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猶記得《三國演義》第一回,標題14個字: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爆發黃巾軍起義。漢室後裔劉備報國無門,想參軍平定叛亂,巧遇關於和張飛二位大漢,三人志同道合,相見恨晚,於是在桃園之中結拜為兄弟。正值春天,桃花怒放,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就這樣成了終極同盟,這就是著名的“桃園三結義”。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開啟搜狗搜尋APP,檢視更多精彩資訊

不得不說,桃園三結義經作者羅貫中之手流傳於世,在各種民間評書、演義中廣為流傳,帶來了濃濃的正能量,因此還誕生了“桃園之交”這個詞語。但《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畢竟是明朝人,距離三國時期約有1100多年,就好比今人和唐朝之間的時間距離,若想準確的描繪當時的史況,難免帶一些演義色彩。而縱觀魏晉時期的史書,包括《三國志》在內,都沒有“桃園三結義”這一說法。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更為滑稽的是,民間評書還感覺“三結義”不夠,把趙雲後來又“補”了上去,說劉關張三人叫趙雲為“四弟”。而著名的豫劇《收姜維》中,諸葛亮對趙雲的著名唱段就是:

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把情由細說端詳

……

把趙雲說成“四千歲”是戲曲的說法,純屬想想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三國志·關張趙馬黃傳》中對關羽的描述是: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對張飛的描述則是:

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根據《三國志》的說法,劉備當年在鄉里招募大家聯合抗賊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二人主動投奔劉備,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張飛把關羽當做兄長對待。注意,這裡只講到了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並沒有提劉備,更沒有說劉備把關羽和張飛當弟弟,畢竟劉備是“主公”,關張二人是下屬。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歷史上,關於關羽的出生年份,尚存在爭議,上述史料也提到“

羽年長數歲

”,張飛是公元165年生人,“長數歲”筆者認為,至少要長4-5歲,也就是說,關羽至少是公元160或者161年生人,而劉備也是公元161年出生。據考證,關羽很可能是160年出生,也就是說,關羽比劉備還年長一歲,若桃園三結義真的存在,那關羽就是“大哥”,而劉備屈居“小弟”了。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根據《三國志》記載,當初關羽被曹操所擒,為了拉攏關羽,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在關於斬殺顏良之後,曹操派張遼規勸關羽留在曹營之中:

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這裡關於稱曹操為“曹公”,稱劉備為“劉將軍”,可見,根據正史記載,關羽並沒有對劉備以“兄長”相稱。在關於張飛的史料中,也沒有見過他稱劉備為“兄長”。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曹魏和東吳聯手擊敗關羽,關羽被捕而亡後,曹操也接著去世,曹丕繼位後,曾經有一段這樣的對話。在《三國志·劉曄》記載:

(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後備果出兵擊吳。

這段話的意思是: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後,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曹魏的群臣都說不會,只有謀士劉曄認為劉備肯定會出兵報仇。這裡提到了關羽和劉備的關係,說他們“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君臣、父子的關係都出來了,並沒有說他們是結義兄弟。若他們真的是結義兄弟,這是報仇的最佳理由,焉能不提?可見,所謂的“桃園三結義”,純屬是羅貫中後來的借題發揮,民間的美好想象而已。

曹操死後,謀士對曹丕說了一句話,證明:桃園三結義是假的

眾人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三分實、七分虛,然而,

到底哪部分屬實,哪部分屬虛,恐怕並不知道。

中國古文人一貫喜歡美化友情、愛情,因為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完美的情義一直是人們永恆的追求。筆者不是有意破壞“桃園之交”的美好,只是本著治史的態度,考據並言出自己的觀點,希望得到各位的認同。

TAG: 關羽劉備張飛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