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倘若以地域來分,山西曆史上出現的書法大家相比於齊魯、江浙遜色很多,但因為有一個傅山,所以也並不顯單薄。傅山的草書以氣勢磅礴著稱,有清以來幾無望其項背者。三晉乘著這個便利,巍然形成一股學習傅山的風潮。

傅山積學深厚、書法造詣高妙,後來的書家能夠得其一面,已經足可成家。昔人有“得名跡數行,終身臨之,便可名之於世”之說,我們這裡要介紹的徐文達先生當屬此例。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徐文達先生曾任山西省博物館館長,該館藏傅山書法甚夥近墨者黑”這種優勢,促使他朝夕研摹青主墨跡,書法與傅山日親日近。

這裡就要說到真跡對於書法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學習古人書跡,大多靠的是字帖,常人很難有機會與真跡朝夕相對。但實際上,印刷品與真跡之間還是存在很多差距的,所以有志於書法的通道門,還是要多到博物館看一看真跡。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雖然在資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徐先生似乎只限於對館藏書跡的研習(儘管館藏已經相當豐富),且更多注重於筆墨技巧的磨鍊,未能對傅山先生展開全面研究,且研習的物件也只是他所偏愛的“名跡數行”。

所以,徐先生的草書一開始便有自己的特徵——比如說側鋒的使用,這在傅山書法中不是主要成分,但在他的書作中卻比比皆是。當然,徐先生對北碑的學習是造成這種用筆特徵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對傅山的隔膜。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徐文達先生在山西省書協成立之初,便擔任第一屆副主席,曾一度主持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的日常工作,並做了大量組織工作。除草書外,他尚能作楷隸、篆諸體書,又兼刻印,還花費很大精力試製澄泥硯,並不時畫一些花鳥蟲魚,可謂多才多藝。

但除楷書外(先生從小研習楷書),其他書體及篆刻均嫌生硬。徐先生又能作詩,並時有妙句,但他實質上也同樣把作詩作為一種技巧,故其境界也不能算很高。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及其晚年時期,徐先生草書自黃庭堅以下廣泛涉獵,漸趨超妙。尤其是他所作的長卷,用筆揮灑裕如,行筆乾淨利落,字字連綿,章法茂密,節奏明快又能一瀉直下,熟極生巧,酣暢淋漓,通觀全篇,幾無敗筆,這對一位年且八十的老人來說,實屬難能。

可以說,徐先生的筆墨技巧在當代書家中是少有其匹的,他的草書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財產。他的純正的書風,甚至可以校正某些時弊,對一些誤入歧途的書家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但與另一些學習傅山的書家相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徐先生的不足。前面曾提到徐先生對傅山的隔膜,主要指文化隔膜。徐先生早年便參加革命,未能受到系統的正規教育,文化知識相對便顯得欠缺。

像衛俊秀先生,因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同樣學傅山,他對傅山的理解則要深刻得多,草書成就甚至有超過傅山處(影響大小是另一回事)。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徐先生曾提及他對衛先生書法有一種隔海望日的感覺,能感覺到他的光芒,但又不可企及,如不是徐先生自謙,那麼這個海洋便是文化海洋。大概就是這種差距,使徐先生揮灑自如的書作中,更多透出的是輕巧與娟秀,而缺乏陽剛大氣,是為憾者。

可無論如何,徐文達先生與他的書法已成過去式,能透過他書法中成功或失敗的地方,來映照我們當下的創作,才是我們欣賞其書法的最大意義。

山西書法大家徐文達,草書酣暢淋漓,可惜稍顯生硬

TAG: 傅山徐先生書法草書徐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