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現在說自己亞健康的患者還挺多的,主要是一些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的年輕人,還有一些孤獨焦慮的老年患者。」

來自華西某三甲醫院的李曉清醫生(化名)坦言,亞健康已經成了醫院裡常能聽到的說法。

但面對那些焦急中主訴亞健康的患者,桌子另一側的醫生們在猶豫,是否要告訴患者:

亞健康,其實並不是一個嚴謹的醫學概念。

並不準確的亞健康

關於「亞健康」,我們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它的起源和各種資訊:

亞健康(Sub-health)源於上世紀 80 年代前蘇聯學者布赫曼(N。 Berhman) 提出的「第三狀態」觀點——人體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外,還應當存在一個居於中間的健康狀態。這個簡略的概念後來漸漸演化為亞健康。

一位發表過大量亞健康論文的教授曾定義,亞健康是不少人常有的不適感覺,表現在軀體、心理和情感方面等,它們「不屬於健康的範疇,但是又沒有達到一定要去醫院看醫生的程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疾病」。

在一篇系統性研究亞健康的流行病學文獻中,列舉了四十餘項涵蓋廣泛的亞健康表現,包括疲勞、睡眠質量不好、腹脹、頭昏沉、心慌、胸悶、注意力不集中等。

據說 WHO 也曾釋出調查結果稱,全球僅 5% 的人真正健康,20% 的人患病,剩餘 75% 的人則處於亞健康狀態。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關於「WHO 亞健康狀態全球調查」的論文截圖 圖源:參考文獻 1

但如果我們試圖資訊進行溯源,便會發現盲點。

作為亞健康起源的前蘇聯學者布赫曼,在各類學術資料庫以及搜尋引擎中都難以查詢到相關人物。

而 WHO 提出的 「75% 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資訊在其官網上也無法找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黃建始教授也曾深究過這個問題,但最終也表示沒有找到這個資料的一手來源。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協和教授也無法找到這個資料的一手來源 圖源:參考文獻 2

如果我們在常用文獻資料庫搜尋亞健康或 Sub-health,會發現極少有中國以外的學者會發表亞健康主題的論文。

此外,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推出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的目錄中也無法找到亞健康詞條。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ICD-11 中無法查詢到「亞健康」相關內容 圖源:ICD-11 官網

被利用的亞健康:2 年詐騙超 1 億

事實上,亞健康的起源沒有確鑿的證據。

據新華社 2019 年的報道稱:上世紀 90 年代,青島某藥業公司研發了一款保健品飲料,定位是「抗疲勞、防健忘、治失眠、通排便……」。為了營銷產品,他們找到一位當地的醫學教授,出資請他研究出能幫助產品銷售的「科學依據」。

於是這位教授便創造了亞健康的概念,使這家企業可以以改善亞健康為賣點開始售賣自家產品,並使得亞健康的概念在保健品市場逐步流傳。

談到使用亞健康為賣點的保健品,黃建始教授曾表示,「亞健康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描述的所有症狀幾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這些商人推銷的保健品則能夠『包治』這種症狀」。

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約 20 年,註冊資本 1 億元的老牌公司。在官網上介紹的一款名叫「XXX 肽」的產品介紹中就宣稱:「這種病醫院檢查不出來,也解決不了——它叫亞健康」,這款產品可以抑制病變細胞、啟用沉睡細胞,從而治療「亞健康狀態」。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該公司官網上「XXX 肽」宣傳照片 圖源:該公司官網

浙江警方曾報道:武漢某生物醫藥公司自 2019 年起,和武漢某正規民營醫院合作,藉助醫院的渠道兜售虛假產品治療男科疾病,其宣稱「為現代人亞健康問題提供解決之道」,距其成立到被警方抓獲,僅僅兩年的時間內便行騙超過 1 億元。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涉案公司被查封時的照片 圖源:參考文獻 3

當亞健康走進診間

當亞健康的概念走向診間,矛盾會變得更加顯性。

李曉清醫生表示,如果患者堅持自己亞健康的診斷,而拒絕接受其他治療,溝通就會變得嚴峻,「當一位醫生和患者說他並沒有什麼疾病,患者可能對醫生的診療水平提出質疑。」

「這種時候,往往得換種說法去寬慰病人,例如告訴他們背後的健康問題——例如吸菸或不良飲食導致的高脂血症——才是導致他們身體不適的原因,而不是亞健康。」

只不過,在有限的診療時間進行醫學常識科普,對醫生來說並不簡單。

一份來自武漢大學的研究認為,中國的醫療文化更傾向於讓醫生主導問診過程,並單方面宣佈診療結果和診療過程的結束。

造成這種現象並非醫生缺乏耐心,而是緊促的看診時間根本不允許詳細的醫患溝通。BMJ在 201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醫生的平均問診時間僅為 2 分鐘,在 67 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

治了30年的亞健康,從未被承認是一種病

中國醫生的問診時間僅為 2 分鐘 圖源:參考文獻 3

再回到亞健康的命題,就會變成「醫生沒空細講」和「患者覺得醫生診斷水平不足」,從而引發新的矛盾。

這樣的概念矛盾也會延伸到其他角落,因為醫患間存在的資訊差並不能透過單次問診彌補。被問及有何溝通技巧,李曉清醫生苦笑道:「目前看來,還是比較難交流。」

策劃:閃光的煤球、carollero

監製:gyouza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閃光的煤球

參考文獻:

[1]馮葉芳。 哈爾濱市城鎮居民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21。

[2]黃建始。世上本無“亞健康”只因此詞有“金磚”[J]。健康管理,2010(02):114-117。

[3]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6/07/content_XGZabcpEJ。html

[4]Irving G, Neves AL, Dambha-Miller H, Oishi A, Tagashira H, Verho A, Holden J。 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in primary care physician consultation tim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67 countries。 BMJ Open。 2017 Nov 8;7(10):e017902。

[5]萬萍。 各說各話:當代中國醫患糾紛中的溝通困境[D]。武漢大學,2019。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816645615244660&wfr=spider&for=pc

[7]https://icd。who。int/browse11/l-m/zh

[8]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6/07/content_XGZabcpEJ。html

TAG: 亞健康醫生圖源參考文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