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他用這種新術式治好了老人的“不治之症”

“15年了,要是不說,誰也看不出我還得過癌症。”

近日,80歲的仁大爺來到巴彥淖爾市醫院副院長王騰祺的辦公室,專程感謝他在15年前用自己摸索出的新術式,治好了自己的“不治之症”。八旬高齡的仁老爺子精神矍鑠,步伐穩健,他操著濃重的蒙古族口音告訴“王大夫”,自己這兩天又做了一次檢查,各項指標都很正常,平日裡經常幫小區裡的老人交話費、交電費,街坊鄰里都看不出他患過嚴重的腫瘤病。

15年前,他用這種新術式治好了老人的“不治之症”

仁老爺子講,2007年也就是他66歲那年,肚子老感覺疼痛,輾轉多家醫院也沒有確診病因,後來到巴彥淖爾市醫院做胃鏡檢查,確診為早期賁門癌。

賁門是胃和食管的連線部位,其肌肉收縮,可防止胃內食物和胃酸等反流入食管。賁門癌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傳統手術方式主要採用食管與殘胃直接吻合或行全胃切除、ROUX-Y吻合術。賁門被切後,就相當於面口袋沒了束口,會出現反酸、燒心等反流症狀,造成反流性食管炎,術後患者須長期半臥位睡眠並服用抗反流藥物;全胃切除後患者將失去食物儲存器,進食量減少、消化吸收不良;ROUX-Y吻合術不僅改變了原有消化道通路,因而造成膽汁、胰液分泌不同步。這些術式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患者長期消化功能不良可引起營養狀況下降、體重下降、貧血等。

時任腫瘤外科主任的王騰祺,在臨床中親眼看到過很多這樣的患者長期忍受著術後反流等症狀帶來的巨大痛苦。為了提高患者術後生存質量,他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將研究方向更多地投入到了術式的改變中。他認為,傳統術式並是不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對近端胃癌進行有限切除值得摸索與嘗試。

15年前,他用這種新術式治好了老人的“不治之症”

他於2005年開始潛心研究,引進並創新開展一種新的手術方式“近端胃切除術+空腸間置術”。即切除病變部位的同時重建消化道,在食管和殘胃間移植一段空腸作為連線,這就是空腸間置手術。該術式可有效緩衝和阻止反流,減輕對食管的損害,且保留了一部分的胃、食物走原來的生理通道,能夠避免膽胰分泌不同步引起的消化功能不良等副作用的發生。

那一次,他就將這種新術式應用到了仁老爺子的手術中。“當時就是出於一種信賴,我們就全交給王醫生,聽王醫生的安排。手術沒有給父親的吃喝帶來太大的影響,這十來年,父親生活和正常人一樣。”仁老爺子的女兒說。

據瞭解,在2005年至今的17年臨床研究與實踐中,王騰祺偕同胃腸外科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並前後申請科研基金176萬元,研發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手術技術流程體系,為了讓這種術式惠及更多患者,他們進一步總結經驗,用時三年將研究成果編著成《全腹腔鏡空腸間置手術圖譜》並出版發行。該書擁有他們自命名的4個專有名詞,著作中所有手術圖片和示意圖版均為團隊創作。

據悉,空腸間置術術式操作複雜,屬於國內前沿術式,巴彥淖爾市醫院已成功開展上百例,成為當地適症患者新的健康福祉。

文字:孟臻毓

運營:郝巧茹

TAG: 手術術式空腸患者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