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文史——七拱鎮潭村的村落文化(6)

陽山文史——七拱鎮潭村的村落文化(6)

五、詩書傳家

(一)清代人物

乾隆年間,十六世陳嘉言考中秀才之後,於族中創設潭村義學,每年捐資二百銀元,鼓勵族裔讀書上進。之後,陳家詩書之風大興。優秀者遠赴廣州等地求學,如陳其修師從南海籍翰林編修程友琦。晚清時期,先後有二十多人考取、捐納貢生、太學生等科舉功名。其中,貢生七人,太學生五人,庠生十餘人。

貢生7人:陳劍光,廩貢生;陳迪光,例貢生;陳毓南,廩貢生;陳宅南,增貢生;陳國謙,歲貢生;陳汝承,歲貢生,候選訓導;陳贊南,捐貢生。

太學生(監生、國學生)4人:陳介康,捐國學生;陳圖光,太學生;陳其登,監生;陳超品,太學生。

邑庠生12人:陳善道、陳介輝,陳介鵬,陳其儒,陳儒勳,陳汝知,陳熾南,陳璧光,陳國鈞,陳耀南,陳國清,陳其修。

從中,產生官員十多人。其中,州官二人,縣官二人,鄉官及候補官員十餘人。

清代,十五世陳殿貴生六子:嘉言、恆言、朝言、國言、邦言、善言。

十六世陳善言(1744~1831),援例授九品職銜。兄弟六人,分家得三十多畝田地。“勤儉居積,富甲一方”。兒子超品,太學生。孫子劍光,廩貢生,林廟司百戶。三子:超立、超品、超儒。舉人邱自新撰墓誌銘。

十六世陳嘉言,名善道,庠生。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二年間(1786~1787),縣內饑荒,與弟陳善言捐獻糧食,賑濟鄉人。修葺勝形祠,蓮塘道路。每年向義學捐資二百銀元。

十七世陳超品(1772~1836),太學生。誥授朝議大夫,九品銜。“承世業之豐,而唯安,樸素若吝於財,及義所應為則多金不惜。故凡建拱橋、設義渡、修砌道途,賙濟貧乏之類,指不勝屈”。生四子:劍光、圖光、容光、迪光。

十八世陳劍光(1793~1865),字龍津。廩貢生。銓選儒學教諭,山東林廟守衛司百戶,兗州府理事府。咸豐初年,辭官回鄉,斥資二十多萬銀元,修建城堡式的亦華別墅。咸豐八~九年(1858~1859),“髮匪迭擾通儒地方,鄉民賴此堡儲存者甚眾”。慷慨好義,資助連州育嬰堂一千銀元,又為陽山縣軍需捐獻一千銀元。“其他善舉,不生指數”。“輕貲財,重公義,倡修文廟,創立試院,拓城浚池”。生六子:毓南、宅南、漢南、拔南、屏南、贊南。

十八世陳圖光,太學生。生平失載。

十八世陳容光,同知職銜。“性公而明,善為人解紛,鄉里有爭,得容光一言而解。敬可以益人之事,樂與季弟迪光勉為之”。光緒四年(1878),陽山荒災大飢,兄弟施粥濟貧,存活甚眾。

十八世陳容光(1826~1881),少讀經史,每試前茅。時逢戰亂,詩書頓廢。“貨殖三牲,不換屠羊;因貿遷以厚生,廣推解以樹善”。咸豐年間,突來紅匪,別墅被誘開,兄被賊擄走……砌路造樑,憐貧濟困……同治初年,捐州同銜。光緒三、四年間(1877~1878),縣內大荒,捐糧施粥,救民無數。舉人梁慶鏘撰《墓誌銘》 。

十八世陳迪光(1830~1902),例貢生。“恤宗族,睦鄉鄰。擅長日課,深究醫術”。兒子耀南,考取連州第一名秀才,即用教諭。孫子國鈞,縣學秀才。

陳瓊光(1790~1841),“及長,棄儒,以為木商。善於貨殖,由是豐裕”。“修調宇,造橋樑,治道路諸善舉,無不解囊相助”。

十九世陳毓南(1812~1876),字煜焱。廩貢生。青年遊學廣州,家居十二甫。咸豐二年(1863),調乳源縣訓導。十九世陳澤南(1825~1859),增貢生,誥授奉直大夫。入京捐廣西藩經歷(掌出納文書),恰逢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上官委派繳辦糧草,督運軍械。據險應變,得力有才。著有軍功,委署南寧府忠州同知。“州經離亂,民多失業。公噓枯養脊,相濡以澤”。代理宣化縣知縣,“縣系劇邑,即以治忠州者治之,利必興,弊必剔”。咸豐八年(1858),告假回鄉。“適土匪蜂起,民皆逃避。公稟請守衛君,設立鄉團,賴以安堵”。戰亂未平,官府催促返任,無奈道路不通,無法赴官。不久,去世。舉人陳謨撰《墓誌銘》 。

十九世陳介康,字博文。事父母不離左右。弱冠應縣試,三場名列前茅。聽說父親有病,星夜趕回家裡,侍奉湯藥。父親病好後,絕意科場。後來,父母年逾古稀,相繼去世,介康悲傷不已,三年不出家門。長子陳儒勳,秀才。

二十世陳汝任(1847~1881),雅好讀書,尤工祠賦,因命途多舛,屢試未售……待人以惠,濟窮周急,樂善好施。翰林編修程友琦撰《墓誌銘》 。

二十世陳汝益(1843~1916),“及長,專事商業……形家岐黃(中醫)”。

二十世陳介鵬(1823~1883),事耕種,習屠商(屠宰),一家生活,賴以維持,亦因稍豐裕。

(待續)

END

編輯:陽山網

陽山文史——七拱鎮潭村的村落文化(6)

陽山文史——七拱鎮潭村的村落文化(6)

TAG: 貢生世陳學生劍光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