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如果不做手術,他撐不了一年;做了手術,5年生存率30~40%,但這是個大手術,你和家裡人商量下吧。”30歲王丹(化名)從沒想到,與主管醫生的第一次交談,竟是要做道生存的選擇題:

找機會活下去?還是聽從命運安排?

這個人被選擇的人,是她身體一直很好的爸爸。

反覆發燒2個月 誤以為是感冒

三十而立,王丹在這一年結婚懷孕,在生活漸漸向好時,命運踩住向前滾動的剎車,停在懸崖邊,讓她猝不及防,“上天一定跟我開了個玩笑,孩子還沒出生,我就快沒爸爸了。”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幾個月前,王丹的爸爸王華民(化名)身體亮起了警報,

“全身沒什麼力氣、經常感冒發燒”

,但王華民身體底子向來不錯,所以他對這次發病也沒引起特別注意,以為是身體虧虛了,

每天吃紅棗、桂圓、人參、蟲草大補,但無濟於事,情況一天天糟下去。

“剛開始,自己吃些藥燒就退了,後來藥也不管用了,就去小診所掛瓶。”幾天消炎藥掛下來,王華民病時好時壞沒有得到控制,體溫躥上39。5度的次數越來越多,束手無策的診所醫生建議他去醫院檢查。

在當地醫院,王華民被診斷為肝膿腫,考慮是膽管結石、蛔蟲、膽道狹窄等原因導致膽管梗阻和炎症。經過一個多星期的住院治療,王華民的燒終於退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

“到年底,我也退休了,就等著孩子出生安心做外公了”。

一次意外問診,推翻之前診斷

病雖然好了,但王丹總覺得爸爸的精神氣比以前差了些,

“這幾個月折騰下來他瘦了十來斤”

。王丹在網上查到

浙二網際網路醫院提供線上問診服務

,就把王華民的檢查檢驗單、CT等報告上傳到浙二好醫生APP,

諮詢了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吳應盛

,“想了解清楚,爸爸的病到底好了沒”。

當地醫院CT報告提示:膽管、胰管均有擴張。在仔細查看了王華民的報告後,吳應盛醫生髮現了一個疑點:炎症引發的肝膿腫的確會引起膽總管的擴張,但膽管炎症往往合併有結石、蛔蟲等病因,

“從現有檢查資料上看,病人炎症的原因並不明確,極有可能膽管炎只是表象,建議他們來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隨後王華民來浙大二院就診,做了一系列檢查:

先做肝膽胰脾彩超檢查,檢查明確了有膽管擴張,但沒有看到膽管結石或者蛔蟲;

再做了一個肝臟CT增強掃描檢查,CT報告提示肝內確實可見肝膿腫,但肝內外膽管擴張明顯擴張,並在膽總管下端發現一個實質性的腫塊,初步考慮惡性腫瘤可能;

再次做了肝臟磁共振增強掃描檢查,進一步排除因膽道結石引起的膽管擴張,考慮惡性腫瘤可能性大;

最後做了內鏡下的膽胰管造影(ERCP),發現十二指腸乳頭位置有病變,形態改變了,有菜花樣的腫塊。對腫塊做了活檢後,

病理證實王華民的確得了十二指腸乳頭癌。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什麼是十二指腸乳頭癌?

吳應盛醫生說,十二指腸乳頭癌的發病率很低,在萬分之一左右,並不是常見惡性腫瘤,十二指腸乳頭這個位置是膽管和胰管的匯合處,本身這個部位就很小,有腫塊的話自然更小了,

“診斷本身相對複雜,有時候在CT上只能看到間接的影像,除非膽管出現擴張等症狀,醫生才會考慮下端有沒有可能堵了。”

而十二指腸乳頭癌最常見症狀是黃疸,但王華民還未出現這個症狀,所以診斷更費了些周折。

“這個癌是一個難以攻克的頑固堡壘,放療、化療對它的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在癌細胞沒轉移的情況下,手術根治性治療是首選。不幸中的萬幸,王華民的癌還在早期,沒出現轉移,還有手術的機會。”

手術前一晚,王華民哭了

癌症,對於王華民來說不算陌生,前幾年他媽媽因腦癌去世,去年女兒婆婆得到乳腺癌,做了左乳切除手術後,還在休息恢復中。來浙大二院就診的路上,他念頭中也閃過一絲不安:不會是癌吧?隨即他又否定自己的想法,“這也太黴了”。檢查持續了一個星期,每次想問醫生查出了什麼,走到醫生辦公室門口他又折回了,“隨他們查吧,肯定沒問題,不然早找我們談話了”。

而在這王華民疑惑的一週裡,醫生們也與“真兇”做鬥爭——找到它,並制定最低傷亡率的擒拿方案。

“切除十二指腸乳頭癌是個大手術,我們科室聯合放射科、消化內科、放療科、化療科、病理科一起會診明確診斷,評估病人能不能承受術中術後風險,及術後要不要放療、化療等,給病人一個完整的診療方案。”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吳應盛醫生介紹,十二指腸是位於胃和小腸之間一小段,十二指腸乳頭部在膽管和胰管的匯合處,是它們合流的共同管道,

它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膽汁和胰液的排洩。

標準十二指腸乳頭癌手術,要切除部分胰腺、胃、膽囊、十二指腸等器官,“手術的難度在於,胰腺和腸子屬於不同組織,胰腺、膽管部分切除後,兩個器官需要重新接過,

接過的吻合口會有漏的風險

,造成消化液、胰液的外漏,對其他器官產生消化作用,導致細菌感染,嚴重的還會有爛穿血管的風險。”

手術的前一天,醫院照例進行術前談話,王華民從這次談話中,第一次瞭解到自己的病。對於要不要手術這個問題,王華民一家態度很堅決,

“只有相信醫生了,其他也沒別的辦法”

。這一晚,等探望的親屬離去,王華民抱著陪護的妻子哭了很久:“福還沒開始享,病來了,女兒女婿要照顧兩個病人,負擔很重。”

一場逃不掉的煎熬

從上午9點陪爸爸走出病房,到下午4點回到病房,王丹挺著孕肚在手術等候區整整等了7個小時。

“醫生說手術有狀況會電話通知我們,但坐在那裡守著電視螢幕,盯著爸爸的手術狀態才稍微安心。”

手術非常成功,從王華民被推進手術室到進復甦室復甦,用了不到4小時時間。出院後,王華民的恢復情況也良好,除了衣服摩蹭到10多公分長的傷疤有痛感外,外人看不出他剛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

“如果等病人黃疸症狀出現後才確診癌症,可能就太遲了。現在他發現得早,又是高分化腺癌,癌分化程度越高,細胞形態就越完整更趨向於正常細胞,復發風險反而低,長期生存的機率也會比別人高。”吳應盛醫生說。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癌症為什麼“青睞”他們家?

這是王丹想不通的問題。但在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釋出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資料中能找到答案。這次報告發布的資料是收集彙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

資料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從年齡分佈看,惡性腫瘤的發病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40歲以下青年人群中惡性腫瘤發病率處於較低水平,從40歲以後開始快速升高,發病人數分佈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到8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

吳應盛醫生解釋,

其實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但癌細胞不等於癌症,癌細胞很少會變成癌症

,因為人體內有

強大的免疫系統能清除掉突變的癌細胞

,但偶爾一兩個癌細胞非常聰明,躲過了免疫系統的追殺,進階變成癌症。“從健康細胞到基因突變成癌細胞,再到癌細胞發展成癌症,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效應,這就是為什麼癌症病人往往是老年人居多。”

在術後首次複查中,王華民的身體暫時沒有異常,但與癌相伴,是王華民此後人生裡逃不掉的煎熬。

“癌症不一定會復發,但有復發的風險,有些癌細胞在血液裡,清除不掉,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定期複查。”做了十多年外科醫生,吳應盛醫生的感觸是——癌症病人多了,早期發現更多了,治療手段更好了,生存率提高了。

怎麼儘早發現癌症?吳應盛醫生的建議是:

身體有症狀了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查出病因;沒症狀的話,重視每年的體檢。

目前,王華民正打算做進一步調理治療,以鞏固病情。大部分的時候,他仍樂觀,白天會出門跟朋友打打麻將。

“縱然治不好,也要把癌症儘量控制住,關進籠子裡。我想看到孩子出生、長大,聽他喊一聲‘外公’。”

目前浙二網際網路醫院入駐了

1400多位浙大二院專家

,為患者提供線上複診諮詢等醫療服務。當你遇到健康問題時,無論你在國內還是海外,都可以透過旗下的

“浙二好醫生”APP

,向浙大二院專家發起

圖文、影片諮詢

,專家會以最快速度響應你的需求。

如果你曾經在浙大二院就診過,你三年內的檢查、檢驗、體檢、數字影像等報告都可以透過“浙二好醫生”APP查詢,相當於

隨身攜帶了一份“電子病歷”。

醫療機構也可以透過“浙二好醫生”APP,發起轉診、會診等需求。

文 / 浙二網際網路醫院 陸雯

圖 / 源於網路

編輯監製 / 浙大二院 宣傳中心

戳戳戳,戳死癌細胞

這種癌,很隱蔽!當感冒、發炎治了好幾個月,來浙二再查才發現是癌

TAG: 王華民膽管癌症醫生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