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人生哲學「Be Water」,源自葉問的懲罰

李小龍的人生哲學「Be Water」,源自葉問的懲罰

文:李香凝(Shannon Lee)

武術是李小龍的真愛。他從13歲開始練詠春拳,直到32歲過世為止,他幾乎每天都在練武。他曾談到自己對於武術的熱情:「我學到的一切事物,都是透過練武而來。」他的頭腦極度敏銳且富有洞察力,而我經常覺得,他有這樣的頭腦卻如此喜愛肉體與格鬥方面的修行,還真是命運的絕佳安排。

事實證明,武術就是人生的完美隱喻。很少有其他訓練的風險像武術這麼高、而且全由個人承擔。精通武術,就是訓練自己在最危急的狀況下(也就是身體面臨受傷的威脅時),集中精神並熟練的做出反應。當你精通武術,除了能夠以高超技巧沉著面對戰鬥,你還會成為「身體的藝術家」,能及時以強大的氣勢表達自己,並展露出絕對的自由與自信。若你想在個人安全或生命面臨危險時,還能保持警戒、機動與熟練的話,就需要高度的自制力。

李小龍在人生的每個面向都貫徹這套哲學,他總是在求「真」;真實的打鬥、真正的生活、測試自己的技巧、日常生活的應用。他不想算自己拿了多少分數,或是「輕輕碰了」對手幾下——他認為格鬥賽事的風格就是這樣。這種分數導向的格鬥比賽,再加上一大堆不打傷對方也能得分的規則,被李小龍戲稱為「遊幹泳」。

但他並不會到處找人比劃(不過他確實有打過幾場實戰),而是全力以赴的訓練自己。雖然許多武術都有使用護具,但李小龍改造的練拳裝備、搏擊交戰穿戴的全身防護,在當時可謂創舉。他把棒球手套壓平,然後將襯墊塞滿裡面,製作出拳擊手靶。此外,他也改造過捕手護胸、拳擊用品與劍道的指關節護套。這些裝備演變至今已經是常態,但在1960年代,練中國功夫的人之中,沒有人使用過這種裝備。

透過高強度的肉體訓練與打鬥,李小龍便有機會將心中的概念轉化為身體的動作,他所奉行的哲學,大多數(幾乎全部)的目的,在一開始都是為了要成為成功的武術家,而想出的方法。後來他也發現,這些武術理念的應用範圍既廣又深,而且也很適合應用於做人的藝術。

李小龍的人生哲學「Be Water」,源自葉問的懲罰

「化為水」的哲學,源自葉問的懲罰

李小龍13歲時,開始在香港學習功夫。他的師父叫做葉問。葉問是一位武藝高超的師父,他不只傳授詠春拳的技巧,也將道家哲學與陰陽原則融入課程中。他經常藉由大自然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以橡樹與竹子的差異來舉例。橡樹最後會被強風折斷,而竹子卻能存活,因為它能夠隨風擺動。

李小龍是個認真的學生,而且學得很快。課餘時間他一有空就會練武,後來也成了葉問的得意門生。但他同時也只是個青少年,小時候綽號叫做「莫思停」,也就是「坐不住」的意思。後來他的暱稱與藝名則是「小龍」。李小龍生於龍年的龍時,是「八字全陽」的人。

對於這位如烈火一般的年輕人,葉問總是教導他溫和、流動與柔韌的重要性,不能只追求力量與取勝。

李小龍有聽進去,也會試著照做,但他總是剋制不住自己的熱情(與脾氣);況且他也很納悶:管它什麼方法,只要能打贏不就好了?脾氣溫和是要怎麼打贏別人?

有一天,葉問試著教導年輕的李小龍如何放鬆、鎮定心思,並且忘掉自己,學習「見招拆招」。基本上,葉問是在教李小龍怎麼「超脫自己」——以直覺來反應對手的行動,而不是過度拘泥於自己的策略、執著於計算自己的出拳與招式。

李小龍既聰明又好鬥,但也因為這樣而拘泥於自我。葉問只要看到他皺著眉頭不斷流汗的模樣,就會不厭其煩的介入練習,告訴他,要順其自然才能控制能量。

「千萬不要違抗自然。」葉問告訴他。「千萬不要想直接對抗任何問題,而是要跟問題周旋,進而控制它。」有次葉問甚至阻止李小龍繼續練武,然後說道:「這星期就不要練了,回家好好思考我說的話吧。」

這星期就不要練了?對李小龍來說這等於一整個星期都不能呼吸!李小龍雖然被趕出課堂,但還是偷偷自己練習,然後獨自陷入深思,希望能理解師父想表達的意思。他感到很挫折,而且被壓抑的精力無處發洩,於是有一天,他決定從香港的港口劃小船出遊,心不甘情不願的打發這段多出來的自由時間。

他劃了一陣子之後,停下來躺在船上,任由波浪起伏。隨著船身搖動,他開始回想師父的督促,以及自己花在訓練上的時間。他哪裡做錯了?為什麼他聽不懂師父在說什麼?這根本沒道理!他沮喪到了極點,氣到翻過身去,使勁捶了南海的海水好幾下。

突然間他靈光一閃,低頭看著浸溼的雙手。李小龍後來在下面這篇文章寫到這件事:

海水不就正在向我闡述功夫的原則嗎? 我捶它,但它毫髮無傷。而且我是用盡全力去捶的,但它還是沒受傷!然後我試著用手把水抓起來,但根本不可能辦到。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人們可以將它裝在小瓶子裡,讓它看起來好像很弱。事實上,它能夠穿透世界上最硬的物質。這就對了! 我想要跟水一樣!

接著他看到一隻鳥從頭上飛過、在水面上投射了倒影,又得到第二個啟示:

我在面對對手時的思考與情緒,不就該像鳥的倒影掠過水麵嗎?這就是葉師父的意思:心境不能被拘泥或阻礙。因此,為了控制我自己,我必須先接受自己,也就是順從我的本性,不要違抗它。

於是李小龍與水之間既長久且親密的關係,就這麼開始了。水既柔軟卻又堅韌,流向自在卻又能夠接受指引,力量既分散卻又強大,而最重要的是,它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不需要會武術,也能學習「水之哲學」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我又不是武術家,怎麼可能幫助到我?六十多年前某個17歲少年的靈光乍現,又關我什麼事?」但你不必擔心。雖然我們有時會談到武術,但只是用來比喻、闡述一般人都能適用的觀念。我發現,透過比較清楚的實際例子,會更好消化抽象概念。

至於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化為水?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李小龍的哲學思想與生活方式啟發了多少世人(包括我自己),而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水為範本。

水的本質就是流動,它會找路繞過(甚至穿過)障礙物。李小龍說這叫做「無限」。水會適應它所處的環境,準備好流向任何可能的方向。

這種開放性與柔韌度,代表水隨時都準備就緒,但它是自然而然準備好的,因為它只是完全的在做自己。「化為水」就是了解自然、真實的自己,當你開拓自己向前的道路時,要儘可能順著生命之流而活。

請你相信我,無論你是運動員、家庭主婦、學生、音樂家、會計師、創業家、警察還是其他人,對有能幫到你的內容。

但也請你記得,並非所有內容都適合你的情況。就算別人覺得對的事情,你也千萬不能照單全收。

一個人覺得某件事是對的,不代表另一個人也覺得對,而且就算大家都認為某件事是對的,你跟別人的角度也可能差很多。沒有任何建議或方法能夠適用所有人。我不知道你適合什麼內容,只有你親自試過才知道。

我會分享我的家人李小龍的故事,以及我的想法、經驗與概念,而剩下的就交給你了。假如你找不到任何有用的內容,也別放棄。這世上資源很多,你只要持續尋覓,就會找到你想要的事物。

那麼我們可以先「鞠躬」了嗎?所有武術課程一開始都要鞠躬。鞠躬並不代表屈從,而是在告訴對方:我在這裡,我出現了,全神貫注並準備好參與其中。

感謝你的現身,現在就從水的基本概念說起吧。

生活要像水一般,保持流動、無法阻擋

為什麼「化為水」的概念會成為李小龍的重要原則?李小龍說過一句話,可以說是他的武藝與人生的核心宗旨: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這句話完美形容了水的本質,處理過漏水的人都知道,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水是從哪裡流進來、怎麼流到那個地方。有時你必須拆掉整面牆壁或天花板,才能找出它從哪裡來,以及它怎麼流到終點的。

我的辦公室最近才剛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漏水。我們很確定水是從屋頂下來的,但它不只是從正上方的洞滴下來而已,它噴得到處都是,還滲透了牆壁。房東找人修了三次,但因為找不到源頭,所以水電工的補救並沒有根除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在樓上蓋帆布、放水桶,感覺樓下應該會相對安全一些。

後來又下雨了,而且下得很大。因為雨水已經滲入樓上的牆壁,它就繼續順著牆壁流下來,抵達下方的天花板,然後沿著橫樑繼續流。等我們隔天回到辦公室,水已經從一樓天花板的橫樑之間滴下來,簡直就像室內在下雨。

既然漏水令我們苦不堪言,為什麼我們還要讚歎它這種特性?因為水是無法阻擋的,它一定會找到路、甚至好幾條路。它會一直流動,直到遇到障礙物為止,而假如有必要的話,它會改變方向繼續流動。

水採取的路線就是「沒有路線」。換言之,它會採取所有可能的路線。它的流動是沒有限制的。就算我們補了屋頂,雨水也不會停止找路,只是現在它是往屋外流,而不是往室內流了,真是謝天謝地。

這就是水的本質:無法阻擋。雖然李小龍的那句話完全沒提到水,卻完美體現水的概念,給它幾百年的時間,它就能在群山中刻出峽谷。而我希望我們能開始與這項本質共處。

我用「共處」這個詞是因為,我不希望我們只是思考這項本質。畢竟人生也不只是在鍛鍊心智。「共處」的意思是關心它、注意它、體驗它、感受它,然後接受它。

水的無法阻擋,就像很多人覺得李小龍無法阻擋一樣。無論你是否認識他,你可能會覺得他是一個霸氣十足、武藝高超的狠角色——不管在現實生活還是在電影裡,都可以打爆對手。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跟水一樣無法阻擋呢?

對李小龍來說,「流動」有一部分的意思是「活在當下」——有意識的、有目標的、刻意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在當下」的意思不只是佔據實體空間,你不只是要在教室現身,而是要實際參與課程。你有專心聽課、提問、寫筆記並參與對話嗎?還是你人在教室、心在手機,或者把帽子與耳機戴起來打瞌睡?「留心」正是化為水的關鍵要素。

李小龍的人生哲學「Be Water」,源自葉問的懲罰

TAG: 李小龍葉問武術自己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