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驅車從高明區荷城街道中心城區的怡樂路往西南方向直行,經過秀麗河,很快可以抵達河江村,繞過一片荷塘,一座古色古香的宗祠便出現在眼前。七八名老人正在樹蔭下乘涼閒聊,這一方寧靜舒適的空間與不遠處道路上的車水馬龍形成強烈對比。

600多年前,陸氏先祖陸雲峰覓得這一片依山傍水的寶地定居繁衍,開枝散葉。明代時,後輩為紀念他建造了陸氏宗祠,以供後人祭祀供奉。數百年來,陸氏宗祠曾是孩童的學堂,更是串聯陸氏族人脈脈鄉情的紐帶。時移世易,宗祠仍靜立原地,猶如鶴髮老者般注視著一代代村民成長成才,也見證著鄉村越變越好。

建居600載

後輩紀念先祖建祠

河江村陸氏宗祠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1933 年、1990 年、2001 年,佔地面積556 平方米,是為紀念大元始祖陸雲峰而建,2012 年被列入佛山市高明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佛山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正門,可見歲月在宗祠上留下的痕跡。

現在河江村陸氏聚居地原本叫作蘇家寨,以蘇姓首居得名,目前河江村內還保留著的蘇家井等可作證明。村民陸錦燃曾詳細翻閱過族譜,他介紹,河江村主要有三姓聚居,元至正十四年,何姓從三水三江遷良江再遷至此地。後陸姓從廣西武鳴縣陸村遷此地。明永樂年間,蘇姓遷出,又有何、陸兩姓從附近的大茶墩遷入,各成一村。不久後,當地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吸引了黃姓族人遷入定居繁衍,自成一寨。後合併取三姓祖籍,即盧江郡、河南郡和江夏郡中的“江、河、江”三字組成村名,因江字重複,故村民將村名定為“河江”。

在動盪年代,人丁稀少的村居往往勢單力薄,當時的蘇姓族人人口逐年減少,另一邊,陸姓族人人丁興旺,漸漸地,蘇姓族人完全搬往他處居住,而陸姓族人則繼續留在蘇家寨生活,建起了一棟棟新房子,村落邊界變得越來越大,人口至今已發展到1000多人。

村民陸伯舊時曾在村前榕樹頭聽村中上一代父老講古,其中曾提及,最早,河江村陸氏大元始祖陸雲峰由廣西武鳴遷到此處,因為本地水網密集,氣候溼潤,利於灌溉養殖,剛落腳的陸雲峰便以看鴨和耕種為業,依靠勤勞的雙手在當地紮下根來,此後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佛山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陸氏宗祠門後的壁畫。

河江村祠堂左側為村民小組後期改建的文化站,右側緊挨著民居。該祠堂在近代重修過數次。祠堂碑文記載,雲峰太祖祠曾遭毀而重修,海內外裔眾熱愛桑梓,鼎力籌辦募款,重修族譜事宜進展迅速,未及半載修祠就緒,效率之快,足見村民團結齊心的程度。

整座陸氏宗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格局,鑊耳封火山牆,花崗岩石腳,灰塑龍船博古脊。宗祠大門貼著一副對聯:“學接鵝湖派,春添象嶺新。”堂中匾題曰:永思堂,後座奉祀始祖。

陸錦燃稱,祠堂重修時十分重視原貌保留,除一些磚瓦翻新補漏外,宗祠整體基本保留原先面貌,只是一些風俗發生了變化。如以往,祠堂中門用以迎接身份尊貴的鄉賢。近代開始,每逢婚娶,中門均可開啟,表達喜慶祝福之意。為方便後人舉辦婚宴,祠堂在重修時還新裝了電線,均用線槽裝起,確保祠內整潔。

村民自豪地說,外地人進門參觀後,往往會稱讚宗祠十分氣派,祠中庭院空間大,還種有石榴樹,寓意多子多孫。宗祠內壁畫雕塑不多,但就在宗祠門內抬首處有一幅古畫《雲中龍》繪製得頗為傳神,筆法飄逸,足見先輩文藝水平之高。

宗祠作學堂

崇文重學人才輩出

步入陸氏宗祠,可以看到宗祠左側走廊還建有一間間房子。村民介紹,這些房子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是教師宿舍,現在主要作廚房、物品儲存室使用。宗祠右側原本亦用磚牆隔開一個個房間作教室使用,每間可容納三四十名學生。剛開始,村中孩童不多,一個班學生人數不足,教師便將課室劃開兩半,當作兩個班的課室使用。

後來,丹衝等幾條鄰近村子的孩童亦慕名前來陸氏宗祠求學。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宗祠教室相應增加,學校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學校校長一直由陸姓族人擔任。村民陸伯介紹,後來,根據發展需要,學校搬至現康樂幼兒園的位置,村人稱其為河江實驗小學;現在,該學校已併入西安實驗小學。

隨著學校外搬,村民在重修時將牆體拆去,還原宗祠原本長廊景觀。現在,飽經滄桑的陸氏宗祠內部多處磚牆已掉色發白,牆角亦長滿青苔。不過,無論宗祠發生什麼變化,只要一提起祠堂二字,不少村民心中總是充滿懷念、感激之情。這一方空間,儲存記錄著他們童年時求學求知的寶貴記憶。

佛山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陸氏宗祠屋頂上的鑊耳。

事實上,未至宗祠先聞讀書聲的景象並不是在祠堂作學校後才有的。村中父老介紹,在陸氏宗祠作學校之前,河江村陸氏孩童已有求學的殿堂。陸氏二世晚房祠為文玉書室,建於宗祠右側,始建不詳,佔地面積200 多平方米,坐西向東,三間兩進格局。堂中匾題曰:流光堂,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拆毀,於2012 年重建,現作為村中文化室。村中較富足的人家會將兒子送到該書室求學,透過考取功名改變命運,村中逐漸形成重文重學的濃厚學風,村中人才輩出。

古代身份尊卑分明,宗祠能夠建三進三間的規模,至少要有族人成功考取進士以上才有資格建。由於宗祠建造年代久遠,相關記載已然失傳,村民印象最深的是先祖陸仁愷,他勤於求學,壬子恩科殿試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工科給事中、吏部員外郎、貴州學政、誥授通奉大夫、山東通省運河兵備道加三級。

近代,河江村村民陸敬科曾任孫中山的老師。村民介紹,陸敬科在求學上十分勤勉,他年少曾在河江求學三年,苦於家庭貧困,無法繼續攻讀,只好隨叔父前往香港當學徒,15歲考入了皇仁英文書院專修英語,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留用執教19年。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皇仁英文書院求學時,陸敬科曾任他的老師。1912 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陸敬科任外交部署長。

此外,河江村陸氏還有族人陸耀庭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畢業後獲得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科的公費資格。曾任吉長鐵路分段工程師、粵漢鐵路局視察員、交通部科長、交通部吉長鐵路局提調兼車務總管。

集資造“新龍”

青年組隊屢獲殊榮

在河江村陸氏宗祠第二進,村民在右側靠牆的櫥窗擺放著不少金色獎盃和牌匾。櫥窗旁牆面上張貼著多張龍舟競渡的照片。一些照片擺放年份較久已泛黃。村民陸伯稱,村前水網密集,周邊一帶是魚米之鄉,以往村中休閒娛樂方式較缺乏,再加上村民品性淳樸團結,划龍舟這項傳統運動一直深受村民喜愛。每逢端午節將至,村中會前往隔壁村借龍船過過癮,其中,墨編村與河江村陸氏關係如兄弟般親密。以往村中沒錢買龍船,很多時候會從墨編村借用。

2015年,村中新購置了兩條龍舟,每條龍舟長23。8米,可搭乘43人,造價共約50萬元。為籌得該筆資金,河江村還專門召集村民開大會。為擁有屬於本村的龍船,村民十分支援購買龍船一事。但涉及錢款較大,需村民代表在祠堂集資,眾多村民帶備錢銀前往捐款,最終將款項備齊。

村民陸伯介紹,兩條新船由專門的造船廠製作,龍船製作需用坤甸木,長期暴曬易裂,需要沉入水中精細保管。新船得水是一件大喜事,河江村陸氏宗祠還從籌款中取出部分錢款擺筵席慶祝,經常借龍船的墨編村村民也被邀請到村中同慶喜事。龍船宴就在河江村陸氏宗祠擺起來,回村參與宴飲的村民、到場共慶喜事的賓客坐滿了百來張桌子,宴席從宗祠內一直襬出到宗祠門前的空地上。

佛山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陸氏宗祠門口的磚雕。

在滄江河畔舉辦的新龍得水儀式同樣十分隆重,村中喜歡看龍舟比賽的家庭紛紛趕到現場,點睛等必不可少的儀式環節接連上演。第一批試扒新龍船的村民提前訂製了紅色隊服,儀式當天,他們身穿統一服裝,奮力揮槳,新龍船如離弦之箭在水面上快速穿梭,水花飛濺,現場鼓聲、哨聲、歡呼喝彩聲相互交織,十分熱鬧。

除喜歡划龍舟外,河江村青壯年還喜歡打籃球健身,並組建了籃球隊代表鄉村爭得榮譽。在高明區村際(百村)籃球賽的舞臺上,河江村籃球隊大放異彩。以往,河江隊在2011-2015年、2018年、2019年荷城街道村際(百村)籃球賽中奪得冠軍,在2011年和2015年區級賽上奪得兩次冠軍。為給家鄉爭奪榮譽,河江村陸氏後輩拼盡全力,這種不服輸、勇爭先的勁頭還融入到鄉村振興、家鄉建設中。現在,河江村籃球隊取得的榮譽正在不斷重新整理,後輩踏入陸氏宗祠,往往會被獎盃、照片背後一段段熱血光輝歷程所激勵,繼續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原標題:高明區荷城街道河江村陸氏宗祠:隱藏深厚根基 凝聚脈脈鄉情

文|記者謝文駿

圖|記者洪海

編輯|何欣鴻

TAG: 宗祠陸氏江村村民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