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平民政策:平民政策與守邊政策的區別!

“紅蓮說史”為“清風明月逍遙客”新號,歡迎關注!

元朝末年,佔據江南的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農民起義領袖,基本統一了南方,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共同率領20萬大軍,北伐元朝。北伐軍採用:“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的戰略,在徐達和常遇春的率領下,完成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南統北的奇蹟。

常遇春,徐達等人確實精通兵法,但是此兵法非彼兵法,常遇春,徐達都是百戰成鋼,他們所精通的兵法是在不斷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徐達小時候確實是農村的莊稼漢子,每天在田裡拋食。可元朝太給力了,直接讓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徐達只好就近參加了起義軍,雖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仗,可只要不死,總有一口飯吃。他從小兵開始,一刀一槍的殺人、立功。對這個世界逐漸的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徹底明白了:“戰爭,不是他殺你就是你殺他。”小兵的戰爭,就是對陣廝殺。

明太祖朱元璋的平民政策:平民政策與守邊政策的區別!

隨著朱元璋攻佔南京,徐達作為頭號大將而分兵作戰。在常州、泰州、鎮江、池州,他血戰無數次。在每一次的戰役後,他都很好的總結了“為什麼贏、為什麼輸”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長時間的積累下,徐達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與日俱增。朱元璋的地盤在擴大、人口在增加、軍隊也在膨脹。徐達早已不能只考慮一支部隊的存亡,他必須從全域性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元朝。要跟陳友諒的水軍作戰,就必須具備水戰的知識,學唄。要跟張士誠作戰,就必須明白攻城戰書,學唄。要跟元朝作戰,就必須懂騎兵戰術,學唄。有了一定的地位,眼界必然更加開闊。徐達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有針對性的學習、排程、指揮。直到徐達輔佐朱元璋橫掃天下後,他還在學習怎樣防備蒙古南下。

常遇春他從小就對於武術比較痴迷,常常跟周邊一些武術名家學習,但是他家庭條件差沒有錢交拜師費,就自己勤工儉學來偷師。而且常遇春成年後生的非常威武雄壯,加上天生力大,又擅長騎射,為之後的征戰沙場奠定了客觀條件。英雄生不逢時,元末大亂,民不聊生,有人吃了軍糧,有人卻上山當了響馬。常遇春選擇了後者。他追隨了當時為禍定遠、懷遠一代的土匪頭子劉聚,並很快成為了得力干將。年輕人走點彎路,犯一些錯誤也是正常,知錯能改便可以被原諒。常遇春並非池中之物,怎能甘願一直做這種打家劫舍的日子?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萌發了金盆洗手、另謀其主的念頭。機緣巧合,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千里馬遇到了伯樂。

明太祖朱元璋的平民政策:平民政策與守邊政策的區別!

徐達和常遇春雖然之前沒有學過兵法,沒有帶過軍隊,但是他們有個特點,都學過武功,有一身好武藝。因為有一身好武藝,因此在軍隊中讓人佩服,受士兵愛戴。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個不會武功的白面書生來指揮打仗,那些士兵們肯定不服他。而徐達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強,士兵們都會覺得他們“有水平”,當然就聽他們的話了。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這些行武出身之人,自小就重視武藝而疏忽了文化修為,再加上在戰場上都是真刀真槍的廝殺,少了婉轉迂迴所以性格更顯得剛烈耿直,與人相處也是粗枝大葉不太招人喜歡。皇帝高高在上,通天的大權讓他們將自己的地位看得非常高,往往只喜歡聽取阿諛奉承,對於武將的粗糙更多的是嫌惡罷了。

同樣的西漢著名的軍事家韓信,他是平民出生,從小放蕩不羈,從來不拘束禮節,沒有當過官,又沒有做生意的頭腦,常常吃一頓飽一頓,還要看別人救濟,連母親去世,都沒有錢做後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後來既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生沒有敗績,成為人們心中的戰神。西漢名將衛青,他的出生也是很卑微的,說他的母親衛媼和鄭季私通,生下了衛青,他的母親想撫養衛青,但是無能為力,只能送到他父親鄭季哪裡。但是鄭季根本沒有把衛青當做兒子看待,反而把衛青當做奴僕一樣虐待。就是這樣一個人,奇襲龍城,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收回了河朔、河套等地區,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明太祖朱元璋的平民政策:平民政策與守邊政策的區別!

英雄不問出處。雖然徐達和常遇春的出身低微,可是他們自身有著很強的實力,再加上戰場上總結的經驗,令他們不斷成長,自然能夠幫助他們更加精通兵法了。元末頻繁的戰爭給了他們充分的實踐機會。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元朝末年,軍閥割據,混戰不斷,作為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幾乎參與了所有的戰爭。戰場上的真刀真槍遠比紙上談兵更有利於成長,在這無數場戰爭中,徐達和常遇春汲取經驗教訓,最終成長為一代名將。

TAG: 徐達常遇春兵法朱元璋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