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內蒙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的一座貴族墓葬,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發現。經過專家的考古發掘,認定它是遼朝陳國公主及其駙馬的合葬墓。由於這座古墓倖免於戰火、盜擾,文物儲存非常完好,一舉打破了多項記錄,也為研究宋遼歷史提供了參考資料。

比如,它是當時首座儲存完好的遼國貴族墓,而且還出土了一方遼朝時的墓誌,也是當時考古的僅見品。墓誌中的記載,彌補了《遼史》中的不足。墓葬中出土了三千多件陪葬品,琳琅滿目,精彩紛呈,讓我們對遼朝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專家進入墓葬時,也早就有了這些預感。首先映入眼簾的壁畫依舊鮮豔如初,題材大多表現草原風情,帶回了契丹民族的輝煌時刻和草原文化的風土人情。隨後,公主和駙馬臉上的黃金面罩,也是中原王朝中看不到的場景,顯示了北方遊牧民族與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

陳國公主的陪葬品,更是讓走南闖北的專家也讚歎不已。閃閃的黃金白銀,溫潤剔透的美玉,巧奪天工的工藝品,華麗絢爛的服飾,都顯示出主人的地位和優越的生活狀態。但是,這些精美的文物,都不如一串琥珀項鍊更打動文物專家。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從當時的發掘情況來看,這串琥珀項鍊是主人佩戴下葬的,可見在當時就是珍貴之物,說不定也是公主的心頭所愛。從墓誌銘來看,公主是在開泰六年(公元1017年)下葬的,歷經千年,琥珀的串接繩子已經腐朽,但遺留下來的琥珀價值非常高。

它們的外形酷似蠶蛹,因此被稱為蠶蛹形琥珀佩飾。經過科學檢測,琥珀的材質並非中國所產,而是來自於波羅的海附近的國家,那裡現在也是琥珀的重要產地。在當時,透過遙遠的絲路,將遠方的琥珀運送過來,可見公主得到了皇室的寵愛,也可見琥珀本身的名貴价值。

琥珀在漢民族的文化中,意義並非很大,但對於契丹民族來說,卻是非比尋常,沒有哪個朝代像遼朝那樣重視琥珀。這主要是因為佛教深入契丹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教義認為,琥珀代表佛血,水晶代表佛骨,所以這是已被佛教深刻影響的契丹貴族說珍愛的。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另外,在契丹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琥珀是勇氣的象徵。這恰好與馬背上民族驍勇彪悍的特點相契合,所以公主的陪葬品中,還有多件琥珀製品,比如琥珀瓔珞等等。那麼,琥珀為什麼要做成蠶蛹狀呢?

這要從陳國公主的短暫人生說起,她是遼景宗耶律賢的孫女,也是秦晉國王耶律隆慶的女兒。其實,她不是皇帝的女兒,不是正兒八經的公主,但因為長得漂亮,生得聰明,再加上父親耶律隆慶當過元帥,死後被封為皇太弟,所以公主先被封為太平公主,後又升為越國公主,死後追封為陳國公主。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然而,陳國公主又是非常不幸的。她在十六歲時嫁給了26歲的親舅舅蕭紹矩。耶律氏與蕭氏本來就是相互通婚的契丹貴族集團,當時也沒有近親結婚的概念,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曾經風光無限。可惜的是,婚後僅僅兩年,公主和駙馬突然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18歲和28歲。

他們並非死於非命,但因為太過年輕,讓家人無限悲痛,所以準備了蠶蛹形狀的配飾。蠶的一生,經歷過四個顯著不同的階段。蠶卵經過漫長的等待,孵化為幼蟲,再過一段時間後,吐絲成蛹,這就是蠶蛹。最後,蠶蛹破繭而出,化為美麗的蝴蝶。

遼朝陳國公主和其駙馬的合葬墓,打破多項記錄,研究宋遼歷史的參考

古人認為,蠶蛹階段就是蠶的生命終點,破蛹成蝶就是它們的重生。家屬們也希望死去的陳國公主能夠像蠶蛹一樣,再次迎來她的新生。所以,蠶蛹形琥珀佩飾不僅僅是送給公主陪葬的禮物,更是一種祝福,希望她能以另外的方式,繼續自己的人生。

因為科學知識尚不發達,古人對於生死的態度,當然會與我們現代人區別很大。但是,他們對親人的愛是相同的,這樣一件傑出的藝術品,見證了公主最後一段路程,見證了契丹貴族的親情,更見證了當時的風俗人情,難怪為考古專家們說看重。

TAG: 琥珀蠶蛹公主陳國公主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