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申請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麼樣了?

原標題:那些申請了公募牌照的

明星私募

都怎麼樣了?

那些申請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麼樣了?

3月2日訊息,根據中基協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境內146家公募機構管理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9。89萬億元,逼近20萬億大關。而規模的暴漲得益於權益基金的大爆發。

在2020年爆款權益基金盛宴中, 頭部公募憑藉規模效應大收管理費,全年賺得盆滿缽盈,但部分小基金公司卻在行業馬太效應下慘淡度日。而那些被公募龐大市場和發展機遇吸引的由“私轉公”的私募發展似乎也不盡如意。

事實上,“私轉公”的過程是漫長且艱難的,

朱雀基金

就經歷了2年的漫長等待,而同樣是老牌私募的重陽投資,則在2017年4月選擇了放棄。據統計,自2016年7月,鵬揚基金首次獲批“私轉公”後,截至目前國內僅有6傢俬募基金成功轉為公募,分別是鵬揚、凱石、博道、弘毅遠方、朱雀、同泰。

而無論從規模還是業績看,這6傢俬募基金因新成立、缺乏號召力遠被大型公募基金甩在身後,除此之外,各家不乏投研團隊人數少、實力弱等硬傷。

6傢俬轉公基金規模“墊底”,人才短缺

與演員“優則導”類似,部分私募基金在規模和業績齊升之際,有轉公募的“野心”。

儘管私募轉型成為公募之後,會因為過往實力自帶一時光環,但由於公募面臨相對收益,考核年限較短,投資者不太理性等問題,多數私轉公的業績和規模反而不如此前。

從實際管理規模來看,規模最大的是最早“私轉公”的鵬揚基金,截止2月2日,其規模也僅為741。56億,不抵明星基金經理張坤一人的管理規模(四季度規模達1200億)。

而從6家“私轉公”公司來看,角色轉換帶來的“成績”也是差異懸殊。據天天基金網最新資料,除鵬揚、博道、朱雀3家在管基金規模超百億外,另外3家機構的管理規模均不大。其中弘毅遠方發行基金數最少,僅7只。而凱石作為第二傢俬轉公的基金公司,目前規模僅9。58億,排名墊底。

那些申請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麼樣了?

事實上,從6傢俬轉公基金公司可以看出,無論是基金管理人人數還是平均任職年限上均有限。其中鵬揚基金基金經理人數最多,為13人,其餘均低於10人,同泰基金最低,為4人。

那些申請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麼樣了?

此外,由於成立時間短,除了規模較小外,各家業績分化也較為嚴重。從2020年收益來看,除鵬揚、朱雀個別產品去年表現靚眼,收益率有達100%,其餘表現一般,去年收益率大部分在20%-59%徘徊。

鵬揚基金:股債比例嚴重失衡

在這個爆款權益時代,公募基金重點普遍傾向權益類基金,但規模遠超其他5傢俬轉公公司的鵬揚基金,卻存在債股比例嚴重失衡現象。

具體來看,總規模741。56億中債券型基金以435。92億的規模佔據了半壁江山,而股票型基金僅1。77億元,混合型基金為292。46億元。

這背後或與創始人

楊愛斌

重債輕股和公司權益管理人才缺失不無關係。

資料顯示,鵬揚基金由楊愛斌於2011年創立,2016年轉型公募,期間公司規模擴大至400億元,彼時鵬揚就成為了債券私募中的翹楚。

而此後,作為公司創立者和基金經理,楊愛斌管理的8只基金產品中就有6只為債券型基金,其中任職回報最高的是鵬揚匯利債券A,成立以來收益率24。37%,近一年收益率6。05%,另外兩隻是混合型基金,但表現平平,在行業處於“墊底”。

另外,從鵬揚官網可以看出,公司目前管理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僅鄧彬彬、羅成、張望、趙世宏、施紅俊5人。雖人丁稀少,但其中不乏業績表現靚眼的,如趙世宏管理的鵬揚景升A、鄧彬彬管理的鵬揚核心價值靈活配置A和施紅俊鵬揚元合量化大盤A成立以來收益率均高於100%。

不過即便如此,公司權益類規模仍難以上去。2020年全年鵬揚基金所發的權益類新基僅有偏股混合的鵬揚紅利優選和靈活配置的鵬揚景泓回報。而截至去年四季度,兩個基金份額僅5億左右。

事實上,相比楊愛斌在債基地位,鵬揚缺少的或是明星級別權益類基金經理,從履歷看,公司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從業時間最長不到5年。

朱雀基金:人才“短缺”致總經理梁躍軍親自“掛帥”

資料顯示,朱雀基金的控股方朱雀投資成立於2007年,規模早已超過百億,是曾經的明星私募。

雖18年10月轉型公募基金,但朱雀基金於2019年6月才發行成立後的首隻公募產品,以致於直至2020年9月,朱雀基金規模仍不足百億,截至去年三季度公司總資產規模僅49。92億元,但截至四季度末資產便增至103。2億元,整整翻了一倍。

而這主要得益於新發基金,據統計,去年三季度以來,朱雀基金分別發行了1只股票型基金朱雀企業優選A/C、2只混合型基金朱雀恆心一年持有混合、朱雀匠心一年持有、1只債券型基金朱雀安鑫回報債券A,規模合計約133。84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來頻發基金,但朱雀基金的人才儲備較少,目前基金管理人僅5人。此外成立僅兩年多,公司歷經了3個總經理,投研的核心人物張延鵬也在去年6月離職。

或是人才缺失變動,作為總經理的梁躍軍親自掛帥,總經理掛帥的情形在公募基金可謂罕見。這也從側面反面朱雀基金轉型公募後面臨人才缺失的尷尬。

不多從業績來看,梁躍軍還是很“抗打”的,朱雀企業優勝A成立於2020年5月,成立以來收益率達67。77%。

博道基金:“全明星”陣容下規模不到200億

博道基金是全國第三家“私轉公”基金公司,由“奔私”的公募大佬莫泰山發起設立。莫泰山持股35%,上海博道投資持股25。5%,其餘為幾位高管和員工平臺持股。

董事長莫泰山具有多年公、私募從業經歷,曾先後擔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階合夥人、總裁;2013年5月,參與創立上海博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可以說,莫泰山本身就自帶光環。此外,博道的核心投研人物在所有的私轉公當中算是最完善的,史偉、何曉彬、張迎軍等核心人物均有過公募基金經驗。這樣的“全明星”陣容從一開始就讓人對其寄予厚望。

不過,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截止2月1日,公司的管理規模也僅為167億。四季度資料顯示股票型25。44億;混合型84。59億;指數型10。99億。

在規模不大的情況下,旗下基金的收益率相對較高。其中楊夢管理的博道啟航混合A自2018年8月成立以來收益率達80。72%,同類排名前1/2,不過規模僅為4。11億。

其餘幾隻基金的業績表現大抵如此,但規模均不大。這不得不讓人反思,業績表現好,規模卻不大。

顯然,這並不是博道一家遇到這樣的問題,而是在私轉公的幾家基金公司權益產品上均出現同樣的情況。

凱石基金:多隻產品陷規模危機,更有產品“清盤”

作為國內第二家“私轉公”的基金公司,凱石基金如今不到10億的規模難言好看。

據天天基金網顯示,自成立以來,凱石基金規模就匍匐前行。雖2017年5月就已躋身公募行列,然而面對當年的牛市,公司卻遲遲沒有發行新產品,一直到2018年7月份時,其首隻基金產品才與投資者見面,但隨後幾乎處於虧損。至2019年底公司規模才升至13。48億,此後便一路跌至目前的9。58億。

具體來看產品規模,凱石基金目前共發行10只產品,除了凱石瀾龍頭經濟定開混合規模7。98億外,其餘規模均在0。5億左右,更有大幅不到0。1億的。此外,凱石去年僅發行成功了一隻產品,且在年內還有兩隻產品發行失敗經歷。

這一方面與凱石基金經理陣營人少、知名度不高,缺乏號召力有關,另一方面公司業績也一般,產品中近一年回報最高僅34。36%。

另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9月以來凱石權益類基金規模危機全線爆發。不僅多次出現規模危機提示性公告,旗下凱石浩也從10月進入清算期,為“私轉公”清算第一例。

同泰、弘毅遠方基金:平臺小,業績中規中矩

作為同一年“私轉公”的兩家公司,弘毅遠方和同泰規模相差不大,分別為18。61億和20。09億,不過都被同期轉公的朱雀遠遠甩在後面。

具體比較兩家公司,弘毅遠方在產品上只發行權益類產品,而同泰有一般規模是債券型基金,這也是其規模略高於弘毅遠方原因所在。其次從產品發行數量看,同泰基金髮行的產品數量較多,4個基金經理管理18只產品,包括14只混合型和4只債券型,弘毅遠方基金5個基金經理管理7只產品,包括5只混合型。

雖然產品數量較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弘毅遠方轉公後先後發行的兩隻產品表現均靚眼。其中弘毅遠方國企轉型升級混合成立於2018年10月,至今回報率110。58%,第二隻產品弘毅遠方消費升級混合雖然近一週收益為負,但成立以來整體回報率為127。1%。

對比之下同泰的業績就相對一般,雖整體小幅盈利,但混合型基金中表現最佳的成立以來收益業績60。82%。

沒有渠道資源;沒有明星基金經理加持;沒有足夠的費用推廣,私轉公表面的風光背後是規模的掣肘,等待它們的或許是逐漸被“邊緣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在摩爾金融APP或摩爾金融官方網站moer。cn看到更多個股、盤面走勢分析及投資技巧,也可在

新浪微博

、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上搜索摩爾金融並關注。

年輕人買基金為什麼躲不過被割?新手小白福利,一張新手專享理財券,約定年化收益率最高7%+,領取倒計時 > >

TAG: 基金規模公募朱雀私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