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曠達的一首詞,句句經典

蘇軾最曠達的一首詞,句句經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你是否曾見到過這樣的人?

滿眼浮華,不為所染;

幽閉悽清,不受其寒。

得意時不驕縱;

處波瀾不彷徨。

泰然自若,悠然灑脫。

若你遇見,請先莫急於讚歎,

或許是生活過多的錘鍊,

才造就其一身沖淡。

閱人一生,正如覽世間風景,

欣於所遇,定能有所增益。

1

那是公元1082年,

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

46歲的他早已放下了功名,

在黃州過著自由快活的日子。

回想多年之前,曾經的他,

也是一個鬥志昂揚的熱血青年。

21歲中進士,得歐陽修盛讚,

他的詞火遍京城。

25歲又拿下制科考試第一,

學識斐然,前途無量。

如此賢良,自然得帝王重用。

意氣風發,難免年少輕狂,

然而,上書啟奏,忘卻收斂,

又多次批評王安石新政,

引起了皇帝和變法派的不滿,

不久就被調離出了京城。

一腔鬥志,無處實現,

真是有苦也難言。

不過好在還能造福一方百姓,

心中倒也沒什麼埋怨。

北宋進士出身的官員,

都是“一年一考一遷轉”的。

本以為只是周折些,

不料,此時還醞釀著更大禍患。

這一年蘇軾初至湖州,

例行公事寫了篇《湖州謝上表》呈給皇上,

可是這篇普通的公文卻招來了牢獄之災,

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其實,朝中很多變法派官員,

早就將蘇軾作為眼中釘,處處針對。

這一次更甚,只因文末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一詞,在過去新政的朋黨之爭裡,

是固定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的。

本是感恩皇上的體恤,

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到他人嘴裡,便成了諷刺。

如此大的漏洞,他們是絕不會放過的,

聯名上書,將蘇軾的作品曲意批註,

直至被關進牢獄,熬了近五個月,

得貴人相助,才有幸脫險。

經此一禍,身心狼狽。

雖然本性豁達,

但突然遭遇這無妄之災,

又有誰的內心能安然無恙呢?

蘇軾最曠達的一首詞,句句經典

2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出獄後,貶謫黃州,

夜不能寐,輾轉院中。

周圍一片靜寂,

只有自己一人月下徘徊,

彷彿一隻橫跨蒼穹的大雁。

孤獨、落寞,

滿腹的悽苦,不知何處訴說。

都說患難見真情,

徐君猷便是其中的一個。

始謫黃州,舉目無親。

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

雖是蘇軾的上司,

但因為欣賞蘇軾的為人和才學,

剛剛調任到黃州,

就拿著好酒好菜來拜訪,

還將山坡上的幾畝荒地撥給蘇軾餬口。

從此蘇軾開荒地、蓋茅屋,

築水壩、建魚塘,

日子越來越充實,

“烏臺詩案”留下的陰影,

似乎也消退了些。

又一年寒食節,

屋外陰雨濛濛,觸景生情,

蘇軾難免又悲從中來。

怎奈君猷萬般體貼,清明過後,

又拿著美味來找蘇軾了。

席間見他心情有些沉悶,

就借嵇康、阮籍等先賢來勸慰。

雖然蘇軾之前也經常這樣安慰自己,

可內心的傷痕還是難以完全痊癒,

沒想到,今日竟突然間就想通了。

生活常常就是這樣,

當愁苦沉澱到一定程度時,

很難說清哪句話真正觸動了你,

然而內心的結一下子就打開了。

其實,能夠擺脫內心苦痛的人,

往往都擁有一顆認真對待生活的心。

心中雖苦,但日子總要繼續。

蘇軾最曠達的一首詞,句句經典

3

這之後,豁然開朗的蘇軾,

對未來的生活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

不久就決定去沙湖購置田地,

以安置屬於自己的家業。

路遇細雨,同行都為此煩擾,

只有他,一身淡然,

雨中漫步,彷彿世外超人。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手拿竹杖,腳踩草鞋,

健步如飛,超然灑脫,

哪怕一生風雨,也不足以畏懼。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過天晴,微風斜陽,十分清爽,

那麼難熬的事都不再畏懼,

又怎會被天氣的變幻牽絆心情呢?

世間逍遙客,唯老蘇是也!

經此一悟,蘇軾愈發飄逸。

觀赤壁,感悟我皆永恆,

與清風明雨相伴;

聽江濤,願從此

在天地間流浪,逍遙一生。

實乃一派神仙風姿。

難怪當時的人們一度傳言,

蘇軾已經羽化登仙,

還傳到皇帝耳中,惹得沸沸揚揚。

其實蘇軾哪裡登得什麼仙,

此時正躺在床上鼾聲大作呢!

生活就是如此神奇,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

山長水遠,人生的路,

終究不能忘了自我救贖。

人們往往試圖逃避苦難,去追逐快樂。

如果說蘇軾有什麼高明之處,

他也只是在面對苦難的時候,

順其自然而已。

心中有苦,但生活還在繼續,

芸芸眾生,誰又沒有生活的難處呢?

只要還在堅持,苦難就一定會過去。

然而,蘇軾真正高於我們之處,

便是看透了喜樂與苦難一樣虛無。

禪家有言,人生有三個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經歷了人生的沉浮,

在生活中體悟,

最終一切還是要歸於平靜。

其實不管是痛苦,還是歡樂,

本質都是生活。

所謂“寵辱不驚”,

大概就是一種對於自己的堅定吧!

於苦難,不悲慼;處安樂,不忘形。

知心中所求,靜賞花謝花開。

如此這般,已滿足。

願你此生,任性逍遙,初心永存。

◎本文轉載自“古典書城”,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蘇軾黃州苦難生活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