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0日清晨,西歐戰役正式打響,德軍地面部隊越過邊境線,進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空軍則開始空襲上述國家的機場、火車站和其它交通樞紐。根據在1939年11月17日在倫敦達成的協議,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上述三個中立國遭到德國入侵後將立即進入比利時,沿安特衛普、魯汶(Louvain)、瓦夫爾(Wavre)、納穆爾(Namur)、色當(Sedan)和隆吉翁(Longuyon),建立一條與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相連的防線,計劃由法國第1集團軍群總司令加斯頓•比約特(Gaston Billotte)指揮這條從北海岸邊至隆吉翁的防線,其中法國第7集團軍負責防守至安特衛普的北部防線,比利時軍隊被部署在至隆吉翁的南部防線,英國遠征軍的防守區域為安特衛普至魯汶,法國第1集團軍的防區為從安特衛普至納穆爾,法國第9集團軍防區至色當以西9公里處的彭特巴(Pont-à-Bar),法國第2集團軍的防區至隆吉翁。

為了在納穆爾至彭特巴的這段防線前沿實施阻滯戰術,法國第9集團軍沿著馬斯河東岸部署了3支騎兵部隊——第3輕騎兵旅、第1騎兵師和第4騎兵師。但是,由於德軍第15軍的麾下裝甲師推進速度太快,最終迫使法國第9集團軍司令安德烈• 科拉普(Andre Corap)提早撤下了自己的前鋒部隊。

5月12日,法軍騎兵部隊撤過了馬斯河,並摧毀了一些大橋。下午4時30分,法軍炸掉了位於昂斯雷姆(Anseremme)的馬斯河鐵路大橋。75分鐘後,德軍第7裝甲師的前鋒部隊來到了比利時迪南(Dinant),但這裡的馬斯河大橋也被炸燬了。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伊瓦爾鎮(Yvoir),德軍第5裝甲師的先遣隊在下午5時45分來到這裡的一座馬斯河公路橋時,也只看到被炸塌在馬斯河河面上的大橋廢墟。這支先遣隊隸屬於作為第5裝甲師前鋒部隊的維爾納戰鬥群(Kampfgruppe Werner),而該戰鬥群暫時歸第7裝甲師指揮。傍晚7時,法軍又炸燬了位於普羅豐德維耶(Profondeville)的馬斯河大橋,接著在晚上9時炸掉了位於哈斯蒂埃(Hastiere)的馬斯河大橋。

5月12日至13日夜間,維爾納戰鬥群的第一支部隊設法在迪南以北4公里處的烏鎮(Houx)附近渡過了馬斯河,隨後在西岸建立起一個薄弱的橋頭堡。但是,法軍隨後對這個橋頭堡發起的反擊卻失敗了。5月13日,德軍第15軍已經在馬斯河西岸站穩了腳跟。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0日,德軍第7裝甲師的車隊穿過比利時邊境,作為第15軍的左翼部隊向馬斯河方向進軍。此時,第7裝甲師裝備了34輛一號坦克和91輛38(t)坦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被法軍炸斷的位於迪南的馬斯河大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3日,德軍第5裝甲師在烏鎮最初使用駁船將先頭單位的坦克擺渡過馬斯河,直到工兵修建了一座浮橋。圖為該師正使用駁船將一輛三號坦克和幾輛摩托車擺渡至馬斯河西岸,遠處岸邊依稀可以看到許多等候過河的車輛。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

匆忙出擊

5月14日早上,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埃爾溫•隆美爾少將,向西發動了一次勇猛的進攻,試圖奪取馬斯河以西5公里處的翁艾(Onhaye),但在這個村子西面遭到了法軍的阻擊。法軍此時已經意識到德軍在馬斯河西岸的突破行動所帶來的危險,於是從第1集團軍抽調出第1裝甲師,支援受到威脅的第9集團軍。當天早上,法軍第1裝甲師接到了警報,然後在正午過後不久動身,奔赴第9集團軍,準備與第4北非步兵師一起向迪南方向發動一次反擊。下午5時,第1裝甲師師長馬裡-傑爾馬•布魯諾准將(Marie-Germain Bruneau)下令對部隊進行重組,此時他的部隊已經到達迪南以西15公里處的弗拉維永(Flavion)-科雷恩(Corenne)-斯塔沃(Stave)一線地區的沙勒羅瓦(Charleroi)。

法軍第1裝甲師由2個各下轄2個裝甲營的半旅(Demi-Brigade,法軍的一種傳統編制)和1個摩托化營組成:

第1半旅——裝備雷諾B1 bis中型坦克,旅長為讓-馬裡•拉巴尼上校(Jean-Marie Rabanit),下轄:第28裝甲營、第37裝甲營。

第3半旅——裝備霍奇基斯H 39輕型坦克,旅長為夏爾•馬克上校(Charles Marc),下轄:第25裝甲營、第26裝甲營。

第5獵兵營(5e bataillon de chasseurs à pied),營長為路易•佩羅多少校(Louis Perrodo),裝備了9門25毫米SA 34/37型反坦克炮。

第305機械化炮兵團,團長為卡斯泰涅上校(Castaignet),裝備了24門105毫米榴彈炮、8門47毫米SA 37型反坦克炮和25門高炮。

第131/1工兵連。

第131/84通訊連。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法軍第1裝甲師第26裝甲營、第28裝甲營和第37裝甲營徽標。

法軍第1裝甲師裝備了大約160輛坦克:第1半旅裝備68輛雷諾B1 bis重型坦克,第3半旅裝備了大約90輛霍奇基斯 H 39輕型坦克。此時,德國裝甲師面對法軍裝甲師時佔據著坦克數量優勢,例如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擁有大約200輛坦克,而第5裝甲師的坦克甚至超過了300輛。但是,法軍第1裝甲師第1半旅裝備的B1 bis重型坦克與德軍坦克相比,在火力和防護方面更為強大。其車體正面和側面裝甲均為60毫米,APX 4型炮塔的側面裝甲也厚達56毫米,車體上裝備了1門75毫米ABS 29型榴彈炮,炮塔上則安裝了1門47毫米SA 35加農炮,並安裝了2挺7。5毫米機槍。但是,這種坦克重達32噸,儘管安裝了1臺300馬力的發動機,但其公路行軍速度只有28公里每小時,越野速度則只有21公里每小時,400升的油箱加滿只能行駛200公里。在法國於1940年6月投降前,雷諾B1 bis坦克為法軍的主力重型坦克,各型相加總共生產了405輛(34輛B1,369輛B1 bis,2輛B1 ter),在1940年5月共裝備給了8個裝甲營。此時,法軍的裝甲營下轄3個連,每個營在理論上裝備34輛(含3輛備用)這種坦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雷諾B1 bis重型坦克

與法軍當時的其他坦克裝甲車輛一樣,第1裝甲師的雷諾B 1 bis坦克也都採用了非常複雜的識別標誌:坦克的編號要麼被塗裝在75毫米炮的下方,要麼在車體右側的艙口,一些坦克甚至將編號塗在車尾左上部。每輛坦克還有各自的名字,大多以地名取名,塗裝在車體正面和炮塔的兩側。另外,紅白藍三色國籍識別標誌被塗裝在車體正面的車名下方和炮塔右側車名的下方。以第37裝甲營舉例,營長讓-馬裡•庫爾託•德•西塞少校(Jean-Marie Courtot de Cissey)的座車名字為“貝阿恩二號”(Bearn II),第1連連長昂利•拉貝林上尉(Henri Raberin)的座車名字為“加龍河”(Garnonne),第2連連長皮雷•吉爾伯特上尉(Pierre Gilbert)的座車為“阿杜爾河”(Adour),第3連連長雅克•勒烏上尉(Jacques Lehoux)的座車為“普瓦圖二號”(Poitou II)。該營的每個連裝備10輛B1 bis坦克,各連車輛還用了不同的幾何圖形來進行區分,如第1連為方形,第2連為倒三角形,第3連為圓形。每個連各轄3個排,每個排各裝備3輛坦克。各排以置於連幾何識別圖形內的撲克牌花色進行區分(第1排為梅花、第2排為紅桃,第3排為方塊)。連/排的戰術識別標誌被塗裝在炮塔尾部的兩側,排的字母識別標誌位於炮塔兩側、車體側面尾部和後板的兩邊。在第3連,第1排的3輛坦克的字母T和梅花識別標誌在圓形的連識別標誌內,第2排識別標誌為字母U和紅心,第3排為字母X和方塊,連長勒烏上尉的“普瓦圖二號”坦克的字母識別標誌為3C。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坐在其“貝阿恩二號”座車炮塔上的第37裝甲營營長西塞少校。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法軍第1裝甲師第37裝甲營的第3連第2排的“訥韋爾二號”(Nivernais II)B1 bis坦克塗裝彩繪。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第37裝甲營第2連的“瓦爾”號B1 bis重型坦克彩繪。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3日至15日,德軍第5和第7裝甲師進軍路線和法軍第1裝甲師的阻截行軍路線。

2

當頭一棒

法軍第1裝甲師在5月15日凌晨開始行動,但只派出了裝甲部隊,希望阻止德軍坦克從迪南-伊瓦爾橋頭堡繼續向外突擊。第28裝甲營當時的位置恰好在迪南至菲利普維爾(Philippeville)公路北面的弗拉維永。第25裝甲營位於科雷恩附近,第26裝甲營位於弗拉維永東北面,第37裝甲營則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公路的南面的埃爾默通(Ermeton)附近。這4個裝甲營處在了十分有利的戰術位置上,但都面臨著缺少油料的窘境,而第1半旅的每輛B1 bis坦克都是十足的“油老虎”。儘管第37裝甲營在5月15日獲得了一些汽油,但第26裝甲營只能在沒有攜帶任何燃油補給的情況下上路。

8時30分,法軍坦克手們發現德軍坦克正在弗拉維永附近向西運動。這些坦克正是德軍第7裝甲師第25裝甲團的先頭單位。發現這種情況後,法國人當即展開行動,阻止德軍坦克繼續前進。但是,德國人知道自己的坦克在正面交鋒中無法獲得勝利,於是立即調頭向南穿過了一片樹林,繞過了法軍陣地。儘管第7裝甲師的先頭部隊避開了一場戰鬥,但跟在他們身後的第7裝甲師第37偵察營隨後遭遇了法軍第26和第28裝甲營。法軍坦克向該營猛烈開火,毀傷了德軍數輛坦克和火炮,但隨後,德軍炮兵部隊已經做好了部署。許多法軍坦克由於缺少燃油,或者因為機動能力太弱,而被德軍彈幕炮擊一一擊毀。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一名德軍士兵在埃爾默通檢查法軍第37裝甲營第2連的“瓦爾”號B1 bis重型坦克,它是在5月14日因傳動故障而被遺棄在此的。一名法國婦女雙手叉腰站在被這輛坦克撞毀的門前,彷彿在問:“那麼,我該找誰賠我的大門呢?”。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瓦爾”號殘骸的正面近景,此時它的炮塔已經被轉正。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一名德軍士兵在檢查一輛法軍第28裝甲營第3連被擊毀在弗拉維永附近的“布拉柴維爾”號(Brazzaville)B1 bis坦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布拉柴維爾”號殘骸的右側照片。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5日上午,被法軍遺棄在弗拉維永附近的“昆西”號(Quincy)B1 bis坦克。

在北面,德軍第5裝甲師第31裝甲團從烏鎮橋頭堡出發,沿著索米埃(Smmiere)至法拉恩(Falaen)的公路向西運動,威脅到了法軍第28裝甲營的側翼。於是,法軍第37裝甲營奉命向德軍第31裝甲團發動一次反擊。引領這次反擊的第37裝甲營第2連儘管猛烈攻擊了德軍的前衛部隊,卻也損失慘重。坐鎮“吉勒梅爾”號(Guynemer)坦克的第3排排長路易•布奈中尉(Louis Bounaix)這樣回憶當時的戰鬥:

“敵軍炮彈噼裡啪啦地打在我的坦克的側面,但我最初無法判斷敵人的位置,於是我轉向東南方向搜尋敵人。這時,我們的駕駛員大喊道:‘這片樹林邊緣有一輛坦克!’這是一輛德軍的四號坦克,我立即讓75毫米炮瞄準目標。‘高度450’——太近了,‘高度500’——還是太近了。‘高度550’——我們打中了!只見這輛敵軍坦克正面裝甲上躥出了一道鮮豔的紅色火苗,2、3名坦克手匆忙跳出坦克,趴在了附近的灌木叢下方。這時,我才發現我們的整個左翼到處都是德國坦克,但是它們都一動不動地隱蔽在樹木的下方,因此我無法清楚地看到它們。突然,一道紅色的閃光劃過了曠野,一發炮彈擊中我的座車,震開了坦克的側面艙門。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米亞德(Millard)一直抓著這扇艙門,使其保持關閉狀態。我的駕駛員雷弗貝利中士(Reverberi)突然喊道:‘勒加克(Legac)在這裡!’我半開啟炮塔門,看到坦克手勒加克竟然站在戰場上!他是連長的‘阿杜爾河’號座車的一員。他告訴我說吉爾伯特上尉已經受傷,後者讓他來通知我接替指揮戰鬥。

隨後,我們打壞了另外一輛德軍坦克,但接著我們便再次遇到了麻煩。‘散熱器中彈!’我搞不清楚它是被子彈擊中的,還是被崩裂的螺栓碎片擊中的。這時,又一發炮彈擊中了75毫米炮,讓炮管卡在了滿後坐位置,但我們繼續使用47毫米炮向德軍開火。我讓坦克挪了一些位置,然後在一片樹林的邊緣看到了“加德”號(Gard)。它的炮塔艙蓋開著,透過艙口,我甚至可以看到裡面的電臺和手中拿著轉輪手槍的瓦斯萊中士(Waslet)。發生了什麼情況?我只能在內心猜想……我的右側履帶發出了很不正常的噪音,47毫米炮則因為過度開火而導致後坐系統潤滑油溫度過高而無法關閉炮閂……我們只能緩慢撤退。”

截至下午2時,法軍第37裝甲營第2連幾乎已被德軍殲滅,其投入進攻的7輛坦克有4輛已經被擊毀,剩下的3輛坦克——“吉勒梅爾”號、“烏爾克”號(Ourcq)和“以色列”號(Isère),要麼發動機受損,要麼履帶受損,要麼則耗盡了燃料和彈藥,車組成員不得不在準備返回出發陣地時將它們炸燬。連長吉爾伯特上尉與其座車成員在棄車時被德軍機槍打死,他們的“阿杜爾河”號坦克隨後也被德軍炮火直接命中後焚燬。該營的第1和第3連由於只遭到了側翼進攻,因此傷亡要比第2連小很多,隨後奉命在下午4點掉頭向北前往梅泰(Mettet)地區,其中第3連前往梅泰以南1公里處的索梅村(Sometet)。

在南面,法軍第28裝甲營的情況也非常糟糕,其絕大部分B1 bis重型坦克已經耗盡了燃油,成了德軍絕佳的靶子。下午5時30分,第28裝甲營接到了命令,撤回到梅泰至弗洛雷訥(Florennes)一線,只帶回了10輛坦克。同時,只剩下大約25輛霍奇基斯H 39坦克的第26裝甲營也開始向梅泰撤退,損失較輕的第25裝甲營跟在後面。

3

再遭重擊

5月15日下午約4時30分,法軍第37裝甲營第3連來到了埃爾默通以南的N51公路,2輛領頭的坦克——“普瓦圖二號”和“訥韋爾二號”在此與德軍發生了交火,摧毀了1門在公路以東200米處偷襲車隊的德軍反坦克炮。但是在埃爾默通,法國人被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渡口,而無法根據計劃向西前往索梅村,只能掉頭向北前往德內(Denee)北面的N532公路。正當法國人即將抵達這個村子時,他們遇到了一群德國步兵,隨即向後者發起了進攻。行駛在車隊末尾的“蓋普拉特”號(Admiral Guepratte)坦克,被德軍擊中後停在了村子西面。“貝爾福特二號”(Belfort II)坦克在更北面幾百米處被擊中,隨後燃起了大火,但乘員們冒著德軍猛烈的步兵火力,勇敢地用滅火器撲滅了大火。隨後,勒烏上尉帶著剩下的7輛坦克向西行駛了一段距離,對連隊進行了重組,接著沿著N51公路向德內發起了進攻。此時面對他們的是德軍第8步兵師第28步兵團第2營的先頭單位。這支德軍先遣隊在伊瓦爾渡過馬斯河後,向西離開了橋頭堡,一名德軍後來回憶起這場遭遇戰:

“左邊有坦克。友軍還是敵軍?他們正在向我們的營指揮所靠近。他們是法軍的32噸重型坦克,其正面很唬人,側面有一個很大的十字型標誌——第3連的“旺代二號”(Vendee II)和“南錫二號”(Nancy II)坦克上恰好有所在排的字母X識別標誌。他們與公路平行地從右向左運動。當時的情況非常糟糕,我們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無法擊穿它們的裝甲。3輛坦克——“旺代二號”、“南錫二號”和“伊珀爾”號(Ypres)正在向我們靠近。它們先是停了一會兒,然後轉向了左邊。隨後,情況更糟糕了,它們沿著公路一字展開,向我們衝了過來……”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德軍第8步兵師師屬炮兵開火了,拯救了第28步兵團第2營。收到法軍逼近的訊息後,第8炮兵團第3營營長弗里德里希•費爾辛格少校(Friedrich Filzinger)被緊急叫回指揮所,匆忙對麾下的幾個連隊進行了重新部署,以應對這次威脅。隨後,第8炮兵團的105毫米輕型榴彈炮,加上第84步兵團第14(重武器)連和第8反坦克營的一些反坦克炮,再加上某高炮團的一個連的高炮,在非常近的距離上向法軍坦克開火。如此兇猛的火力之下,法軍第37裝甲營第3連剩下的7輛B1 bis重型坦克在幾分鐘內就全部報銷。在這次戰鬥中,法軍除損失了9輛坦克外,其還有24名坦克兵陣亡,25人被俘,另有16人受傷,只有“貝爾福特二號”坦克的3名車組成員成功回到了法軍戰線。至下午6時,法軍第1裝甲師師長布魯諾准將下令其麾下已經支離破碎的幾個裝甲營撤回博蒙(Beaumont)之後,第37和第28裝甲營只剩下12輛坦克了。

對於法軍第1裝甲師來說,5月15日無疑是一個非常黑暗的日子,當天的戰鬥中該師損失了大約65輛坦克——40輛雷諾B1 bis和大約25輛霍奇基斯H 39。德軍在當天也損失了大約30至40輛坦克,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第31裝甲團。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1940年5月15日,法軍第37裝甲營第3連的運動路線圖。隨後他們在德內以西地帶遭到了德軍炮兵的近距離猛烈打擊。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被德軍擊毀在N532公路附近的法軍第37裝甲營B1 bis坦克位置分佈圖。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德軍第28步兵團的一名成員在5月15日的戰鬥中拍攝的一張照片,捕捉到了被德軍炮火擊中後正在燃燒的第37裝甲團第3連第1排的“伊珀爾”號B1 bis坦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伊珀爾”號B1 bis坦克停止燃燒後的悽慘場面。坦克前方躺著兩具燒焦的車組成員屍體,另一名被燒死的坦克手屍體在坦克右後側。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伊珀爾”號殘骸正面照。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2名德軍士兵將“伊珀爾”號B1 bis坦克陣亡的坦克手就地埋葬在殘骸旁。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在這場戰鬥過後的某個日子,2名德軍士兵正在檢查“伊珀爾”號B1 bis坦克的殘骸,此時一架德軍Ju 52運輸機正飛過頭頂。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這張照片反應的是“蓋普拉特”號B1 bis坦克的一名坦克乘員舉著雙手向德軍投降。但這張照片很可能是日後德軍擺拍的,因為在實際戰鬥中,這輛坦克的駕駛員當場陣亡,其餘3名車組成員也都受了傷,其中兩人為重傷。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蓋普拉特”號殘骸正面照。照片左側田野中的B1 bis坦克殘骸為第3連連長勒烏上尉的座車“普瓦圖二號”。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蓋普拉特”號殘骸尾部。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第37裝甲營第3連第1排的“伊瑟”號(Yser)B1 bis坦克。這輛坦克儘管看起來受損不嚴重,但其車組只有一人成功逃出,其他3人都陣亡在車內。這輛坦克身後為第2排的“蘇安”號(Souain)B1 bis坦克殘骸。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一名德軍軍官正在檢視“蘇安”號B1 bis坦克的殘骸。這輛坦克的右側被德軍炮火擊中,導致車組1人陣亡,3人受傷。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第37裝甲營的第3連第2排的“訥韋爾二號”B1 bis坦克殘骸。它同樣也遭到來自右側的德軍炮火打擊,一發德軍穿甲彈甚至穿透了旁邊的一棵樹樹幹。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法軍第37裝甲營第3連連長雅克•勒烏上尉的“普瓦圖二號”B1 bis坦克殘骸。“普瓦圖二號”在向德軍散兵坑陣地發起衝擊時被一發炮彈擊中,引起了劇烈爆炸,炮塔被炸飛,照片左側為同樣被炸飛的發動機艙蓋板。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普瓦圖二號”B1 bis坦克殘骸近景。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一名德軍士兵在端詳崩落的“普瓦圖二號”的炮塔。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幾名法國平民正在安葬陣亡的法軍士兵。照片中的兩輛B1 bis坦克分別為“南錫二號”和“旺代二號”。

4

後 記

為了表彰第8炮兵團第3營拯救第28步兵團第2營的表現,弗里德里希•費爾辛格少校在1940年6月5日從希特勒手中接過了一枚騎士十字勳章。在德內村外的戰鬥中陣亡的法軍第37裝甲營第3連連長雅克•勒烏上尉於1943年10月12日被追授了一枚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1940年5月16日,法軍第1裝甲師全線撤退至博蒙,第37裝甲營的剩餘坦克因耗盡了燃料被困在了這裡,法軍裝甲兵只能忍痛對這些B1 bis坦克實施了爆破,然後徒步繼續撤退。

總結而言,法軍第1裝甲師在5月中旬的這一系列戰鬥是失敗的,造成失敗的原因則有很多,歸結起來包括:

一、法軍高階指揮官的指揮能力低下,只讓一個裝甲師孤軍切入德軍兩個裝甲師的前進方向,與飛蛾撲火無甚區別。

二、法國重型坦克的速度太慢,難以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實現有效機動。

三、法國裝甲師的步兵力量薄弱,坦克發動進攻時沒有得到步兵的有效保護,從而淪為德軍火力的靶子。

四、德軍的作戰方式靈活而高效,在遭遇法軍重型坦克突襲時沒有慌亂,而是立即組織在場的所有炮兵力量進行還擊,並一舉獲勝。

儘管如此,法軍裝甲兵在這一系列戰鬥中的勇敢還是值得稱讚的,憑藉著自身重型坦克的火炮和堅甲,他們也讓對手付出了三四十輛坦克的代價,才艱難取勝。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弗里德里希•費爾辛格(1891-1984)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德軍佔領博蒙後,一些士兵正在察看被法軍第37裝甲營在5月16日自行炸燬的“羅納河”號B1 bis坦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羅納河”號坦克殘骸左側照片,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街角還有一輛B1 bis坦克殘骸,那是“慕斯河”號。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慕斯河”號坦克殘骸近景。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上三圖是德軍在博蒙街頭拍攝的第37裝甲營西塞營長少校的“貝阿恩二號”座車殘骸。

重甲殤魂:1940年5月中旬法軍第1裝甲師的厄運

戰後樹立在德內村外的法軍紀念碑 ,紀念在1940年5月15日在此陣亡的24名法軍第1裝甲師的裝甲兵。

TAG: 坦克法軍德軍B1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