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領域的造謠和砸盤管理?

當前

債券市場

處於化債的痛苦階段,

債券

替換非標,貸款替換債券的跡象非常明顯。毫無疑問,在很多投資者眼裡,很多發行人資質和債券收益率水平是嚴重不匹配的。發行人說我值5%的票面

利率

,可是投資者覺得它只值15%,不但如此,因為流動性,還要從15%砸到30%,這就構成了現在債券市場的主要矛盾。

可是,發行人說的值5%是財務上只能支援5%,因為它的報表利潤或經營性現金流利潤只有6%,而不是企業風險價值指標值5%。想想也是,有誰敢在報表利潤是6%時,發15%的票面利率麼,這不是在債券市場上找打找死嗎?

所以,發行人只能強行把一個只值15%的東西賣出5%的價格,然後找一圈大嘍囉捧場,強迫這個不成熟的市場接受,這就是結構化和包銷的本質,當然,幹了苦差事,得拿錢,這就加大了市場的不安感和不適感,就有人想鬧事。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降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合適就好,這也是郭主席最近說的貸款利率可能小幅回升的一個小原因。利息太低了,不但企業容易搞金融空轉,也容易搞出化蛇添足,反映出實體經濟的更窘迫:利率低不是企業更優質造成的 ,也不是企業內部機制利順降本增效贏來的,而是企業更差造成的,因為之前掙8%能忍受7%的票面利率,後面掙7%忍受6%,再後面想掙5%忍受4%,然後就,投資者拍桌子不幹了~~~~~~

你們說是不是這麼回事,相比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但是,現階段的債券市場發行人結構,如果不引入新的水,也決定了一級高收益債市場發展不起來,不能隨意發15%,因為沒有發行邏輯,沒人敢發,發了就是戰場上的向我開炮。然後也沒有投資邏輯,沒人敢買,高風險收益投資者,也不能看見東西爛而質差價高瞎買吧。

說了這麼多,再說下,債券市場的一個發行人,它往往是怎麼變爛的?

天柱君只能說:

大機率是發行人本身有瑕疵,或者突然有大瑕疵 ,然後先說壞話再砸盤,或者先砸盤再說壞話,然後市場信心崩潰,市場價格大跌,當地政府和發行人出來維穩啊,資產注入啊,政策支援啊,巴拉巴拉。

這裡

管理瑕疵,管理壞話,管理砸盤

缺一不可。可是現在瑕疵管理不了,太難了,本身有瑕疵的發行人很多,誰又窩裡沒幾顆屎呢?突然有大瑕疵就比如傳出非標逾期啊,高管重大違法違紀啊,銀行跑路的等等。

然後是壞話和砸盤,本文重點說說壞話和砸盤的事。

首先說壞話的事,一個是造謠,另一個就是做空聲音。不知怎麼滴,國內好像對金融媒體、自媒體管理存在監管真空地帶,導致市場容易被一些見縫插針的行為和組織帶偏,天柱君其實不喜歡“小道訊息”這類傳播媒介,總覺得,有時說話真的負責任,即便要傳小道訊息,最好能拿出一點依據,都不說要事實證據,有點投資依據也行。

現在管理的太少了,感覺應該將金融媒體納入廣義金融行業,搞成持牌監管。

另一個就是砸盤的事,市場上光有壞話沒有砸盤,就有點像

民間

對政府,民間天天喊叫,政府不搭理,也沒太多招。但是,如果砸盤和壞話一旦結合在一塊,那就嚴重了,有點像民間和政府裡面的歪拐分子內外勾結了,這就相當嚴重了。只要有砸盤,就是鐵的素材,圍繞著折價五塊十塊二十塊折價,市場可從來不缺乏想象空間,造謠者連素材都不能編了,有現成的。砸盤和壞話,能起到1+1=100的效果,這就是當前的化學反應。

要管理好砸盤,最重要的是對公募基金砸盤進行監管,當前市場對公募基金太放縱了,一言不合就砸盤,感覺不爽就砸盤,我不安心也砸盤,反正公募基金永不踩雷,造成了砸盤的第一源生地,30塊錢賣了就是不踩雷,60塊錢兌付就是踩大雷。用30換60,你說投資者冤不冤。

側袋機制實行以來,好像沒有公募敢用吧,這種制度就不該試行,就該強制推行,不但應該推行這種側袋機制,還應該加強基金資訊披露密度。單券虧損到基金淨資產一定比例的,或者說單券自身虧損賣出超過15%,20%,30%的,還應該在基金季報年報中強行披露,這樣才能斷絕基金公司堅決抵制側袋的後路,這才是能壓制胡亂砸盤的首要之道。

還有中債公司,在對每個券進行估值的同時,就是對該債券的估值淨價和快速流動性變現價值的差異進行評估,給每一個債券釋出一個是否建議公募基金納入側袋的指標,這不也是金融創新和產品創新嗎?這不是亂搞,本身也是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創新的責任和義務。

反正說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說啥了。反正就是壞話+砸盤,既要單獨進行管理,又要防止他們勾結起來,清除相關生存土壤。

管理瑕疵,管理壞話,管理砸盤,

市場能做的還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嗎,要動起來才行。單單這麼待著不動,靜看債券市場變化,我感覺不會變得太好太樂觀。

年輕人買基金為什麼躲不過被割?新手小白福利,一張新手專享理財券,約定年化收益率最高7%+,領取倒計時 > >

TAG: 壞話5%15%瑕疵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