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麻醉藥效消失後

曉蕊(化名)從一個長長的睡夢中

醒來

過去的幾小時裡,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的專家團隊用一種全新的術式為她切除了結腸癌病灶,但她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闌尾手術。

今年6月,年僅22歲的浙江女生曉蕊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結腸癌。

愛女心切的父母擔心她承受不了打擊,對她隱瞞了病情,並“騙”她做了手術。

浙大二院副院長、大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丁克峰教授告訴記者,

中國結直腸癌患者的中位年齡是58~60歲,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曉蕊這樣的年輕病人並非個例。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腹痛一年發現結腸癌

這個小線索被忽略了

曉蕊是省內某大學的一名學生,原計劃今年畢業參加工作,卻在忙碌的畢業季意外查出了結腸癌。

近一年來,她經常腹脹腹痛,但吃點藥就能緩解,就一直沒有到醫院看看。臨近畢業季時,

她的腹痛明顯加劇,吃藥也沒用,每天大便的次數從規律的1次變成三四次,腹瀉嚴重。

父母得知後,帶著她來到當地醫院做了一個無痛腸鏡。但結果出來後,他們偷偷藏起了檢查報告,沒有讓女兒看到上面刺眼的診斷:

右半結腸低分化腺癌

女兒年紀輕輕,生活規律,不抽菸不喝酒,連外賣都很少吃,為什麼會得結腸癌?

父母一時間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四處打聽,最後找到了浙大二院丁克峰教授團隊。

父母連哄帶騙把曉蕊帶到杭州,告訴她要做一個小小的闌尾手術,大醫院技術好恢復快一些。在浙大二院,醫生為她做了基因測序,找到了結腸癌低分化的幫兇——BRAF基因突變。

丁克峰教授表示,約10-15%的結腸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變,其中低分化腺癌患者BRAF基因突變更高一點。

除了特殊基因突變導致腸癌的病因外,現代人高熱量的飲食結構、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規律、缺乏運動以及不重視體檢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造成了我國結腸癌發病率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團隊又仔細研究了曉蕊的病史,發現她除了長達一年的腹痛,

還有一個小細節也透露了結腸癌的端倪:她的血紅蛋白只有97g/L,低於正常的113~151 g/L,存在輕度貧血。大部分右半結腸癌患者都會出現貧血症狀或者貧血傾向。

丁克峰教授提醒,一般來說,直腸癌會出現便血等明顯的症狀,而結腸癌的症狀更加隱蔽,確診時往往分期較晚。

如果出現長期腹痛腹瀉、貧血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排查。

術後仍需化療,真相該如何告訴她?

這病越來越年輕化

有學生剛進大學就查出結腸癌

曉蕊的結腸癌是兇險的低分化腺癌,且已經發生淋巴結轉移,必須馬上手術治療。

父母騙她說這是個闌尾切除手術,但實際上,醫生反而要在術中保留她的闌尾。

丁克峰教授介紹,患者的病灶位於右半結腸(結腸肝曲)。傳統的右半結腸癌手術中,外科醫生一般會連同盲腸、升結腸、闌尾、部分小腸,以及區域淋巴結一起完整切除。

但回盲部作為連線小腸和大腸的閥門,一旦切除,大腸的細菌就會隨意跑到小腸,造成腸道菌群混亂,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這就是結腸癌患者術後出現腹部痙攣、腹脹腹瀉等後遺症的主要原因。

去年開始,丁克峰教授團隊創新性地開展了一種全新的術式,切除病灶的同時保留回盲部、闌尾。這個手術並不適用於所有右半結腸癌,只有病灶位於結腸肝曲和近端橫結腸才符合手術指徵,恰好曉蕊達到了要求。

麻醉後,不知情的曉蕊輕鬆地陷入了深度睡眠,而手術室外的父母焦急地等待了起來……

丁克峰教授親自主刀,在3D腹腔鏡下,完整地切除了腫瘤和區域淋巴結,同時保留了回盲部和闌尾。既要保留回盲部和闌尾,又要把區域淋巴結清掃乾淨,這對手術醫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大腸外科副主任李軍主任醫師比喻說,血管就像漢堡裡的牛肉,淋巴結和系膜就是夾住牛肉的麵包,傳統手術中只要將整個漢堡切除即可,但這個新術式要保留回盲部的血管,同時要清除周圍的淋巴結,所以要一點點掀起“麵包”,留下中間的“牛肉”,要求醫生操作時更加精準、仔細。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丁克峰教授團隊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對小蕊父母來說,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告訴女兒真實的病情,因為術後還要進行輔助化療,這個家庭和疾病的鬥爭還遠未結束。

丁克峰教授說,近幾年他接診手術治療過不少年輕患者,其中一個大學生剛入學就查出結腸癌,術後一直在浙大二院隨訪。

見證過太多深受疾病折磨的年輕生命,和他們父母絕望的眼神,他呼籲全社會重視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癒率和生活質量。

“週末加班,一天內發現4例直腸癌!”

去年浙江有9000人被結直腸癌奪去生命

對結腸癌患者來說,維持術後腸道菌群的平衡是關鍵。而對直腸癌患者而言,問題更加具體而直接——很多人確診後第一句話就是,

“醫生,能保肛嗎?”

對大腸外科的醫生來說,世界上最寸土寸金的地方不是一線城市的CBD,而是小小的直腸。如果患者直腸病灶太接近肛門,那外科醫生術中就常常遇到“死衚衕”,手術視野越來越窄,操作難度越來越大,有時就不得不切除肛門,這對患者身心都會造成巨大打擊,影響生活質量。

1個月前,患者王大伯(化名)因為便血,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3cm的直腸癌。當地醫院的主診醫師告訴王大伯,因腫瘤位置低,患者骨盆狹小,無法保留肛門。王大伯子女經幾經尋覓,慕名找到了李軍主任醫師。

李軍主任醫師充分評估了患者檢查資料後認為,患者直腸癌位置較低,但分期較早,有保肛希望。經過浙大二院大腸癌多學科專家討論後,王大伯接受了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僅用3小時,便成功的完成了直腸癌切除同時保留了肛門。同時,因為術中經肛門拖出標本,腹部沒有留下切口,王大伯術後4天便順利康復出院。

李軍主任醫師表示,現在科室開展的“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大大提高男性直腸癌的保肛率。

全新的taTME手術中,醫生兵分兩路,一路在腹腔鏡下操作,一路經肛門單孔腔鏡操作,這種“雙管齊下”的切除腫瘤方法拓寬了手術視野,節省了手術時間,為更多直腸癌患者保住了肛門。

浙大二院為濱江區近1000人做了胃腸鏡,發現腸癌33例,結腸息肉達7成

上週末內鏡中心加班工作,一天內發現4例直腸癌!

”最近,浙大二院大腸外科一名醫生髮了一條朋友圈,提醒身邊的親友重視結直腸癌篩查。

2020年,浙江省將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為浙江省50-74週歲戶籍居民提供篩查服務。

今年7月底開始,浙大二院聯合濱江區多個社群開展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居民在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首診篩查出陽性後,可透過“浙江省癌症篩查資訊平臺”預約浙大二院的胃腸鏡。

浙大二院濱江院區副院長、消化內科副主任王良靜主任醫師透露,截至10月19日一共完成968例胃腸鏡,發現腸癌33例,結腸息肉比例達70%左右。醫院為確診地患者開闢了綠色通道,確保他們以最快的流程完成檢查和手術。

56歲的邵大伯(化名)在社群首診時被確定為結腸癌高危人群,第一時間預約了胃腸鏡檢查。檢查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

不僅腸鏡提示結腸多發息肉,胃鏡還提示胃粘膜病變,早期胃癌考慮。

隨後,醫生為他在內鏡下切除了結腸息肉,並完成了胃鏡下早期胃癌粘膜下剝離術(ESD)。術後,邵大伯既心有餘悸,又覺得慶幸:這次胃腸鏡檢查在他還沒有任何症狀的時候幫助他發現了潛伏在胃腸裡的危機,還透過微創的方法解決了癌症的隱患。

根據浙江省疾控中心資料,2019年浙江省結直腸癌死亡病例數為9000,佔所有癌症死亡數的9。54%,位居癌症死亡數第4位。並且在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增長特別迅速。

“腸癌的死亡率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早期生存率很高,晚期迅速下降。因此,早診早治對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尤為關鍵。”大腸外科副主任徐棟主任醫師說。

再次提醒!

這項體檢很重要,這6類是高危人群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的奠基人鄭樹教授就在浙江海寧、嘉善主持開展了大腸癌的早期篩查工作,並提出了中國的《大腸癌早診早治專案技術方案》。現在,丁克峰教授又牽頭編撰了我國首部《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

《共識》建議,

我國40~74歲的一般人群,應每5-10年行結腸鏡檢查。

若抗拒結腸鏡檢查,可先行《結直腸癌風險量化問卷》調查、糞便隱血及糞便多靶點DNA等檢測,其中任一陽性者強烈推薦行結腸鏡檢查。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以上者,列為高危人群:

一、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二、本人有癌症史

三、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四、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

1、慢性便秘(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

2、慢性腹瀉(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3、黏液血便

4、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近20年內,並在事件發生後對調查物件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5、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6、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

而對於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炎症性腸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則推薦接受合理範圍內較頻繁的腸鏡檢查。

台州晚報新媒體

編輯:符薇薇

大家都在看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22歲女生查出癌症,爸媽“騙”她做了手術!去年浙江9000人被這病奪去生命……

戳右下角,讓更多人看到

TAG: 直腸癌結腸癌二院浙大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