體制的逐漸解體,王國政治也難以進行,內部矛盾不斷顯現,南斯拉夫也只是個表面上的王國團體。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解體為塞爾維亞救國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兩個傀儡政權。1941年,納粹德國橫掃南斯拉夫,宣佈塞爾維亞為被佔領土,在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人聚居區建立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南斯拉夫其餘領土為德國盟友瓜分。而這一時期的南斯拉夫更多的是處於一種困境,期盼的民族融合反而連民族獨立都難以保全。這個時候急需要一個能夠拯救他們的核心人物,鐵托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1945年,在鐵托領導下,二戰後重建南斯拉夫聯邦。

1946年,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其中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視為塞爾維亞人的分支。由於鐵托本人生長於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他當政時期對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採取了打壓政策。而這也為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的矛盾埋下了伏筆,畢竟所有的現狀都可能是歷史問題。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鐵托

鐵托領導之下的南斯拉夫,應該算是這裡較為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不僅僅是經濟、文化等方面,而且民族也有了一定的融合發展,只是一些激烈的民族矛盾是難以調和的。

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北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經歷統一之後的南斯拉夫又因為各個民族難以調和的利益而再次陷入分裂的衝突之中。

之後,巴爾幹半島之上的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也常常有戰火的交鋒,甚至到了今天,這裡仍舊有著維和部隊的駐紮,提放可能的衝突。那麼為何同屬於南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間又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呢?

宗教

1915年,英國的巴爾幹問題專家內維爾·福布斯說:“就種族與語言而言,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原本是一個民族,這兩個名字僅僅具有地理上的指稱意義。”他們都是斯拉夫人,說同一種語言,人名也一樣,如果最初不是由於宗教的原因,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的仇恨幾乎就沒有什麼基礎。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在克羅埃西亞,反塞爾維亞情緒的最大的慫恿總是來自於羅馬天主教會,因為它特別希望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能夠由同是天主教徒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來統治,而不是在一個由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控制的國家內處於數量上的劣勢。克羅埃西亞信奉的天主教與塞爾維亞信仰的東正教,兩者有著一定的差別,一個起源於西方、一個興起於東方,兩者的文化核心必然有著本質的差別,這也是兩者相互看不對眼的原因。

語言

就好像兩個不同語言的人交流,理解自然會有偏差。塞爾維亞人應用希臘字母,而克羅埃西亞人則使用拉丁字母,兩者雖然有過極力的融合,但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之中加深矛盾的衝突,因為他們都相信自己的文化是要優於對方的,而這又怎麼可能讓兩者握手言和呢?

歷史因素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巴爾幹來說本身就是關注的焦點。而塞爾維亞在這次大戰之中的選擇也讓他們獲得了諸多的便利,尤其是在新建立的聯盟之中,他們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但是這對於昔日和他們並肩作戰的克羅埃西亞人來說,卻是一種不滿,畢竟自己曾經流血犧牲,換來的只是一種無能為力。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因此,克羅埃西亞人呼籲請求更多的權力,以確保他們的穩定發展,但是這對於塞爾維亞人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畢竟利益本身就只有那麼多,所以他們密謀刺殺了克羅埃西亞人之中的威望之人,畢竟“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但是這並未讓克羅埃西亞人沉寂下來,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侮辱。

因此,克羅埃西亞人走上了另一條道路—獨立,但可能是克羅埃西亞人的命運實在不太好,正在尋求獨立的他們又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法西斯的洪流一時之間就讓這裡成了被控制的地區。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而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又利用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矛盾相互鉗制,這無疑又給兩者的矛盾雪上加霜,原本的尚可調和的矛盾到了這一時期涉及到了民族生存,因此兩者真的有種水火不容的感覺。

納粹德國失敗之後,鐵托的上臺給南斯拉夫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正如前文所說,鐵托是克羅埃西亞人,雖然他極力反對民族分裂,尤其是對於南斯拉夫的分裂,但在他統治之下,塞爾維亞人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的打壓,尤其是人口有了一個銳減,這自然也會加劇塞爾維亞人對於克羅埃西亞人的不滿。雖然說這一時期的南斯拉夫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內部隱含的矛盾並沒有消除,如果沒有像鐵托這樣的人物再出現,那分裂必然是最終的結果。

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的內部矛盾重重,尤其是各種外部環境尤其是自身內部的問題,經濟下行等,又讓所有的矛盾開始爆發,克羅埃西亞人的獨立思想又萌發出來,分裂已經不可阻擋。

同是南斯拉夫人,為何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仇恨這麼大?

1990年,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宣佈退出了聯邦,成為了獨立國家,而獨立自然也會有一定的衝突,而衝突的物件自然就是南斯拉夫人民,而其中就包含著塞爾維亞人。

聯邦解體之後,保持了幾十年和平的兩者又開始了新的衝突,尤其是經常會涉及到一些相關的利益,而這又勢必會讓兩者大打出手,昔日的同盟者,也終究成為了話不投機的對立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他們,到底什麼時候會再有統一的希望呢?

TAG: 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鐵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