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黃河流域的生物入侵已經不容忽視。2020年發表在《

生物多樣性

》期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進入黃河流域9省區的外來植物已多達194種,外來動物有90種,其中有30種是魚類,包括眾人所熟知的

德國鏡鯉、虹鱒、食蚊魚

等等。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食蚊魚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佈的結果,在全世界100種最危險的入侵物種中,

有16種已經在黃河流域建立自然種群

。在這些外來物種中,有臭名昭著的“植物殺手”

黃頂菊

,也有“超級入侵植物”之稱的

互花米草

。而在水下,生存競爭則更加激烈,

食蚊魚

是其中的優勝者。

食蚊魚侵入黃河

作為我國第二大長河,黃河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全長5464公里,宛如巨龍蜿蜒盤旋。黃河西起青藏高原,東至渤海,向南抵達秦嶺,向北可通陰山,流域面積超過75萬平方公里,構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在黃河流域,目前關於食蚊魚入侵的報道並不多,但諸多調查均顯示:這一物種的“反客為主”已成既定事實,在黃河上、中、下游均有分佈,沿黃9個省區均發現過食蚊魚的蹤跡。其實在2019年,魏潔菲等人經調查後就曾揭露:食蚊魚已蔓延至黃河9省區,是全流域分佈最廣的入侵者之一。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要知道,黃河地勢的總落差足足有4448m,是我國少數跨越三級地勢階梯的大河,水文環境複雜,氣候環境多樣。在上游,河道迂迴曲折,水質清澈但水溫低,中下游水溫升高,但泥沙含量劇增,水環境較為惡劣。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黃河山東段

能在黃河“站穩腳跟”,足以看出食蚊魚強悍的適應能力!和不耐寒的羅非魚、大口黑鱸不同,食蚊魚對溫度的適應能力讓前者望塵莫及,既可在0℃的水中生存,也能在30~40℃的水中正常繁殖,而且此魚食性貪婪,可吞食魚卵,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外來物種。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食蚊魚個頭雖小,但其威脅性不亞於在珠江氾濫的羅非魚,甚至能在二者的競爭中處於上風。2008~2009年,研究人員在廣州地區對食蚊魚的食性展開研究,竟然在一條體長24mm的雌性食蚊魚體內發現了3條羅非魚的仔魚,被發現時腹部可見明顯腫脹。經測量,羅非魚仔魚體長約為5~6mm,這進一步揭露了食蚊魚“貪婪”的本性。

食蚊魚有多厲害?為何會侵入黃河?

食蚊魚並非我國本土物種,其原產地位於美國和墨西哥。食蚊魚的常見體長只有2~4cm,野外壽命不超過兩年(多數一年就死),尤其喜歡捕食蚊子的幼蟲,因此得名食蚊魚。

食蚊魚的滅蚊能力到底有多強呢?

曾有人做過研究,在23℃的水溫下,一條雌魚24小時內吃掉了438只幼蟲,攝食量超過自身體重的50%!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上個世紀,世界多個國家深受瘧疾侵擾,蚊子恰恰是傳播瘧疾的重要生物媒介。為阻斷病源傳播、控制蚊子的數量,各國紛紛引入食蚊魚,我國也於1924年引入這一物種。此後近百年,食蚊魚被放流在大江大河、湖泊水庫中,導致這一物種遍佈長江南北,入侵危機也在暗中孕育。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食蚊魚紀念碑:食蚊魚曾協助俄羅斯索契消滅按蚊

食蚊魚進入黃河流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包括

人為放生、引入經濟魚類時不小心帶入了食蚊魚或者魚卵

,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後者。據報道,麥穗魚、泥鰍、食蚊魚等小雜魚曾多次隨著鯉魚、鯽魚的引種而侵入到新的水域,在雲南洱海等地還曾釀成大禍,一度把洱海裂腹魚等土著魚逼上“絕路”。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2014年,廣州滅蚊日,工作人員在放流食蚊魚

進入黃河只是第一步,生態特性才是食蚊魚“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

除了在高溫、低溫水體中游刃有餘以外,食蚊魚還特別能“生”。食蚊魚的繁殖很特殊,營卵胎生,受精卵在體內發育形成仔魚後才排出體外,因此後代存活率很高。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雌性食蚊魚只需40~50天就能發育成熟,溫度適宜情況下,最少30天就能繁殖後代。經觀察,每年春季雌魚可產下3~5批仔魚,並在夏季壽終;其後代在當年夏季就能發育成熟,並接替上一代繁殖。理論上,只要水溫適宜,食蚊魚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在夏威夷地區就存在這種現象。

而在我國廣州等地,食蚊魚從3月份開始一直到11月都可繁殖,一年當中有240天左右的繁殖期,在珠江流域成為“水中霸王”也在意料之中。

外來魚在黃河“反客為主”

在黃河流域發現的那些外來物種,可能遠超人們的想象。在黃河下游山東段,曾有居民捕獲

鱷雀鱔

,引發地方媒體關注;在黃河中游,當做寵物被引入的

鱷龜

已出現在自然水域;在黃河上游的青海段,土著魚越發少見,逃逸的

虹鱒

卻被頻繁釣獲,甚至已蔓延到了蘭州段。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黃河上游:以上6個庫區均養殖過虹鱒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發展經濟而引入的外來魚類,到現在逐漸開始產生“副作用”。引入外來魚原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沒有做好防逃措施。

比如龍羊峽水庫的虹鱒。2017年,庫區200多個網箱內共養出了9000多噸虹鱒,貢獻了全國市場份額的3成還要多。但因為網箱意外破裂,一個晚上曾跑光20000多條養殖的虹鱒。當地的垂釣愛好者也反映,貴德段確實有不少大虹鱒,有時一個小時就能釣上七八條,5~10斤的不在少數。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李家峽河段

在李家峽河段,路亞竿釣虹鱒甚至已成為釣友圈的熱門專案,有釣友曾捕獲20多斤重的虹鱒魚,並在社交平臺發文配圖。對當事人來說,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對黃河上游的生態來說,虹鱒這種肉食性魚類不容小視,捕食兇猛,進食量大,當務之急是展開調查,對危害進行評估。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按照國際學者Williamson在1996年提出的

1/10法則

,外來物種從逃逸、建群再到產生危害,分別有1/10的機率,因此

致害機率大約是千分之一

。但考慮到黃河流域不計其數的

養殖企業

、頻繁的

引種行為

、屢勸不聽的

盲目放生

、外來魚強悍的

繁殖能力

,外來魚的數量遠大於1000條,大大增加了成害、成災的機率。

食蚊魚侵入北方9省區,50天能產下1代,黃河或受“威脅”?

總之,引入外來物種既有利又有弊,關鍵在於做好防控,避免外逃。對於已經形成氣候的食蚊魚,有必要加強種群動態監測,引以為戒,儘量防止類似的事件再度上演。

對於食蚊魚的入侵,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TAG: 食蚊魚虹鱒黃河外來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