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天干地支”

作為一種記年方法,在我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從殷墟出土的

甲骨文

來看,天干地支除了主要用於記日、卜卦以外,後來還用於風水和術數等諸多領域。天干地支不僅不是迷信,反而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和標誌。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而干支用來記錄年、月、日的歷法,稱作“干支歷”。

干支歷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應用而作

60

進位而設立的符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些符號的運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地圖、方位、時間、空間等多有涉及,所以這些符號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意義。

干支歷最早發端於公元2000多年以前,距今大約4000年時間。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華夏的

共祖黃帝

,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運,探究五行之脈絡,終而發明。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五行最初的含義就是指天之五行:

“五”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

“行”

指五種物質元素的運動變化規律。對此的長期觀測和研究,相互配合生成一輪迴六十甲子的記歷符號。

根據

《五行大義》

記載:

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而建,始作甲乙以名曰,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曰,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干支名也。”

干支歷創立以後,古人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大約間隔60天。6個朔望月的大體間隔在360天左右,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360天左右的概念,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

國際上通用的公元記年,大約開始於公元525元后,比我們國家的“天干地支”記年,整整晚了3000年左右。可見,中國文明古國的地位不是吹出來的,感謝先祖博大精深的智慧。

在後世發展中逐漸完善,增加了閏年、閏月之說,這種傳統記年方法,在西周開始日趨成熟並且一直沿用至今。我們最喜歡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總之,一切屬於中國的傳統節日,全部來自於天干地支的記年方法。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而且!“天干地支”的記年方法,可以與現代的公元記年方法交替換算,非常神奇。接下來,我為大家列出換算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試試,非常的簡單實用。

10天干:

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12地支:

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

舉例1982年:尾數是2,對應天干中的“壬”;1982除以12的餘數是2,對應地支中的“戌”。因此,1982年按照“天干地支”記年為“壬戌年”。

舉例2019年:尾數是9,對應天干中的“己”;2019除以12的餘數是3,對應地支中的“亥”。因此,2019年按照“天干地支”記年為“己亥年”。

為你講述簡單實用的天干地支記年法

這點小知識,如果對您有所助益,請幫忙點贊轉發加關注!

原創作者

:文史不假

TAG: 天干地支記年干支12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