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專欄 | 持續泵入用於食管癌術後家庭腸內營養效果的回顧性比較研究

探討持續泵入用於食管癌術後家庭腸內營養的效果與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科前瞻性資料庫中2017年1—11月接受經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術前病理診斷為食管惡性腫瘤;(2)術前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評分≤2級;(3)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術。排除標準:(1)行內鏡下治療(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內鏡黏膜切除術);(2)術後因各種原因未行腸內營養;(3)術後嚴重併發症(Clavien Dindo併發症分級≥3級)需長期住院治療;(4)住院期間死亡。研究期間共連續收治食管癌手術患者142例,排除內鏡下治療6例,術後未行腸內營養17例,術後嚴重併發症10例,圍手術期死亡1例,共108例患者納入本研究。男性8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2歲(範圍:44~78歲)。手術方式包括全腔鏡下改良McKeown手術99例,經裂孔食管內翻拔脫術(THE)6例,改良Ivor Lewis手術3例。病理型別包括鱗狀細胞癌104例,腺癌1例,小細胞癌及其他病理型別3例;56例接受新輔助治療。術後病理學分期:病理完全緩解9例,Ⅰ期28例,Ⅱ期39例,Ⅲ期31例,Ⅳ期1例。按照管飼方式將患者分為營養泵組與普通管飼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型別、新輔助治療、手術方式、病理分期及住院併發症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表1)。

1。2出院後腸內營養方法

全組患者術中均放置鼻空腸營養管,置管按照文獻報道的方法進行。術後24h內即開始經營養泵管飼腸內營養支援。腸內營養製劑為整蛋白型非要素膳混懸液,每500ml含能量750kcal(1kcal=4185。8J;碳水化合物61。5g,蛋白質20。0g,脂肪19。45g,膳食纖維7。5g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出院時保留鼻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製劑沿用術後院內所用相同產品。患者能量攝入量≥30kcal·kg﹣¹·d﹣¹,出院2周內能量來源全為腸內營養製劑,2周後在胸外科醫師及營養師指導下開始經口進食並逐漸減少腸內營養補充,至術後(30±5)d。營養泵組56例使用營養泵日間持續輸注營養液(營養泵組),普通管飼組使用注射器日間間斷(每1~2小時)輸注(普通管飼組)。

1。3    隨訪方法

患者出院後每週於我科營養門診隨訪至術後2個月,每次門診記錄患者主訴、體重、腸內營養攝取能量數、管飼營養併發症及外科相關併發症。管飼營養併發症指管飼營養期間,因管飼營養髮生的胃腸道症狀,經醫師調整管飼方式及速度後仍不改善者。出院後新發併發症指患者出院後新出現的外科術後相關併發症,定義和分類標準採用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普胸外科資料庫的定義,Clavien-Dindo併發症分級≥2級者需再次入院治療。

2、結果

2。1    出院後安全性

營養泵組出院後發生併發症4例,分別為吻合口瘻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狹窄1例;再次入院2例,分別為吻合口瘻和肺部感染。普通管飼組出院後發生併發症11例,分別為肺部感染7例、腹瀉3例、吻合口狹窄1例;再次入院4例,均為肺部感染,且有1例因感染加重死亡。營養泵組出院後至術後2個月內併發症發生率低於普通管飼組(表2)。

1。2    出院後體重維持情況

兩組患者出院後2個月體重變化情況見圖1。營養泵組體重減輕程度低於普通管飼組[(0。13±0。10)kg比(3。90±1。20)kg,t=7。720,P=0。000]。

名醫專欄 | 持續泵入用於食管癌術後家庭腸內營養效果的回顧性比較研究

2。3    腸內營養耐受性

營養泵組總體腸內營養併發症發生率低於普通管飼組(5/56比26/52,x²=22。225,P=0。000)。營養泵組中常見併發症依次為腹瀉2例、腹脹1例、反酸1例及堵管1例,普通管飼組常見併發症依次為腹瀉16例、腹脹13例、堵管4例、腹痛2例及反酸2例。

2。4    腸內營養完成情況

營養泵組營養支援達標率高於普通管飼組(55/56比23/52,x²=39。167,P=0。000)。營養泵組的腸內營養補充時間長於普通管飼組[(28±2)d比(20±4)d,t=5。368,P=0。000]。

3、結論

食管癌手術出院後持續泵入腸內營養能夠提高患者安全性,有利於出院後體重的維持,增加管飼腸內營養耐受性,保障營養支援的有效完成。

原作者:戴亮,付浩,康曉徵,楊永波,周海濤,梁震,熊宏超,林瑤,陳克能

原作者單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一科惡性腫瘤發病機制及轉化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TAG: 營養腸內併發症出院管飼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