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腎主骨”與“少陽主骨”是出自《黃帝內經》的兩種不同觀點。

有人用這種觀點來反駁古中醫理論體系的不完善,自相矛盾,甚至是認為是偽書都有。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對的。

而且在實際診療過程中是實用性很強的。

可以說,古代的人早就非常清楚的從本源上了解人體的生理運作機制了。

而且,古代的人瞭解的生命真相,比我們現在的想當然的還多得多。

一、腎主骨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1)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氣篇。

(2)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

腎主骨的理論,廣為人知,從根本上可以歸結為藏象體系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腎主骨的理論,是非常好驗證的,貫徹到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很多跌打傷科類的藥方思路,都是用到補腎氣的藥,隨手開啟一本中醫書籍都會看到這個方面的內容。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腎的功能影響骨髓的充盈。

骨骼生長髮育的好壞與腎精的盛衰有著密切的聯絡,骨依靠髓的滋養以強健,而髓又為腎精所化生,只有腎精充足,骨骼才能堅實強壯。

在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故骨者,腎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

腎主骨之所以讓人有如此高的熟知度,其關鍵還是在於非常容易檢驗,中醫的理論一樣是需要實踐去校驗的,如果幾千來老是驗證不了的理論,一定會給人丟棄在歷史的深淵的。

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理論,不是理論不對,更大的可能性是我的無知。

二、少陽主骨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少陽主骨的內容,我們緊扣古代名醫結合《黃帝內經》可以從下面是個角度來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1)從臟腑理論說明少陽主骨

從筋與骨的關係或者說臟腑表裡的關係角度解釋“少陽主骨”:“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主於骨。”厥陰、少陽兩條經脈相互絡屬,兩髒表裡相合,肝藏血主筋榮骨,故“少陽主骨”。

內經原文: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耳聾。

肝足厥陰主筋,三焦手少陽與膀胱合,膀胱腎腑,表裡皆主骨;足少陽起目兌眥,入絡耳中,下循胸脅下至於足;手少陽偏屬三焦,從耳後入耳中,故病耳聾胸脅痛也。

平按:“主骨”《素問》作“主膽”,新校正雲:“全元起本膽作骨,元起注云: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氣所營,故言主於內。《甲乙》及《太素》並作骨。”

張景嶽從膽腑與骨的關係注:“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謙和既濟總結:

肝膽互為表裡,肝主筋,自然就有膽主骨的聯絡;從足少陽經的走向,起於起目兌眥,迴圈進入入絡耳中,下循胸脅下至於足,所以很多胸肋痛和耳痛的症狀要考慮到膽少陽經出現了問題。

而耳朵的病,大家很容易會聯絡到腎,腎開竅於耳,而另外一個方面膽經也圍繞著耳朵的絡脈,在這裡腎主骨和少陽主骨有了一個交集。

反過來,耳朵的疾病考慮治腎也要考慮治少陽膽經。

張景嶽則從五味歸經找到關聯要素,膽汁是苦的,苦味歸腎,苦味走骨,這裡就找到了腎主骨和膽少陽主骨的交集。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2)從膽經循行提出少陽主全身性疼痛

“少陽主骨”理論思想根於《黃帝內經》,且主要基於經脈理論,在《黃帝內經》中明確闡釋“少陽主骨”觀點的是《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此篇在明確闡釋了膽經循行所過之處後指出“膽足少陽之脈……主骨所生病者”,且為“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這一點是理解“膽主骨所生病”的關鍵所在。

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人體諸多骨節,但“少陽主骨”僅指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的“骨”嗎?如張隱庵注:“主骨所生病者,為頭痛、頷痛、缺盆、腋下、胸、脅、髀、膝外、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部分而為痛也。”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此解釋有一定的侷限性,其認為“少陽主骨”之“痛”為“足少陽經脈所循部分而為痛”,忽略了原文中最重要的“諸節皆痛”部分,且《靈樞·經脈》其他“是動則病”的內容中也有指出循行所過的骨痛,為何僅“膽主骨所生病”,且原文在提及“胸、脅、肋……外踝前痛”後註明“諸節皆痛”,就此明確指出“少陽主骨”為廣泛的全身性疼痛;楊上善注:“足少陽脈主骨,絡於諸節,故病諸節皆痛也。”

《素問·診要經終論》言:“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此處“百節”和“諸節”基於經脈循行立論,皆可說明此“痛”為全身、廣泛性骨痛,並非僅限於經脈循行之處。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謙和既濟總結:

這裡的歸納給出一個對現代醫學很有參考價值的生理資訊,就是全身心疼痛的治療,尤其是全身性骨頭疼痛的治療思路,就是要圍繞著少陽主骨這個綱領性思路。

全身性疼痛,還有很多病例會出現遊走性特徵,這與肝膽相照的特徵有關係,膽的疾病會傳遞給肝,而肝病的遊走性特徵就很多見。

同時,進一步拓展來考慮,全身性的蕁麻疹等疾病,都要兼顧治少陽膽經。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3)膽經腧穴多主治筋骨疾病

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人體大部分骨與關節,其中“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這條分支循行從居髎至足竅陰16個腧穴,有14個腧穴可以治療筋骨疼痛相關疾病。其中有幾個腧穴是臨床治療筋骨痛必選腧穴,如陽陵泉,既是膽經的合穴、下合穴,又是八會穴中的筋會,筋會乃筋氣聚會之處,能夠舒筋通絡,為臨床治療筋病骨痺的要穴;《素問·五臟生成論》曰“諸筋者皆屬於節”,筋屬節,節屬骨,筋、骨構成的“骨”系統,是支撐人體活動的基礎,全元起解釋“少陽主骨”時,也是以筋骨理論為基礎。

八會穴中的髓會——懸鐘也位於足少陽膽經,骨之精華為髓,髓是構成骨的重要組成部分,懸鐘有行氣通絡、填精益髓的功效。筋會、髓會兩穴充分說明構成骨與關節的物質基礎與足少陽膽經關係密切。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半身不遂、腰腿痛的環跳同樣位於足少陽經。足少陽膽經循行、主治及所含腧穴可為“少陽主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也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佐證。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4)少陽經氣病候易產生骨病

《素問·厥論》:“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少陽脈經氣逆亂之時就會產生骨病,臨床症狀表現為骨與關節不靈活,腰部不適,頸項部不舒;同篇其他經脈“厥逆”多以內科疾病為主;由此可知“少陽”與“機關”二者關係密切。

《素問·診要經終論》言:“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正因為少陽者氣終,致使“百節皆縱”。同時《靈樞·根結》曰:“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少陽為樞……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骨搖者”為骨節遲緩不收,站立不穩,可取之少陽。此3篇經文對《靈樞·經脈》篇內容進行了拓展與補充,這樣《內經》中“少陽主骨”的理論思想從生理到病理乃至治療都詳細描述了少陽與骨的關係。

這裡有舉一種病例來說明這種現象是非常恰當的。

不少青少年,尤其是男性,在發育期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骨頭痠痛,很多情況是酸脹感,少數會出現急性疼痛的症狀。

這是尤其發育期間,腎精不足(或虧虛)導致的。

而這類疾病在身體內部是腎主骨的方向,而少男本為少陽之體,也要從調理少陽膽經來兼顧。

《黃帝內經》中的精彩論述,到底是腎主骨還是少陽主骨,以及實際的應用

(5)少陽主骨的時間場特徵

這是一個很多做此類方向研究忽略的問題。

在子午流注中,足少陽膽經對應子時。

而子時在午夜23點到次日凌晨的1點之間,在傳統計時系統,這是兩天的交接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子時屬水,對應水髒,腎為水。

同時,子時對應少陽膽經,這就是人體的生理機制和時間場的大統一了。

希望給中醫愛好者,有一些啟發,歡迎中醫愛好者和支持者來關注謙和既濟中醫體系。

謙和既濟智慧中醫團隊,致力於傳統中醫思維結合新技術,還原古人的智慧精粹,將會持續給大家分享氣候和疾病的關係,疑難病症分析調理思路,以及一些健康養生注意。歡迎大家關注智慧中醫:謙和既濟,loonta資料中心。

TAG: 少陽主骨陽膽經循行腎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