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建立於13世紀的元朝,境內囊括了蒙古、漢、女真、契丹、畏吾兒等諸多民族。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契丹、女真等族在內的為數不少的廣義上的“漢人”(即北方人),主動放棄了原民族姓名,改用蒙古姓名,甚至一些人還主動給自己的子女起蒙古名字。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蒙古汗國疆域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為什麼改用蒙古姓名?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1)蒙古統治階層的“賜名”

縱觀元朝百年,漢人改用蒙古姓名者可謂不勝列舉,而改用的方式以及目的也不盡相同。其中,蒙古統治階層“賜(姓)名”的案例,佔據著很大的比例。其中,元世祖忽必烈賜姓賜名人數最多,甚至對某些人“數次更名”,以示重視。

在今天看來,蒙古統治階層“賜(姓)名”操作的背後,蘊含了一定的政治目的,具備著很強的“統戰”內涵。

1) 賜名“拔都”,褒獎進取和有功之人

實際上,“拔都” 即“巴圖”的另一個音譯,是古代北方民族流傳已久的用來讚揚勇敢的美稱。早在蒙古汗國建國之初,蒙古統治階層屢屢將此名號賜予英勇善戰的漢人。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異樣”的面孔

《元史·張拔都傳》:“張拔都,昌平人。歲辛未,太祖(成吉思汗)南征,拔都率眾來附,願為前驅,遂留備宿衛。從近臣漢都虎西征回紇、河西諸蕃,道隴、蜀入洛,屢戰,流矢中頰,不少(退)卻。帝聞而壯之,賜名拔都。。。。”

《元史·楊傑只哥傳》:“楊傑只哥,燕京寶坻人,家世業農。。。。進攻徐州,金將國用安拒戰,傑只哥率百餘騎突入陣中,迎擊於後,大敗之,擒一將而還。皇太弟國王(拖雷)駐兵河上,見之,賜名拔都,授金符,命總管新附軍民。”

《元史·王昔剌傳》:“王昔剌,保定人。初事世祖,以其有勇略,遂賜名昔剌拔都。從攻釣魚山及阿里不哥,累功賜金符,授武衛親軍千戶。”

《元史·張弘範傳》:“至元十二年(1275),次瓜州,分兵立柵,據其要害。。。。宋將張世傑、孫虎臣等率水軍於焦山決戰,(張)弘範以一軍從旁橫衝之,宋師遂敗。追至圌山之東,奪戰艦八十艘,俘馘千數。上其功,改亳州萬戶,後賜名拔都。”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蒙古汗國的炮兵中,有很多來自中原的能工巧匠

有趣的是,一些漢人武將得到的“拔都”賜名中,還會新增諸如“也可”(大)、“哈剌”(黑)等修飾詞,以示忠勇。

《元史·鄭溫傳》:“鄭溫,(河北)真定靈壽人。。。。憲宗(蒙哥)徵西川,溫四月不解甲,天澤以溫見,具言其功,帝曰:‘朕所親見也。’賜名也可拔都,賞以鞍勒。”

《元史·攸哈剌拔都傳》:“攸哈剌拔都,渤海人,初名興哥。世(代)農家,善射,以武斷鄉井。。。。從木華黎攻通州,獻計,一夕造炮三十、雲梯數十,附城,州將懼,出寶貨以降。木華黎命興哥恣取之,興哥獨取良馬三,以賞兵士。木華黎以其功聞太祖,賜名哈剌拔都。”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細密畫中的蒙古軍隊

對於這些出身普通的漢人而言,蒙古統治階層賜名“拔都”以示褒獎的舉措,得到了極為正向的反饋。

《元史·攸哈剌拔都傳》:“丁亥(1227)五月,奸人夜獻太原東門於武仙,仙引兵入,哈剌拔都鏖戰。仙兵大至,諸將自城外呼曰:‘攸哈剌拔都,汝當出!’哈剌拔都曰:‘真定史天倪,平陽李守忠,隰州田雄,皆失守矣,我又棄太原,將何面目見主上及國王乎!家屬任公等所俘,哈剌拔都誓與城同存亡。’遂歿於陣。”

《元史·楊傑只哥傳》載:“己亥,宋兵至,已登歸德城,傑只哥率眾拒戰,敗之。率舟師追擊,轉戰中流,溺死,年四十。子孝先、孝友。孝先,僉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事。孝友,鎮江路總管。”

實際上,諸如黃州人管如德、唐兀人昔裡鈴部、雲中人按竺邇等得“拔都”賜名者,其命運也與上面二位大同小異,可謂慘烈。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元朝的貿易經濟,在當時是非常發達的

2) 賜名“蒙古歹”等,有意“蒙古化”

蒙古勢力入主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大量任用漢人儒士,實行“漢法”。不過,他們並未像北魏孝文帝一般“全盤漢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漢人胡化”的舉措。其中,給漢人賜名“蒙古歹”的行為,就是具體表現之一。

實際上,“蒙古歹”中的“歹”,在蒙古語中有“部族”、“姓名”等多重內涵。如“塔塔兒歹”,就有“塔塔兒部人”之意。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他就賜予了契丹人耶律留哥之子善哥此名。“庚辰,留哥卒,年五十六。。。。。(留哥妻子)姚里氏奏曰:‘留哥既沒,官民乏主,其長子薛闍扈從有年,願以次子善哥代之,使歸襲爵。’帝曰:“薛闍今為蒙古人矣,。。。。不可遣,當令善哥襲其父爵。。。。。薛闍弟善哥,賜名蒙古歹,命從親王口溫不花。”

在當時的蒙古統治階層看來,飽受好評的薛闍“已經成為蒙古人”,而善哥也緊隨其後“被視為蒙古人”。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古代契丹人形象

窩闊臺和蒙哥等人,也有將此名賜給漢人的記錄。

《元史·石天麟傳》:“天麟好學不倦,於諸國書語無不習。帝命中書令耶律楚材釐正庶務,選賢能為參佐,天麟在選,賜名蒙古臺。”

《元史·信苞傳》:“丙辰(1256)大理國王室後裔信興智獻地圖,歸順。憲宗賜名摩訶羅嵯(蒙古人)。”

《元史·太平傳》載:惠宗(元順帝)對賀惟一“賜姓蒙古氏,名太平”。

一言概之,以“蒙古歹”為代表的蒙古姓名,一定程度上與“國姓”無異。在蒙古統治階層看來,儘管他們不是“血統上”的蒙古人,但已被“劃入”進了“蒙古圈子”。

對於獲得“國姓”的漢人將官而言,能獲此殊榮自然是感激涕零,榮耀無比。在今天看來,這種賜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化他族、實行同化的作用。

3)賜予“技術人員”和士人以蒙古姓名,以示褒獎

對於以武力奪天下的蒙古統治階層而言,武器與裝備製造尤為重要。因此,蒙古人每征服一地,都會大肆蒐羅工匠等“技術人員”,並委以重任。為了彰顯對他們的重視,統治階層會賜予裡面的佼佼者以蒙古姓名。

《元史·列傳卷九十(方技)》:“孫威,渾源人。幼(年)沉鷙,有巧思。。。。。善為甲,嘗以意制蹄筋翎根鎧以獻,太祖親射之,不能徹,大悅。賜名也可兀蘭,佩以金符,授順天安平懷州河南平陽諸路工匠都總管。”這裡的“也可兀蘭”,有“大工匠”之意。

《元史·張榮傳》:“。。。。庚辰八月,至西域莫蘭河,不能涉。太祖(成吉思汗)召問濟河之策,(張)榮請造舟。太祖復問:“舟卒難成,濟師當在何時?”(張)榮請以一月為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濟河。太祖嘉其能而賞其功,賜名兀速赤。”這裡的“兀速赤”,有“善水者”的內涵。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伊爾汗國的龍,帶有明顯的中原游龍風格

除了工匠,像服務於蒙古汗庭的廚師、醫生等“技術人員”,同樣頗受統治階層的重視,也是賜蒙古姓名的重點物件。

《元史·賈昔剌傳》:“賈昔剌,燕之大興人也。本姓賈氏,其父仕金為庖人(廚師)。。。。遂從睿宗(拖雷)於和林(蒙古汗國首都),典司御膳,以其須黃,賜名昔剌,俾氏族與蒙古人同,甚親倖之。。。。帝(窩闊臺)復思之曰:‘昔剌在吾左右,飲食殊安適。’。。。。年老,謝事,病篤。。。。追封聞喜郡侯,諡敬懿。”

《元史·劉哈剌八都魯傳》:“劉哈剌八都魯,河東人,本姓劉氏,家世業醫(醫生)。至元八年。。。。世祖謂其目有火光,異之,遂留侍左右,初賜名哈剌斡脫赤。。。。(至元二十五年)更其名曰察罕斡脫赤,賜以鈔五千貫。。。。(至元二十九年)帝曰:‘然則哈剌八都魯可也。’復賜以繡衣、玉帶,及鈔五千貫。。。。”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視察大運河工程的忽必烈

另外,對於一些頗受器重的知識分子,蒙古統治階層也會賜其蒙古姓名。

《元史·移剌捏兒傳》:“太祖對契丹人移剌捏兒,賜名賽因必闍赤(好文人)。”

《元史·李禎傳》:“李楨,字幹臣。其先,西夏國族子也。。。。入為質子,以文學得近侍,太宗(窩闊臺)嘉之,賜名玉出幹(幼弱者)必闍赤。”

《元史·燕公楠傳》:“世祖對南人儒士燕公楠,賜名賽因囊加帶(好的南方人)。”

實際上,與賜名“拔都”一樣,賜予這些“技術人才”和知識分子蒙古姓名,其本質就是使其誠心誠意地為建立和鞏固元朝的統治服務。

4) 賜予綽號,以示親近

有趣的是,蒙古統治者還會根據一些漢人的容貌特徵,賜予綽號。

《元史· 劉敏傳》:“劉敏,字有功,宣德青魯里人。。。。兵至,父母棄敏走,大將憐而收養之。一日,帝(成吉思汗)宴諸將於行營,敏隨之入,帝見其貌偉,異之,召問所自,俾留宿衛。習國語,閱二歲,能通諸部語,帝嘉之,賜名玉出幹,出入禁闥,初為奉御。”

《元史· 耶律楚材傳》:“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帝偉之,曰:‘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對曰:‘臣父祖嘗委質事之,既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處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圖撒合裡而不名,吾圖撒合裡,蓋國語長髯人也。”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玉泉老人,號湛然居士,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

坦誠說,這種帶有一定戲謔成分的綽號,絕無取笑和嘲諷之意,而是大有“拉近彼此關係”的含義,使他們更好地為統治階層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漢人改用蒙古名字,在蒙古化的道路上向前邁步,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元朝漢人“蒙古化”的程序。

2)漢人蒙古姓名與入仕之途

坦誠說,能得到賜蒙古姓名的漢人,可謂鳳毛麟角。實際上,大部分漢人的蒙古姓名,都是“自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自己的仕途著想。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元朝官員服飾

在元朝,中央以及地方官員的任命,“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的最高長官“”、非蒙古人不授”。縱觀整個元朝,擔任中書省右、左丞相之職的,僅有史天澤和賀惟一二人而已。至於路、府、州、縣等地方統治機構中執掌實權的“達魯花赤”,唯蒙古人、色目人才能擔任。

一言概之,漢人要想在中央和地方統治機構中擔任要職,可謂難上加難。或者說,漢人要想進入元朝的最高權力機構,只有“獲得”蒙古人資格,並改用蒙古姓名後,才能實現。

以元末年賀惟一為例,“六年,拜御史大夫。故事,臺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因(此)辭(職),詔特賜(蒙古)姓而改其名。”也就是說,賀惟一有了“欽賜”的蒙古姓名後,才有了擔任御史大夫的“許可權”。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忽必烈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佔據著大多數的漢族知識分子,為了謀取官職或其他某種利益,紛紛改用蒙古姓名,混跡於蒙古人中,升官晉職,登上政治舞臺。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奉元路陳望叔偽稱燕帖古思太子,伏誅”。

當然,我們不能說,漢人“改蒙古姓名”的行為,都是為了升官發財。但史料中不少漢人改用蒙古姓名的記錄,大多跟仕途升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元史·成宗紀》記載,“各道謙訪司必擇蒙古人為使,或缺,則以色目世臣子孫為之,其次參以色目、漢人。”但實際情況是,在不少地區,改用蒙古姓名的漢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充任此職。

如根據《元秘書監志》的記載,蒙古名為朵列禿的儀陽人師克恭,於泰定二年(1325)由工部尚書出任為江西廉訪使;蒙古名為忙哥不花的漢人呂元臣,於至正元年(1341)出任廣西廉訪使。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狩獵的忽必烈

大德八年(1304)三月,成宗鐵穆耳下詔:“諸王、附馬所分郡邑,達魯花赤唯用蒙古人,三年依例遷代,其漢人、女直、契丹名為蒙古者皆罷之”。至大二年(1309),“各投下多是漢兒、契丹、女真做蒙古人的名字充達魯花赤。今後委付蒙古人者,若無呵,於有根腳色目人內選用,欽此。”延佑三年(1316),“有姓漢兒達魯花赤追奪宣敕, 永不敘用。”

一言概之,對於不少漢人而言,“蒙古姓名”對於入仕朝政,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3)元朝漢人的“蒙古化”程序

隨著不同地域民族間的頻繁來往和密切接觸,元朝的民族融合也就隨之而生。實際上,“漢人蒙古化”和“蒙古人漢化”,是同時存在且並行的。作為本文重點的“漢人蒙古化”程序,與元朝蒙古語的“全民化”,有著必然的聯絡。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脫脫草書《題璇璣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開始,蒙古語的地位可謂逐步攀升。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語作為統治階層使用的母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元朝皇帝皆說蒙古語、用蒙古文。一些皇帝要想聽取漢族高階官員的工作彙報,必須藉助翻譯才能實現;“詔令皆用蒙古字”, 再譯成漢文之後頒佈於全國各地;元朝皇帝要想欣賞漢文古典名著,同樣依靠專業的翻譯人員,將之翻譯成蒙古語文字。

其次,元朝皇帝都很重視蒙古文字的使用和發展。成吉思汗在建國之前,就命畏吾兒學者塔塔統阿“依畏吾字書國言”;到了忽必烈時期,他命八思巴制蒙古新字,並規定“譯寫一切文字,。。。。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布)降(旨)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八思巴文字母表

第三,元朝統治階層創辦蒙古語學校,鼓勵漢人學蒙古語。據史料記載,到了元末時期,福建一帶的民間書坊,還數次刻印銷售蒙漢對譯小冊子《至元譯語》。其序言云:

“至元譯語,猶江南事物綺談也。當今所尚,莫貴乎此。分門析類,附於綺談之後,以助時語云。記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通。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狄鞮,北方曰譯,譯者,謂辨其言語之異也。夫言語不相通,必有譯者以辯白之,然後可以達其志,通其欲。今將詳定譯語一卷,刊列於左,好事者熟之,則答問之間,隨叩隨應,而無馱舌鯁喉之患矣。”

這裡的“綺談”,就是美豔言辭。簡單地說,在當時漢族和漢文化匯聚傳承中心地帶的江南地區,蒙古語頗受世俗崇尚並風靡一時,甚至以之為美,以之為榮,到了“當今所尚,莫貴如此”的地步。漢族知識分子們學習蒙古語的熱情,可見一斑。

在這種重視蒙古語的大環境下,不少漢人精通蒙漢雙語,並主動改用蒙古姓名。如宣撫司譯史入仕的契丹後裔蕭君弼,其父愛納霸突兒精通蒙古語,本人“素練國典,且閒譯語”,或為父子傳授。

拓展閱讀:

讀書筆記:“文藝皇帝”元順帝的文化修養,到底怎麼樣?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元朝燈戲圖》 ,描繪杭州元宵廟會的場景

文章臨近尾聲,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元朝漢人使用蒙古名字的主觀原因:

一是冒充蒙古人,意在混入怯薛或便於謀求達魯花赤等非漢人官職。這一類人往往隱瞞漢姓,使用單一的蒙古名字。如大都路匠人常山兒改名也先帖木兒,“敬受濟王令旨”充當濱州達魯花赤。

二是追逐以統治民族為尊的時尚。因為他們沒有冒充蒙古人的動機,因此自行使用蒙古名字。即簡單模仿蒙古人常用名字,且與原有漢姓相拼合。如行省平章劉二拔都、中書參知政事呂合剌、中書平章蕭拜住、秘書少監史也先不花等等。

4)結語

許有壬在《大一統誌序》中,概括“元朝盛世”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這說明,元朝雖然“地有南北、人分華夷”,但有著趨同的文化精神,這便是多元一體、海納百川的中華文化。

讀書筆記:元朝漢人的蒙古姓名

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主持製作的簡儀

客觀地說,中華文化中“多元一體”的特質,不僅是團結中國各民族同胞深度交往的紐帶,更是消除文化隔閡的“粘合劑”。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他族”文化,是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大前提。

TAG: 蒙古漢人賜名蒙古人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