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職場瞎忙,晚上獨守空房,拿什麼拯救九零、零零後空巢老人?

白天職場瞎忙,晚上獨守空房,拿什麼拯救九零、零零後空巢老人?

最近讀了日本心理學大師、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的新書《孤獨修心課》,對如何與孤獨友好相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獲益匪淺。

經常有人問,一個人旅行會不會孤獨?

然而這樣的問題,註定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一方面,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感受到孤獨,這與是否在旅行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另一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個人去面對很多事,很多感受,即便我們的身邊看起來有很多人,畢竟我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人的任何感受都是不能由其他人去承受的,當然也包括孤獨。

有一個特別直接的反問是——“如果一個人做事就意味著孤獨,那你一個人拉翔的時候會不會孤獨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孤獨是很常見的,也是很正常的感受。

有些人孤獨的感受更加強烈,甚至於坐臥不安,則需要引起注意,學著與孤獨為友。 我很喜歡享受孤獨,因為孤獨為也我提供了一個能充分自由的時間,讓我能夠專心地思考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從心理學上講,產生孤獨感與疏離感的根源就在於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性。 當我們覺得孤獨的時候,就彷彿自己是一葉孤舟,在望不到岸的海洋上漂泊。

我們不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我們也不知道將會遇到什麼?這種無助,落寞大概就是孤獨。

然而,重要的不是自己的身邊能夠看見多少船隻,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靠岸。

要避免毫無主見的盲從、只重視外在而忽略自身價值標準的建立,否則便很難獲得內心的平靜。

從某種角度上看,孤獨感也是一種“應激反應”,有三種主要的表現:

第一種:從眾型。即聽大家聽的音樂、看大家看的電視節目、穿大家穿的服裝,無論談話、做事都儘量與他人保持一致,以此來消除被排斥感。

第二種:網路交際型。即透過在社交網站聊天,在需要時進行一些非見面式的交流。這種交際方式的心理負擔較小,雖然不如面對面交流直接,卻也不失為一種遮掩孤獨的方法。

第三種:沉迷網路及遊戲的與世隔絕型。即因無法調和與現實社會的疏離感,而將自己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裡。

因孤獨而從眾,反而會變得更加孤獨。

盲目從眾僅是在表層上消除了孤獨,給人以擺脫孤獨的錯覺。雖然極力在眾人面前展示活潑開朗的自己,卻無法對他人傾訴內心的不安情緒。 我們不喜歡的孤獨往往與“疏離感”有關。

“疏離感”是指被他人疏遠、排斥,無法融人團體的狀態,就好像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只有你不被允許上桌的時候。

可如果這是你自己主觀的選擇,即便同樣是孤零零的,卻不會產生疏離感,很可能也不會覺得孤獨。

讀書是緩解孤獨很好的方式,因為讀書也是瞭解自己的有效途徑。 這本書裡寫道:“那些隨手翻看的書籍透露出個人喜好,正是它們創造出了現在的你。”

朋友多的人就不會覺得孤獨嗎?可以很明確的回答這一點,當然不是! 友誼的質量要遠比友誼的數量重要,即便有一千個天天奉承你的朋友,可能也不會讓你有半點被理解,被接納的幸福感。那些認真聽你傾訴、不會斷章取義妄下判斷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和田秀樹告訴我們,與孤獨相處的能力是可以培養,強化的。 當你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加強時,對壓力及孤獨的適應性與調節能力也會自然得到加強。

永遠不要逃避孤獨,對抗孤獨,試著去感受它,接納它。

最後,如果你自己覺得實在無法應對孤獨的來勢洶洶,不要忘記自己還可以向很多人求助,比如師長,比如心理諮詢師。

並非一定要獲得什麼解決方法,而是能夠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個體擁有的選項越多,內心就越有底氣,對孤獨的抗性也越強。 透過多種選擇來逐步化解孤獨不僅能增強人們對孤獨的耐受性,還能使孤獨成為人生中的一劑調味料。

最終,我們會發現,孤獨一點也不可怕,我們可以與它握手言和。

白天職場瞎忙,晚上獨守空房,拿什麼拯救九零、零零後空巢老人?

TAG: 孤獨疏離自己感受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