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併發血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

全文閱讀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種胰腺相關的炎症性疾病,可出現多種區域性或系統併發症,如急性胰周液體積聚、胰腺假性囊腫、胰腺膿腫等。AP併發血栓性疾病可造成腸缺血、腸壞死、門靜脈高壓、肺栓塞、血栓形成後綜合徵等致死性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因此早期判斷和預防非常重要。本研究透過對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臨床資料分析,探討AP併發血栓性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旨在對該病的診療和預防提供臨床參考。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間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及心腦血管分院收治的5 731例AP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

(1)符合2012年亞特蘭大AP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1)已知凝血障礙、服用能改變凝血功能的藥物;(2)合併有肝硬化或其他系統性腫瘤;(3)妊娠期、產褥期患者;(4)大手術或嚴重創傷後。

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最終納入5223例。按照有無併發血栓將患者分為併發血栓組和未併發血栓組,在未併發血栓組中以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68例進行統計分析。

二、觀察指標

1.一般特徵:

性別,年齡,吸菸、飲酒史,肥胖程度(體重指數18。5~23。9kg/m2為正常,24。0~27。9kg/m2為超重,≥28。0kg/m2為肥胖),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胰腺炎),發病日期,病因(膽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症性、其他),AP嚴重程度(根據亞特蘭大標準進行分類),BISAP評分。

2.實驗室檢測指標: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體定量(D-dimer,D-D),纖維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IB),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血小板(platelet,PLT)計數,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糖水平。

3.合併症:

是否合併低白蛋白血癥(血清白蛋白

4.血栓:

血栓包括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其中靜脈血栓包括內臟靜脈(脾靜脈、門靜脈及腸繫膜上靜脈)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PVT)、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入院首日常規完善全腹或上腹部增強CT,5~7 d後複查。對重症AP患者,每1~2周行CT檢查;當患者出現D-D升高(>0。55 mg/L)並出現雙下肢腫脹、呼吸功能衰竭等情況則立即完善雙下肢靜脈彩超、CT肺動脈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等檢查明確診斷。記錄血栓部位、併發症的臨床表現及是否行抗凝治療。

結果

一、一般資料和臨床特徵

46例(0。88%)患者併發血栓性疾病,發生於AP發病後的8。50(2。00~15。00)d;其中男性29例(63。0%),女性17例(37。0%);平均年齡66(52~74)歲;病因為膽道疾病30例(65。2%),高脂血症性8例(17。4%),酒精性2例(4。4%),其他6例(13。0%);SAP 23例(50。0%),MSAP 8例(17。4%),MAP 15例(32。6%)。

46例併發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19例(41。3%)發生下肢DVT,表現為患肢突然腫脹、疼痛,患肢呈凹陷性水腫,少數患者在患肢髂窩處、小腿後側有壓痛;13例(28。3%)發生PTE,表現為胸悶、氣短等急性呼吸衰竭等症狀,血氧飽和度降低;12例(26。1%)為SPVT,未觀察到有特異性的症狀及體徵;1例(2。2%)發生門靜脈合併下肢靜脈血栓,僅以下肢腫脹為突出表現;1例(2。2%)發生下肢靜脈合併肺栓塞,出現下肢腫脹伴呼吸衰竭。46例患者中37例(80。4%)在發現血栓後進行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每次100 U/kg,每12 h 1次,皮下注射),住院期間未發現出血情況。

二、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相關因素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併發血栓組患者的年齡高於未併發血栓組,APTT值延長,D-D值升高,WBC降低,SAP患者明顯增多,BISAP評分≥3分的患者明顯增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組在性別、吸菸史、飲酒史、肥胖程度、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冠心病史、AP病史、PT、FIB、PLT、LDH、隨機血糖、有無低白蛋白血癥、有無高三醯甘油血癥、有無高膽固醇血癥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急性胰腺炎併發血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

對上述有統計學意義的6個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1。029,95%CI:1。000~1。059,P=0。049)以及AP嚴重程度(OR=3。017,95%CI:1。799~5。061,P<0。001)為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

AP嚴重程度、年齡預測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ROC曲線見圖1,AP嚴重程度的AUC為0。714(P<0。001),靈敏度為67。4%,特異度為70。6%;年齡的AUC為0。625(P=0。024),靈敏度為47。8%,特異度為77。9%。

急性胰腺炎併發血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

討論

AP患者尤其是SAP患者臥床時間長,活動受限,靜脈迴流壓力降低,加之血液呈高凝狀態、全身炎症反應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導致靜脈極易形成血栓。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的部位為左下肢髂外靜脈、股靜脈、膕靜脈等,其次為脾靜脈等。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及心腦血管分院近6年併發血栓性疾病的AP患者的臨床特徵,探討引起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

AP嚴重程度是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SAP患者血栓性疾病發生率高

,故對此類患者應注意早期預防血栓的形成。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此外,以往的研究也發現,Balthazar CT評分越高,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風險越高,而Balthazar CT評分越高代表胰腺嚴重程度越重。筆者考慮其機制可能是:(1)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在SAP進展期出現,進而加重血管內皮損傷,啟用凝血途徑;(2)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可導致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的炎症反應,微迴圈的改變可啟用白細胞加重內皮損傷,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進一步加重血液高凝狀態;(3)由於血液濃縮、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血小板高度黏附和聚集,同時凝血級聯的紊亂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高凝狀態和纖溶酶的啟用。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也是AP併發血栓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需要警惕高齡AP患者發生血栓的可能。一項動物模型研究描述了AP與年齡的相關關係,發現老年AP小鼠比年輕AP小鼠的肺和腎血栓形成率顯著升高;既往的研究發現併發血栓的老年AP患者較年輕患者多。筆者考慮發生血栓性疾病與老齡患者活動減少、心肺功能降低、血液流動緩慢、血管條件較年輕人更差有關。

有研究報道,對AP併發SPVT的患者進行抗凝治療是有效的,且抗凝治療不會增加出血風險。本研究也顯示,80。4%的患者在發現血栓後進行抗凝治療,住院期間未發生出血情況,但由於大部分患者院外未行規律治療及複查,因此尚不能很好地評估抗凝治療對血栓的干預情況,後期需要加強隨訪及患者預後的追蹤。

本研究存在一些侷限性。首先,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對照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不可避免地存在選擇性偏倚,雖然主要研究指標都來自同一醫院資料,儘可能嚴格地控制了資訊偏倚,但因收集時間跨度較大,不能除外不同時間段實驗室檢查和治療方法對資料的影響;其次,對於納入研究的所有病例並沒有常規篩查血栓,僅依靠臨床表現選擇性地完善相關檢查,可能會遺漏無症狀患者,後期將對符合納入標準的AP患者完善相關血栓的篩查,開展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論證相關危險因素的影響。

本文引證

本文引證:楊穎, 王鵷臻, 李亞俊, 姚維傑, 王佐正, 楊曉軍, 黃李雅。 急性胰腺炎併發血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胰腺病雜誌。 2021,21(4):258-263。

選自:胰腺病雜誌

TAG: AP血栓併發血栓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