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很多家長都喜歡叮囑孩子,你要“聽話”“懂事”“獨立”,至於前兩者,近幾年自媒體已經寫過不少選題來科普“孩子,我不希望你太懂事/聽話”背後的深層原因了。所以今天,我想來說說“獨立”。

對,我的想要說的是,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

當然,獨立也有很多層意思,我們對小孩子的“獨立”的要求可能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獨立也可能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一切困難自己扛,往肚子裡咽……

還記得《小捨得》裡的米桃嗎?性格內向的她,在受到委屈之後連哭泣的自由都沒有。只能一個人拿起繩子,默默地跑到角落裡,拼命跳繩把眼淚壓下去。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不是每個小孩,都擁有“哭

泣的自由”。

和米桃形成鮮明對比就是夏歡歡,整部電視劇下來,哭得最多的就是她;只要心裡有點委屈,隨時隨地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哭出來,只要一哭,身邊都有一大波人上來安慰她。

如果你有女兒,你會希望她像米桃還是夏歡歡?

(當然,孩子成為米桃or夏歡歡的決定因素,必然是父母。)

1

要不到糖的小孩

只能把眼淚硬“憋”回去

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雖然表面開朗大大咧咧,但是在家裡,德善卻總是那個“不會哭”的懂事孩子,硬生生把眼淚憋回去的那種。

家裡一共三個孩子,上面的姐姐是學霸,脾氣再大、媽媽爸爸也得忍著,甚至有些害怕;下面是弟弟,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自然得寵,只要撒撒嬌,爸爸就悄悄地買“世界牌”冰淇淋給他吃。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而夾在中間的“二妹”德善呢?她早就知道,哭也沒有用,家裡的“糖”永遠不是留給她吃的。

早飯煎荷包蛋,其他孩子都有一個,正巧少了一個,德善非常自然地說“我可以不吃的”;隔壁有錢的鄰居成社長和德善關係不錯,有一次請德善吃“炸整雞”,特別囑咐她“一定要吃雞腿哦,不要讓給別人。”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但是一隻雞隻有兩根雞腿,媽媽還是沒有把雞腿分給德善,姐姐一根弟弟一根,

夾在當中的德善,最後吃的是雞翅膀。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即使是家裡燒煤出事故,爸媽居然只記得帶著姐姐和弟弟逃生,完全忘了有德善的存在。

這些苦,德善都忍下來了,從來沒有哭過鬧過。直到生日那天才爆發。

德善比姐姐小三歲,生日就比姐姐晚幾天;父母為了節約生日蛋糕和蠟燭,每次都等姐姐吹好蠟燭許好願,拔掉三根蠟燭,用同一個蛋糕給德善過生日;從來沒有在德善的生日當天給她過生日。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這一哭,總算是換來了父母的一點關注,爸爸在巷子口給女兒單獨過了一次生日。德善的眼淚起作用了。

會哭的孩子得到了一切,但是乖孩子就只得到了一個乖字。

德善,顯然就是那個“一切自己解決”的孩子,把一切委屈都吞下了肚子。

2

假裝“獨立”的人

內心其實非常恐懼

小時候沒有獲得過“適度依賴”的孩子,

在長大成人之後會有一種習慣,那就是不喜歡麻煩別人;

他們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尋求幫助,什麼事都自己來、自己承受。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是“依賴無能”。他們會刻意迴避對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別人或者尋求外界的幫助,他們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和尷尬,甚至還會因此厭惡自己。他們的內心獨白是:

“要我拉下臉去求助別人,我寧願花十倍的精力獨自去面對。”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演員王鷗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依賴無能者”,她的顏值夠高了吧?但至今單身無法進入戀愛關係,因為單身是令她最舒服的關係。

節目中她和明道組合談戀愛,表現得真的太好強了。

自己開著手動擋的車載男嘉賓明道;男生就在旁邊,可她寧願自己徒手搬箱子也不求助;請男生吃飯,男生想進廚房幫忙,可以邊做邊聊,可是王鷗呢,滿心想的是盡好地主之誼,完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晚餐,將好幾次試探進來的男生拒之門外......

看得出明道的尷尬和不適。

後來兩人在大草原上解開了心結,明道倒是直接戳中了王鷗內心的真正問題,因為她不知道如何與男生相處。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依賴無能者”表面看起來往往非常“獨立”,

但其實他們的內心非常脆弱不安,因為他們很害怕麻煩別人。

“依賴無能者”不敢求助也不敢正面抱怨,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舉動過分敏感,可能是無心的一句話和一個表情,都會視作是拒絕的訊號,從而立馬打消求助的念頭,又開始“大包大攬”的逞能行為。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依賴無能者”在表達自己的正常需求時,會無比困難。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依賴無能者這種無法依賴別人的心理,其實有兩個核心,其一,自身的“匱乏感”;其二,信任感的缺失。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需求長期無法被家長迴應,他們就不不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幫助的人。長大後,他們便開始抵擋別人的好意和幫助,但同時又在瘋狂的內耗。

其實社會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很多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在交往的過程中多“使用他人”,其實就是建立連結;有些人一直不好意思麻煩別人,關係就無法建立。

3

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

就是麻煩別人一下

你或許還沒意識到,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富蘭克林自傳》裡有這樣一個故事: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州議會秘書後,有一個新議員不支援他,還發表了一篇長篇演說反對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不打算卑躬屈膝地去奉承他,而是聰明地採取了另一種方式。聽說那位反對者的藏書中有一本稀有的珍本書,富蘭克林就寫了一個便條給他,表示自己想借閱幾天。他立刻就給富蘭克林寄來了書,富蘭克林花了一週看完後寄回,還附了一張便條表示感謝。從此以後,那位反對者不僅開始和富蘭克林客客氣氣地打招呼,還總是願意幫他的忙,兩人成為了知己的好友。

其實,這是一種“反向”獲取人脈的方法。求別人幫忙,本身是對對方的一種恭維。多數人內心都有“好為人師”的需求,這種“被需要”可以使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

很多時候,你的“麻煩”並不會打擾到對方,反而會成為促進彼此關係的催化劑。

4

小時候享受過“依賴”的孩子

長大後才會向外求助

當很多家長還在不斷向孩子強調“獨立”的時候,可能要更辯證地去看待“獨立”這個詞。我們並不否認發展孩子自身的能力很重要,但也必須讓孩子知道,適度地“麻煩”別人,是與人建立連結的好辦法。

所以,家長首先要在親子之間建立“情感連結”,這或會成為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複製模板。

健康的親子情感連結是:父母會肯定孩子表達自己,並且會在他們需要依靠的時候給予支援和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當的、合理的,不管他們在感到開心、難過還是迷茫脆弱的時候,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

我們的安全感,以及對他們、對世界的最初信任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建立起來的。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男孩和父親在花園裡玩耍,小男孩試圖搬起一塊大石頭,他使勁地搬,可石頭還是紋絲不動,父親說:“你還沒有竭盡全力。”,小男孩大汗淋漓地回答說:“我已經用盡全力了。”

父親說:我就在這裡,你卻沒有向我求助,我難道不是你的力量嗎?所以我說你還是沒有竭盡全力。

孩子,我不希望你太“獨立”,請一定學會“麻煩別人”

在這個故事裡,小男孩在用盡自己全部的力量,還是無法搬動大石頭的,他完全可以求助於身邊的父親成為他的力量,

這就叫做“適度依賴”。

別逞強,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學會求助和借力的技巧,勇敢地做一個“麻煩精”吧。

參考資料:

1。知乎《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TAG: 德善孩子別人富蘭克林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