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前幾天,在微博上,我被一組照片震到了。

這是微博@大明風物誌的網友在大同華嚴寺拍攝的一組圖片,黑白色調之中,濃濃的唐風撲面而來,有那麼點兒《長安十二時辰》的味道,彷彿古人身臨其境。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看官問了,大同沒有唐朝古建啊,怎麼能叫作唐風呢?

這邊我就解釋一下,大同華嚴寺始建於遼,遼代建立於大同元年(947年),距離唐朝終結(907年)也不過40年,遼代的建築和服飾深受大唐帝國的影響與薰陶,其建築特點在梁思成先生的考察論述中提到有唐風傳承,其服飾方面根據出土文物和壁畫的參照也與唐朝不差一二。

大唐影響深遠,連東邊的倭國在當時都是對大唐全方位跪舔,更別說是建立遼朝的契丹人了,所以說,在始建於遼現存至今的華嚴寺中,唐風濃郁不是信口開河無中生有。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唐朝時,大同開始有了雲州的稱呼,那時候北面時常有突厥部落騷擾,邊防壓力很大,發生在雲州的戰事讓此地數度興廢。到了鹹通十年(869年),唐朝在雲州區域設立了大同軍節度,從此這裡有了固定的邊防駐軍,“大同”二字也成為後來契丹人把雲州更名為大同並傳承至今的依據之一。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如今在國家把文化自信作為國策之一的前提下,大同要運用發揮好古城的歷史文化特質,就應該準確把握大同的歷史特徵,依據歷史去展示大同的文化風采。正如圖中這些網友,在大同古建景區之中對於唐朝雲州時期的場景還原,就是一種嚴謹的文化創新嘗試。

目前在全國的歷史文化景區中,沉浸式實景還原正在成為一個趨勢,龍門石窟的北魏帝后禮佛圖真人再現已經走在前列,它能夠讓遊客親身感受歷史文化的氛圍,從而產生對歷史文化的敬畏和崇敬,對於激發文化自信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大同古城的“古”,也應該當仁不讓。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在雲岡石窟,是北魏京華的展示舞臺。

在華嚴寺和善化寺,是契丹女真的遼金陪都西京氣象。

在九龍壁,是大明王朝的重鎮遺韻。

在大同古城牆上,彰顯著軍旅文化的鐵血意志。

在長城邊堡中,飛揚著邊關將士的家國情懷。

……

這些大同古城的“古”,都應該盡人皆知。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人首先是視覺動物,視覺上的呈現總會先入為主,準確又嚴謹地展示出大同的古城形象,在遊客的視覺上造成衝擊,形成深刻印象,無論在對外形象宣傳還是對內吸引客流方面都是很好的助力手段。

靠譜的,才是真誠的,人的交往如是,古城也一樣。

不糊弄不忽悠,用實打實的歷史文化,去打動吸引遊客,大同古城也會“出圈”,也會“火”。

時代變了,只有做細、做精、做到位,才能在群雄林立的古城中打出一片天地。別辜負了大同古城的“古”,那可是很多城市求之不得的金飯碗,還記得那句話不:

我們有的,你們永遠都不會有。

這就是歷史文化的優勢。

大同古城,“古”起來吧

大同古城,怎麼個“古”法?

(原創:雲中漫動來源:代王邦邦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大同古城文化雲州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