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

【文/天鯤】

導讀:便利店都希望創造最高的業績,同等規模日本7-ELEVEn單店平均日銷可達42000元,在國內北京地區可以實現24000元。數字化便利蜂單店日銷5297元,好店也有14000元的,其他品牌也是類似情況,私人便利店不少只有2000元-3000元甚至更低。

可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有很大差別,這與運營能力有關,同時選址、流量和成本等也是影響因素。日

銷售額

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而是核算出來的結果,基於結果和預期才能得出日銷售額多少合理,未透過綜合因素測算的銷售額是無意義的甚至是一種誤導。

【案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

一、計算便利店日銷盈虧平衡點

便利店的經營質量需用銷售額、毛利率、客單價和週轉率等經營指標評判,還要與租金、人工、裝置和裝修等成本結合一起核算,從而得出每日銷售多少才能保本,也就是常說的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點是很重要的參考,它會讓

經營者

守住底線。

門店盈虧點傳遞了一些資訊:只要賣的更多就是盈利,如果賣的少就要虧損,那如何賣得更多如何降低成本就成為考慮的重點。顯然盈虧點資料不是合理的日銷售額,但對決策的支援作用極其重要,同時也是日銷售額預期的重要參考。

這點便利店經營者都能理解,不過一般的私人店是粗線條的核算,會因不夠細緻導致經營動作走形,比如成本攤銷額不準使盈虧點有較大浮動,或因沒有準確的毛利率影響資金回收期。可見要確定日銷售額先要知道保本銷售。

【案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

二、論證並預期便利店日銷售額

便利店銷售高低受到選址、能力和競爭環境等因素影響,門店會對銷售目標有預期,在知道盈虧平衡點後預期就更加理性。不過預期的日銷售額需要論證,包括對周邊流量、消費力和競爭對手的分析與測算。

比如社群型競爭店日銷4000元,自己便利店預期日銷5000元,這個預期的依據是什麼?是因為成本低降低了盈虧平衡點?還是因為商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多元了收入方式?或是品類結構強於競爭者能更多滿足社群居民?

也就是說,預期的日銷售額要依據事實和能力。盈虧平衡點使經營者掌握臨界點,可以判斷便利店的生命週期和未來趨勢。依據外部環境和內驅力做出的銷售預期更加理性和實際,兩點的結合是理智且真實的。可以說面積只是日銷多少的引數,它會影響成本但與日銷額沒有絕對關係,做好競爭策略和精細運營才是重點。

【案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

三、結合能力評估銷售目標

商圈屬性類似,銷售額差不多的便利店比比皆是,為何有些生意更好?當是能力差異造成的。商品和供應鏈、服務與體驗場景、雙線渠道營銷和運營管理做得好的銷售額必然會好。理想的銷售目標要結合能力評估。

此時的銷售目標和第二點的預期目標不同,前者需要能力去實現高坪效獲取高利潤,是提升式的。後者是商圈評估後的銷售估算,是參照式的。也就是在參照預期銷售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能力可能實現的日銷售額。

本質上,目標銷售額具有方向性和計劃性,全力以赴做好經營才有機會實現目標。顯然,這個目標不會是合理或者不合理,但需要系統性的運營節奏才能一步步完成。

【案例】同規模便利店日銷額是否合理?不是參考競品的獨立數字

四、合理性與其他

日銷額有5000元的,也有4000元和8000元的,日銷額必須有標準數值才是合理嗎?成本不同、品類結構不同、毛利率不同、收入模式不同和運營能力的不同,都是100平米最終盈利千差萬別,也可能8000元的不賺錢而4000元的一直盈利。

盈虧平衡點是日銷額的底線,預期銷售額是競爭分析的反映,目標額是理想值和努力方向,但這三點都不是合理日銷額,日銷額也不是同等規模便利店資料的平均值。

不過由於商圈屬性的雷同也有一些規律可循,比如8000人社群的便利店數量也會有一個閾值,多了不賺錢少了有需求,這是一種自我調節。如果其他條件也類似,或許這些便利店日銷售額也很相似,或者可以說有合理性。

最後,便利店空間是有上限的,但雙線融合可以打破實體店坪效天花板,在差異化和原創服務做到極致時,同樣面積的店業績可能是倍數或幾倍數級的,這樣的日銷額合理嗎?我想是合理的。

TAG: 日銷便利店銷售額盈虧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