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感受文化色彩,領悟非遺真諦。2021年

12月12日早上九點整,大河報小記者們不懼嚴寒,準時來到鄭州市管城區

商都雙創基地,體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傳統文化魅力。此次活動由大河報小記者運營管理中心聯合鄭州一平八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主辦、鄭州文化館(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別支援,共同舉辦——走進非遺、感受非遺系列活動。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

鳥蟲篆,它是中華民族的古文化瑰寶,是中國文字的先祖。鳥蟲篆藝術起源於商代,鄭州管城作為商代都城,孕育產生了鳥蟲篆文化。

鳥蟲篆是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大地的通用文字,它源於圖騰和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一直伴隨著篆書整個時代。秦代統一六國後,廢除諸國文字,獨把鳥蟲篆保留下來,成為秦代八種書體、漢代六種書體之一。直至漢代以後,隨著篆書時代的結束,鳥蟲篆漸漸走下歷史舞臺,成為後世王朝專屬的貴族文化,不為一般通用,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被歷史塵封。近代國學大師郭沫若、容庚、錢存訓先生經過大量研究認為:中國文字的藝術便是從鳥蟲篆開始的。

“聽”,聆聽鳥蟲篆文化藝術的故事,每一個字都有一個典故。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鳥蟲篆第五代傳承人王戰舉老師正在講解鳥蟲篆每個字的由來和故事

“觀”,觀看鳥蟲篆從古至今的歷史淵源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大河報小記者們正在認真觀察鳥蟲篆的文化魅力

“寫”,練習書寫鳥蟲篆古文字的“鳥”字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鳥蟲篆第四代傳承人王會周老師現場教“鳥”字的書寫技巧

“問”,小記者們的採訪時間,從古至今,從天文到地理的問題,好似打開了《十萬個為什麼》。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知識淵博的王戰舉老師正在解答每一個小記者提出的問題

透過鳥蟲篆館的四個實踐環節,讓孩子們瞭解、感知和學習中國古文字藝術,培養其連線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人文視角與素養,既豐富了他們的週末生活,又起到開闊視野、增加課外知識的多重作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源遠流長

晶石造器,透過晶石由來、造器、傳承,以歷史為軸,以生活器、法器、禮樂器等精美水晶器物,勾勒出中華先人的生活風貌和歷史傳承,追溯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

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是王澤林女士創辦的一家非國有博物館,主要展現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晶石造器”技藝。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晶石造器傳承人王貴峰老師正在講解關於晶石的知識,小記者們一邊賞心悅目,一邊讚歎工藝品的巧奪天工。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晶石造器博物館館長王澤林女士正在講解晶石製品在生活中的奇特功效

晶石造器是對華夏文明中以水晶、石器、礦石造器為特色的晶石造器和精誠精神的追溯、儲存和傳承。晶石造器以新石器為起始點,梳理舊石器到新石器的琢磨過程。以其石製品的硬度、精美、出處為序。記錄脈石英 (晶石),從實用主義的硬度(切割獸皮),到文明之刃,武器的形成。有紋理的玉文化雛形。蘸砂磨孔、晶益求精,呈現了人類社會早期的分工從石匠起始。氏族逐步分化出了以加工業為生的匠人,生產工具的變革產生了階級,“晶”同“精”——衍生出社會精英階層。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鎮館之寶之一:水晶編鐘

《史記・樂書》載:樂者,德之華;金石絲竹,樂之器。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乎心,然後樂其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德音之音,然後鍾罄竽瑟以和之,干鏚旄狄以舞之。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利的象徵。

大河報小記者非遺行系列:感受鳥蟲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巧奪天工的技藝

晶石造器博物館以時間軸,藏品以新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生活器), 法器、禮樂器、石刻器、水晶器、晶瓷造器和復古造器為主體,以歷史邏輯關係為敘述指南,勾勒還原出中華先人的生活風貌、歷史傳承以及到現代人們對歷史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生活中還在轉換使用的生活器皿。

TAG: 鳥蟲造器晶石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