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在他二十多年的建築生涯中,始終踐行人道關懷,致力於災區重建,哪兒發生災難,他就去哪兒

從日本到中國再到非洲、澳洲,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為難民造的紙房子,他就是日本建築師——坂茂

“我們是為大眾而工作的,我們有很多很強大的不可見的力量,搭建建築的時候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這就是建築的社會責任。”——坂茂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日本建築師坂茂

這些避難所雖然多是臨時建築,不像高樓大廈那樣長久存在,但它們在災難中卻完美彰顯了,建築的意義與價值!

就如坂茂本人所說:

“我一直在思考,對於建築師而言到底什麼是永久的,什麼是臨時的,我認為只要受到人民喜歡,即便是紙質臨時建築也可以是永久的。”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少揣建築夢,最愛用紙造房子

1957年,坂茂在東京出生,母親是高階女裝定製設計師,父親是酷愛古典音樂的業務員,受家庭環境影響的他,打小就受到了藝術的薰陶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富士世界遺產中心

少時,他非常喜歡用積木拼房子,夢想成為一名木匠,九年級時為完成暑假作業,設計的一座房子模型被評為最優秀獎並在學校展出,也就在這時,坂茂開始有意識的學習繪畫,將曾經的木匠夢轉變為建築夢。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法國蓬皮杜中心梅斯分館

為了實現建築夢想,1977年20歲的坂茂選擇到美國的南加州建築學院學習,並於1980年成功轉學到專業更強的庫柏聯盟建築學院。在那裡,他受到了託德·威廉姆斯戴安娜·阿格雷斯特等著名建築師的指導。

1982年,完成學業的他選擇回國,加入到著名建築師磯崎新工作室工作,經過三年的實踐經驗,1985年坂茂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式成為獨立建築設計師。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日本女川鎮專案房

為什麼痴迷於用紙造建築?

日本的孩子從小就接受“把東西丟掉是一種浪費”的教育,這種對資源浪費的擔心正好激發了坂茂運用可再生材料作為建築原料的創作靈感。

正如他常說的一句話:

“作為一名建築師,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房子建起來,而是在建築物解體時,想方設法減少建築廢料。”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日本相馬市兒童藝術中心

因此,他的紙質房子多能進行迴圈利用。在建築被拆卸後,紙材料大都會被運回日本,做成練習本供學生們使用,這也正好達到了坂茂一直以來所希望的建築在拆毀時宣告完成。

在整個使用過程中,坂茂紙質建築的優勢不止於環保,這些經過防壓、防水、防火以及覆膜處理,有著良好的隔熱、隔音效能的紙管,還有降低成本,減輕結構重量加快施工速度的優勢,是臨時搭建場所的最佳選擇。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美國阿斯彭美術博物館

“災難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

建築的社會責任是坂茂一直以來的追求,這一切全部體現在了他為災民所建造的紙房中。

盧安達,救災紙屋的開端

坂茂第一次將紙管用於災後重建,是在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導致的大屠殺,讓兩百萬人流離失所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當坂茂看到難民住的臨時帳篷,只是幾塊破舊塑膠布,無法遮風擋雨時,於是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用紙做建築

他帶著學生自費飛到非洲,搭建50頂紙帳篷測試耐用性,抗溼和抗白蟻的效能,結果證明紙帳篷不僅成本低,而且還非常實用。於是紙帳篷在當地大大推廣起來,坂茂的紙屋救災工作也由此開始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關於災中建設,坂茂說“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不只為上層人,更為普通大眾服務,包括在災害中失去住所的人們。大部分建築師會在災後尋找新專案,我認為應該在當下就行動起來。”

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地震從來不奪人性命,是建築倒塌才致人死亡”——坂茂

坂茂有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災難建築師,這是因為,在震後災區幾乎都可見他的身影

1995年,日本神戶發生7。3級大地震,有30多萬災民因房屋倒塌流離失所。坂茂立即帶著學生奔赴災難現場,為災民趕造臨時住所。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在建造過程中他將成本控制到最低,把廢棄的啤酒箱填進沙袋作為房屋的地板,紙管排一排就是牆壁,一塊防雨布就是屋頂不到幾個小時,避難所就有了。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在解決完住房問題後,坂茂又帶著學生們花5個星期的時間,用58根紙管做主體結構建造了一座,供人們禱告、舉行活動的教堂,本來計劃使用期限為3年的教堂,卻在當地存在了10年。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到了2008年又被完整的移築到臺灣,併成為一大觀光景點,每年創造2000萬人民幣的旅遊收入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坂茂的建築就是如此神奇,總能在苦難環境中散發著人性的溫情與光輝

2001年,他在為印度災區造房子時,在保證舒適的前提下,還將當地的民族特色融入設計之中,讓居民可以在臨時住所中找到熟悉的歸屬感。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2009年,他為義大利拉奎發震區,修建了一座臨時音樂廳。他希望音樂可以慰藉人們的心靈,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再具破壞力的災難,也帶不走精神上的美好。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為了建立人民災後重建的信心,坂茂帶領團隊迅速趕到當地,設計了一座由98支紙管搭成,能有七彩玻璃,能同時容納700人的教堂。為了增強防震效能,坂茂特意將教堂外觀設計成穩固的A型結構,至今為止仍在使用。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正是這種人道主義關懷的設計理念,使得坂茂能做到在不獲取任何利益的前提下,為巴黎聖母院建造臨時展館,因為與能讓世界記住的地標建築相比,他更希望自己設計的建築能夠,帶給大家實質性的需求與溫暖。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巴黎聖母院臨時展館設計模型

建築材料需要環保、減少浪費

看到這,千萬不要認為坂茂只會用紙造建築,然而,他對建築材料的使用,從不以材質為邊界,不止於紙環保、儘量減少材料的浪費,是他建築設計過程中所致力的。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痴迷於用“紙造建築”,哪兒有災難哪兒就有他的紙建築

韓國赫斯利九橋高爾夫球會所

一直對建築設計抱有信念感的坂茂,在2014年,獲得了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

“二十年來,他不斷創新,用創造性和高品質設計來應對,破壞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極端狀況,每當災難發生時,他常常自始至終地堅守在那裡。”

有人曾問坂茂為何能一直堅持為災民造房,他笑眯眯地回答

“建築專案對我來說不分大小

都有各自的價值

唯一區別之處就是免費公益還是要用來掙錢

我沒有假期、也沒有休息日

因為我的工作就好像是在度假

飛世界各地,吃喝玩樂。”

對於坂茂免費做設計的行為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他有點“傻”

但在象君看來,或許正是他這種

不計較利益得失,以人為本的建築理念

是促使他成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重要因素之一

TAG: 坂茂建築建築師災難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