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說到歷史上著名的

龐氏騙局

案例,

麥道夫

的名字一定在其中。4月14日,美國曆史上最大的金融騙子——伯納德·麥道夫——在北卡羅來納州巴特納的聯邦醫療中心去世,終年82歲。

當年,伯納德·麥道夫以一己之力謀劃操縱了美國金融史上規模最大、可能也是最具破壞性的龐氏騙局,涉嫌騙取650億

美元

,被判刑150年。這一宣判雖然在法律層面為麥道夫騙局畫上了休止符,但騙局引發的震盪卻在整個世界久久迴響。

如今這位曾經在

華爾街

極具威信,又因鉅額金融騙局成為一個時代金融不法與失策象徵的知名人物,徹底在歷史上落幕,徒留一地嘆息。

華爾街的風雲人物

公開資訊顯示,麥道夫1938年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96年從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院畢業,最先是利用打暑假工賺到了5000美元起家,借了老丈人的辦公室創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

證券公司

,從事證券經紀業務,主要擔任股票買賣的中間人。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年輕時的麥道夫

上世紀70年代初,麥道夫加入了美國證券業的自我監管組織——全國證券交易商聯合會(NASD),後來成為

納斯達克

股票市場。麥道夫和其親弟弟彼得·麥道夫對場外交易市場(

OTC

)的透明化和資料處理改善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麥道夫在華爾街積極推動場外電子交易,將股票交易從電話轉移電腦上進行,一躍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可獨立從事證券交易的交易商。

1983年,麥道夫公司在倫敦開設了辦事處,併成為第一批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美國公司。

1991年,麥道夫成為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一路帶領納斯達克發展成為能與紐交所分庭抗禮的證券交易所,為

蘋果公司

思科

Google

等公司日後到納斯達克上市做出了巨大貢獻。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到2000年的時候,麥道夫手下的公司已經擁有約3億美元的資產,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三大提供上市諮詢的經紀公司之一,而他本人也是紐交所的第三大經紀人。

在麥道夫公司網站上,曾貼著這樣的宣告:

“伯納德·麥道夫本人追求完美無瑕的從業記錄,致力於公平交易,並保有高尚的道德標準,這些一直以來都是本公司的標誌。”

“雙面”人生的B面

功成名就之後,麥道夫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轉變。誰也想不到這位曾被譽為“華爾街的傳奇”、與巴菲特齊名的“投資專家”的麥道夫,會一手策劃出美國史上最大的投資詐騙案。

他透過名下投資證券公司,精心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基於層壓式投資的“龐氏騙局”,

利用對沖基金,以虛設投資專案為誘餌,透過承諾10%-15%的高收益率,吸引了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資深銀行家們,乃至是富豪名流的鉅額資金。

麥道夫詐騙的手段也非常“高大上”,他先是加入會員都是猶太人、會員費30萬美元、且會員每年的慈善捐款在30萬美元以上的棕櫚灘鄉村俱樂部,藉機結識猶太富豪,再從中發展自己的“客戶”。在取得會員們信任之後,還會透過會員轉介紹結識更多的富豪。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儘管麥道夫的騙局是始於熟人之間,但最終規模卻擴充套件到了哈達薩這樣的大型慈善機構、布蘭戴斯和葉史瓦等大學、機構投資者,以及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富豪家族。而麥道夫設定的投資門檻還非常高,投資金額從開始只接受單筆100萬美元以上,後來單筆標準提高到單筆500萬美元,到最後高漲到單筆1000萬美元。

麥道夫對他的“客戶”們許諾,他管理的基金不管在牛市、熊市,年化收益都能達到10%以上,但是對於基金的運作和投資策略,他卻始終諱莫如深,如果“客戶”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就拒絕接受該“客戶”的投資。

這樣漏洞明顯的“龐氏騙局”,麥道夫卻奇蹟般地維持了二十多年,而且像滾雪球一樣成為了美國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

以一己之力騙遍華爾街

就像每一個騙局總會有被揭露的一天一樣,曾挺過多次經濟衰退以及2001年911襲擊事件的麥道夫騙局,終於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面前全面爆發。

08年金融危機之際,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贖回資金,麥道夫開始惶恐不安。2008年12月初,歐洲投資者要求緊急呼叫70億美元用於應付金融危機。這筆錢,也成了壓垮麥道夫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向兩個兒子Mark與Andrew坦白他的投資諮詢業務是“一場彌天大謊”,隨後他的兒子們向當局舉報,2008年12月11日,麥道夫正式被捕。插播一句,在被捕兩週年紀念日當天,麥道夫的長子Mark自殺於自己的曼哈頓公寓。他的次子也在與淋巴細胞瘤抗爭多年之後,於2014年去世。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麥道夫及其兒子

“華爾街傳奇”成了“華爾街巨騙”,麥道夫苦心經營多年的騙局總體詐騙金額超過了6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00億元)。而被麥道夫“割韭菜”受騙的人數已經多達3。7萬人,遍佈全球136個國家和地區。在其公司的4800個投資者賬戶中,上當受騙者遍佈亞、歐、美洲,甚至包括一些慈善組織和國際機構。

直至案發,美國首當其衝地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個別對沖基金公司損失近80億美元,還有不少猶太學校和慈善組織也損失慘重。據事後調查的政府部門估計,這些機構的損失可能上百億美元。

在歐洲,匯豐銀行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西班牙的金融巨頭

桑坦德銀行

虧損30億美元;瑞士金融業更是遭受重創,估計虧損超過50億瑞郎。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的部分金融巨頭也深受其害,

野村控股

損失了近300億

日元

,韓國的人壽保險公司也有1億美元打了水漂。

此外,受害者中還不乏有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美國知名演員凱文·貝肯,以及美國房地產開發商雷德·威爾彭,名人堂投手桑迪·庫法克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伊利·韋塞爾等等社會名流。

2009年3月12日,經過近4個月的調查和庭審,麥道夫承認了11項與證券欺詐、洗錢、偽造檔案有關的重罪指控,被判監禁150年,同時法院還開出了170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這意味著,即便麥道夫傾家蕩產也無法交齊“罰單”。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金融巨騙傾覆記

自從1919年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開先河之後,有關“龐氏騙局”的新聞就一直不絕於耳。理論上,只要投資額一直大於提現額,遊戲就能一直玩下去。但往往這種靠新加入的投資者金錢支付舊有投資者回報的騙局,很快都會因為缺少新鮮血液而入不敷出,最終被揭穿。

那麼迴歸此案,

一個早已被揭穿的古老騙術,為何能在美國大行其道20年之久?

分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納斯達克主席的榮譽光環、良好的口碑、過往的信譽基礎,使投資人對麥道夫的產品無比信任

,麥道夫基金在經濟蕭條時刻仍能保持8%-12%收益,而且兌付及時,在業內評級甚至高於美國債券。

其次,營銷手段上的“創新”也使得他的基金充滿迷惑性。

他會對投資人進行評估和篩選,甚至拒絕某些大客戶,創出“飢餓營銷”模式,正是這樣一種限量形式,讓麥道夫基金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人們趨之若鶩,買到就是一筆成功投資。

再者,美國監管體系的脆弱,也在此案面前暴露得一覽無餘。

麥道夫每每被問到產品投向何處時都是諱莫如深,甚至以“內幕訊息”作答。在基金產品成立執行期間,有關麥道夫投資策略的質疑聲不絕於耳。儘管多個權威分析師對每年如此高的回報率提出疑問甚至舉報,但監管以不過“屬於細枝末節”而並未採取法律行動,監管的疏忽大意間接培育了最後的“爆雷”。

直到最終爆雷後,麥道夫募集到的資金也從未做過任何投資,大部分做了利息支付。

金融巨騙麥道夫的 前世今生 :曾被稱為金融天才

在投資圈中,龐氏騙局早已臭名昭著。但每當類似的金融投資騙局大行其道登上新聞,總能折射出人性的貪慾短板。因為在爆雷之前,多數人都只關心發行人描繪的潛在收益,而徹底忽略投資的本質:什麼投資能在維持高收益的同時,又能有效控制風險?

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所謂的高收益低風險,本身就是假象。現如今,

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子死了,但只要人性的貪慾存在,龐氏騙局就註定會繼續。

財報季開啟新一輪佈局視窗,大資料探勘投資“預期差”,關注買入機會,立即開戶> >

TAG: 麥道騙局龐氏投資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