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湖北蘄州荊王府內,大明王朝的富順王朱厚焜有一樁心事。

他的一個孫子染上了一種怪病:愛吃燈花(燈芯餘燼結成的花形)和生米。每當油燈或是蠟燭點起,這個孫子一聞到燈花的氣味,就大鬧著要吃。倘若不給,就哭個沒完沒了。同時,這個孫子不愛吃米飯,卻好沒煮過的生米。

王府的醫生弄不清是什麼病症,只道是“王孫中邪了”。

王孫越發面黃肌瘦,一家人急得不行。後來旁人告訴富順王,同郡有一位年紀輕輕的鄉村“神醫”,能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朱厚焜一聽,那還等什麼啊,連忙叫人請“神醫”進府診治。

來人名叫

李時珍

李時珍一番望聞問切,詳細詢問病情後,診斷王孫患了“

蟲癖

”。他開了一劑殺蟲治癖的藥,研製成小孩子喜歡吃的蜜丸。王孫吞服以後,愛吃燈花和生米的怪病一下子就消除了。

從此,李時珍經常出入荊王府。王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得了什麼病,大都去請李時珍診治。荊王府家族成員的好幾例怪病,都被李時珍的妙方治癒了。這些醫案,後來被李時珍寫入了《本草綱目》。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湖北蘄春縣“李時珍紀念館”中的李時珍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的家鄉湖北蘄州,早在南北朝時就設定。從南宋開始,直到清末,都是政治軍事重鎮,更是如今出了名的“

博士街

”。前扼長江水,後倚大別山,“

山環水抱

”之地英傑代興。所隸屬的蘄春縣甚至還廣為流傳著一句話:“

水漫紅石頭,狀元滿街遊

。”

儘管李時珍的祖父只是位走鄉串戶的“鈴醫”,父親李言聞曾擔任過太醫院的吏目,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但是,從一開始,李言聞就希望他的小兒子好好讀書,光宗耀祖。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李時珍出生在一箇中醫世家,似乎從醫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傳統社會,中醫的地位並不高。民間有“三教九流”的說法,用於概括各種行業的身份地位及高低貴賤。中醫屬於“

中九流

”之列,排在秀才之後,畫師之前,“

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彈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棋琴

”。

李時珍五歲時,被父親送去上私塾,攻讀四書五經,苦研儒學。就等一朝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出人頭地,實現家族的階層躍升。

李時珍也不負眾望,打小聰穎過人,很快就學會了寫詩、作文、對聯。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他在夢中和他的老師顧問對對聯的故事。

著名理學家

顧問

因受嚴嵩打壓,辭官歸故里,一心講學於蘄州陽明、崇正兩座書院。有一日,顧問望著遠山樹木環抱,出了上聯:“

遠山隔林靜

。”其時只有八歲的李時珍,望著朝霞分外明媚,過往的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

明霞對客飛

。”在眾多門徒中,顧問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學生。

14歲那年,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年),李時珍參加了在黃州舉行的童試。他在兩門考試“四書義”和“試帖詩”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順利考中了秀才。李言聞大喜,對李時珍未來光宗耀祖充滿了信心。

但這位父親沒有高興多久,憂愁接踵而至。

因為李時珍此後“

三試於鄉不售

”,他在1534年、1537年、1540年這三年的鄉試中都落榜了。

李時珍在第二次科考之年曾病了,差點死去。他《本草綱目》中寫道:“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

骨蒸病就是結核病,屬於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以肺結核最為常見。

李時珍還曾自述從小苦於“羸疾”,身體消瘦,虛弱不強。年輕的時候,“歲歲病目”,眼睛每年都會出現問題,視物不清,用了許多藥都沒有治好。

後人猜測,李時珍三試不第,可能與其體弱多病有關,更可能與當時不夠公正的人才選拔體制有關。

自宋代以來,儒士口耳相傳著一條箴言: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相傳,范仲淹在年輕尚未得志時,曾去靈祠求籤禱告,詢問日後能否成為宰相。在得到否定的籤後,他便說,倘若不能實現的話,就去當一位良醫吧。良相固然可恩澤天下,如果不能,那麼能實現救人利物心願的就莫過於良醫了。作為良醫,上可療君親之族,下可救貧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

李時珍已無心再考,決心學醫,為民解疾苦。他立下誓言:“

身似逆流船,心如磐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畏難

。”

李言聞想起了李時珍出生當晚他做過的一個夢,夢見跛腳老漢鐵柺李對他說:“

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醫名

。”於是也就同意並理解了兒子的請求,把幾十年來的醫學經驗傾囊相授。

但是李時珍多年寒窗苦讀,並非徒勞。他的儒學功底,為他日後從事醫學藥學研究、行醫治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儒家規範了醫學的行為,醫家也實現了儒家的意義,李時珍的言行舉止,處處體現出儒者“仁愛、中正、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思想,成為一代

儒醫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湖北蘄春縣李時珍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治好了富順王孫子的怪病之後,就一直與王府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後來,富順王的嫡子病了,又請了李時珍來診治。

在診療過程中,他知道富順王因為溺愛庶子,所以想廢除世子另立儲王的打算,這位世子因而憂鬱成疾。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李時珍開了一張名為“

附子和氣湯

”的藥方。附子是一味中草藥,與“

父子

”諧音。在熟知儒家文化的李時珍看來,歷史上很多戰亂都是起於廢立王位。

富順王是個聰明人,他看過藥方後,咂摸了一下李時珍的話,明白了話中之意,決定放棄原來的想法,而世子的病也很快就好了。

富順王去世後,他的嫡子順利繼承了王位。

這件軼事,被顧問的後代

顧景星

寫進了

《李時珍傳》

。但實際上,這個故事是顧景星小時候在茶肆間聽說的,並不大可靠,而且富順王朱厚焜素來享有“賢王”的美譽,他的元妃沒有生兒子,他去世後,繼位的是他的庶子朱載垬。

不管怎樣,得益於荊王府的大力宣揚,李時珍的大名傳到了封藩在武昌的

楚王朱英燎

耳中。有一日,楚王的世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33歲的李時珍奉召前往搶救,手到病除。王妃對他感激不盡,親自拿著金銀錦帛來答謝,他卻絲毫不取。於是楚王聘他為“奉祠正”(正八品,主管祭祀),兼管王府“良醫所”事務,也就是負責主管王府的醫療保健。

不久,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生,填補太醫院的缺額。楚王舉薦了李時珍。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42歲的李時珍從武昌來到了北京。

太醫院地處大明門東側,欽天監之南,也就是今天東郊民巷西口路北附近。李時珍任職不久,就由滿心歡喜轉而垂頭喪氣了。

當朝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

,迷信仙道,好長生不老之術。上有所好,下必逢迎。其周圍聚集了一批“有神通”的方士,煉丹修仙,推選長生之術。就連太醫院中的醫官們為了迎合皇帝的需要,也翻遍歷代本草古書,企圖從中搜索長生不老之藥,又向全國收集各種秘不外傳的“

仙方

”。這些所謂的丹藥往往都含有砒霜、水銀、鉛錫、雄黃、硃砂等。

李時珍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後,對仙丹服食成仙的謬論進行堅決地批駁。他高聲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絕不可信。他還列舉了古代諸多服食丹藥後斃命的例子,誠懇地向皇帝進言。

自然,逆耳的忠言沒有討來什麼好臉色。

李時珍轉移了他的精力,他的神識暢遊在太醫院浩瀚駁雜的醫書海洋中,並終日遊走在御藥庫、壽藥房,以及京城著名的藥店,如位於菜市口的鶴年堂等。據傳他還到過西山一帶採集草藥,進行本草研究。

任職不到一年,李時珍就向上級提交了辭呈,放棄了別人豔羨的太醫院職位,打點行裝,從北京回到了故鄉蘄州。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採藥浮雕。圖源/圖蟲創意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回到家鄉的李時珍,把家搬到了雨湖北岸的紅花園。在一片紅花綠葉掩映的石榴花地中,他修建了新居“

(kē)

所館

”。

《詩經》中有言:“考槃在阿,碩人之薖。”遠離世俗隱居到山崗之上,偉岸的形象啊心神疏朗。

就在這裡,李時珍給自己取號“瀕湖山人”,開始了餘生的著述生涯。

在刊印出版《瀕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後,《本草綱目》的編撰工作也正式啟動了。

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寫著寫著,問題出現了。最使李時珍頭痛的是,以前各醫家有許多互相矛盾的說法。比如一種名為遠志的藥物,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而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

藥名混雜,使人難以弄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導致矛盾百出,莫衷一是。

在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

蒐羅百氏

”,又“

採訪四方

”,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從1565年開始,李時珍在兒子李建元和弟子龐憲的伴隨下,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到各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向捕蛇者、漁人、樵夫、農民、車伕等各種各樣的人請教。甚至為了重新獲得草藥的真實藥性和更加準確地描述它們的療效,他在行醫與採藥過程中還對許多草藥進行了親身體驗,再現了“神農嘗百草”的經典。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採藥插畫。圖源/攝圖網

曼陀羅花

,一種重要的麻醉藥,是李時珍第一次將這種朝開夜合的花收入了醫書中。他在解釋這個名稱時說:“

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

。”聽說這種花人吃了之後,會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為了驗證其功效,他特地上武當山採摘了長於斯的曼陀羅花,並釀了曼陀羅花酒,邀請徒弟一同暢飲。

他在《本草綱目》中是這樣描述他品嚐後的感受以及功效,“予嘗試之,飲酒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儒家主張聖人無常師,不恥下問,《本草綱目》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李時珍從勞動人民處收集得來的。有一天,他採藥回客棧的路上,瞧見幾個車伕圍著一口大鍋煮著一種他不曾見過的野草。他感到很好奇,便耐心地向車伕請教。車伕就告訴他,鍋裡的草叫

鼓子花

,又名

旋花

,有舒經活血的功效,對長年累月幹苦差事的他們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李時珍一五一十地記錄了車伕的話,後經過親自試驗,肯定了鼓子花的功效。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虛心向勞動人民請教。圖源/攝圖網

李時珍還曾隨捕蛇者一同上龍峰山去觀看捕蛇的過程。這種蛇叫“

蘄蛇

”,也就是蘄州所產的一種地道藥材——

白花蛇

,俗稱五步蛇。蘄蛇主治中風溼痺、麻木不仁、筋脈拘急、大風疥癬等症,從唐代開始就是貢物,到了明朝時,官府豪紳常向百姓攤派此蛇。其情形正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所說一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蘄蛇的形狀和捕捉方法都作了細緻入微的真實介紹,正是實踐出真知的結果。

之前李時珍反對服食丹藥時,狗急跳牆的方士們站出來反駁:“古書上記載,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李時珍告訴他們,前人遺留下來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參考,但是一定要經過分析,不能盡信書上所言。

他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主張以科學的態度來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認為

水銀內服有毒

,但是可以研製外用來醫治瘡疥等病。此外,他還利用鍊金術燒製外用藥物,把研究的資料記載在《本草綱目》中。

依據藥物臨床使用的療效,李時珍改進了許多藥物的炮炙工藝。比如

巴戟天

的製作,按照古法,應當先用枸杞水泡一宿,撈出來用酒浸半天,再撈出來同菊花一同熬製,最後去掉菊花,擦乾方可用於治療。

然而,有一次,他碰上了急症,一時間找不到巴戟天的成藥,急症也等不得慢條斯理去炮炙了,所以他只用溫水急忙把它泡軟,去掉內芯就給病人服用了,最後療效也沒有什麼差別。可見,古法也並非要守成不變。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本草綱目》就是在這樣的態度下完成的,三易其稿,一寫就是27年。那一年,李時珍61歲。

這是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集大成之作,書中所收集的資料廣博,“

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

”。

實際上,這本書是李時珍一家三代辛勤勞動的成果。兒子李建元為書精心繪製了一千多幅精美的插圖,四個兒子負責校正書稿,四個孫子幫忙抄寫。其中還包括了他的弟子龐憲的功勞。

可是,這部192萬字共52卷的鉅著,卻遭到了官府和書商的冷眼。

一般來說,刻印這樣的大型書籍,只有朝廷和官府有這個能力。就算在當時全國最大的印刻中心南京,一般的書商也是看都不看的。當時書商們最感興趣的是小說、戲曲、叢書類書籍。在他們眼中,印刷《本草綱目》既不是奉旨刊印,又不是巨賈行善捐資,實在太不值當了,沒賺頭。

明朝第一聖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李時珍《本草綱目》。圖源/圖蟲創意

當時的李時珍遠沒有今天名聞天下,不過是所謂的荊楚名醫罷了。他在南京滯留了一年,沒能找到願意出版的出版商。

萬般無奈之下,他想到顧問曾為他的《奇經八脈考》題序,為其書做了不少宣傳。倘若他的《本草綱目》能得到當時的

文壇盟主王世貞

的讚許和題序,應該能借助其名聲而給該書的出版帶來一絲生機吧。

於是,李時珍乘船到離南京不太遠的太倉,拜謁了有過一面之緣的王世貞,向他表示“

願乞一言,以託不朽

”。

只是,這一次的拜訪並不是那麼順利。據說當時李時珍和王世貞關於道家尋仙煉丹的意見不一,王世貞的心情不是很好,就沒有為《本草綱目》寫序,反而寫了兩首絕句戲贈李時珍,其中一首說:“

華陽真逸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舄,羊角橫摶上九天

。”

不管怎樣,王世貞終究是給予了口頭承諾,只是這個遲來的序,要到十年後的萬曆十八年(1590年)春上元日才出現。

這一年,73歲的李時珍再次拜會了王世貞。“生平剛正不阿,從不對人妄贊一詞”的王世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寫下了一篇讚譽有加的序文。序中,他以飽滿的熱情,絕世的文采,深刻闡釋了《本草綱目》的豐富內涵,並且不忘向書商大力推薦這本鉅著。他說:“

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有了王世貞金口的加持,金陵書商胡承龍拍板決定出版這部書。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本草綱目》的雕刻終於完成!同年,李時珍去世。他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世稱“金陵版”。

當年十一月,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帶著這部鉅著和李時珍的遺表覲見了萬曆皇帝,萬曆親批了“

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

”的聖旨。至此,《本草綱目》的流傳已成水到渠成之勢。

後世尊稱李時珍為“

藥聖

”。

在湖北地區,李時珍和同鄉人萬密齋共享美譽,至今當地還流傳著“

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

”的說法。

一生成一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李時珍做到了。

參考文獻:

1。[明]李時珍等:《本草綱目》2。[清]顧景星:《白茅堂集·李時珍傳》3。周彭:《李時珍與二十四講》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4。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學會編:《李時珍研究論文集》,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TAG: 李時珍本草綱目富順王世貞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