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大咖|CFO思想棲息地與財稅話語策源地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一位基金經理與十七位投資大咖的深度對話,為你揭開賺取高額回報方法的神秘面紗,帶你領略高手們的投資心法與人生風景。

以下內容為《像高手一樣投資》一書中部分訪談內容。

在這篇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一出道便以宏觀投資策略來管理公募基金產品,並屢獲金牛獎的投資專家,博時基金前副總裁楊銳博士對於宏觀投資的看法。楊銳曾經是信奉“自上而下”的宏觀策略基金經理,現在則是一位信仰“顛覆性創新”的投資者,他所理解的宏觀投資令人耳目一新。

文末有贈書福利

作者

|

肖冰

關注財大咖(ID:caidaka2019)

與財能創變者同頻共振

肖冰:今天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宏觀投資是怎麼回事。當年你曾經擔任過博時基金混合組投資總監,你管理的基金多次獲得公募金牛獎,以及一次晨星獎的提名,在“自上而下”的宏觀投資方面,是國內基金行業最早的實踐者之一;而且也有理論方面的成果,比如2009年10月12日發表在《中國證券報》的《三萬英尺高空看投資》、2011年9月5日發表在人民網的《以資源應對貨幣,以創新迎接轉型》、2012年1月9日發表在《證券時報》的《突破舊投資框架,多元化策略應對變局》等系列文章,還和《漫步華爾街》作者馬爾基爾教授合著《從華爾街到長城》,也是基金行業的學者型人物,對這個話題你有發言權。

楊銳:

宏觀投資,我好像還比較熟,可以聊幾句。大家知道,投資從最大分類上來看包括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被動投資就是指數投資,也叫貝塔,其實就是大盤;主動投資就是經常說的阿爾法,也就是基金經理為什麼能混飯吃的原因,能比大盤做得好點。

在主動投資當中又有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分法。自上而下就是Top down,自下而上就是Bottom up。我們說的價值投資、成長投資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看企業的;Top down宏觀投資,就是自上而下,看宏觀的。當然,兩邊都有大師,也互相調侃,開玩笑。所以我們講宏觀投資,調侃講一下,大家聽聽笑一笑,也別太當真。

1

投資大師們如何看宏觀

肖冰:咱們先聊聊那些投資大師們是怎麼看待宏觀問題的。

楊銳:

偉大的基金經理、富達的彼得·林奇說過,他每年思考宏觀問題15分鐘就夠了。他1977年33歲開始做基金經理,到1990年46歲退休,一共13年,年化收益率20%多。是漂亮50在1972年中破滅後從業的新基金經理,初生牛犢沒有創傷記憶,勇買小盤成長股。2000年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你如果想在股票市場上輸錢或者虧損的話,很簡單,你就從思考宏觀經濟開始,這是一個會殺了你的做法。”

第二個就是巴菲特,1994年他也說了一句特牛的話。1994年巴菲特在致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人的信中是這麼說的:“我們將繼續忽略政治和經濟預測,這對大多數投資者和商人來說都是一個昂貴的娛樂。”思考宏觀經濟是昂貴的娛樂——巴菲特1994年說了這個話。為什麼是1994年?因為1994年是巴菲特第一次成為全球首富,他當時還說了很多很嘚瑟的話,也應該啊。

他說他為什麼能成為首富,是他明白道理明白得早啊,在45年前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道理?慢慢變富,而不需要什麼高難度動作就可以實現。大家想1994年的45年前是哪年?1949年,也就是他19歲第一次讀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的時候。

另外,宏觀大師索羅斯也多次被修理。例如,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1997年1月1日,做空泰銖的6個月的遠期,1997年7月1日,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索大師初戰告捷呀,風頭一時無兩,乘興一路殺到香港,做空港股指數、做空港幣。

在這裡,監管當局給做宏觀對沖的索羅斯先生上了一課:有關“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關係。看看當事人事後是怎麼說的,精彩至極,例如沈聯濤的《十年輪迴》以及《當事人陳德霖憶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保衛戰始末》。

達利歐的橋水,也是目前做宏觀投資比較有名的公司了。達利歐也說過一些重要的話。我記得達利歐說,思考宏觀還是要小心一點,因為比較複雜,未必心想事成。就是說雖然央行的干預會使股票市場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但沒那麼簡單,什麼都判斷對了,結果還是會與預期不一樣,這是常事。所以達利歐好像在1982年的時候幾乎破產了一次,最後他公司就剩他一個人了,買張機票去得州見客戶的錢都沒有了。這個故事勵志呀,基金淨值接近清盤線的同志們,要堅持呀。

肖冰:請問你又是怎麼看宏觀投資呢?

楊銳:

宏觀可以從兩條線來說:一條是貨幣角度,利率角度。比如從1929年到1933年大蕭條,然後到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一直到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解體以後到黃金、白銀大牛市,然後又到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然後2003年大宗商品的超級大牛市,然後2008年的次貸危機、黃金牛市。

另一條,也可以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例如經濟史,懂得一些經濟史沒壞處,就知道全球的工業革命、資訊革命、能源革命。國內的看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史,就知道重化工業化、消費升級、經濟結構轉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些,就知道計劃、市場,兩手都有用,當然也都有缺陷。

做投資的人說:宏觀是大家必須接受的,微觀是大家可以大有作為的。我個人持中立觀點,調侃一下,有這能力、有這背景或者有思考能力的話,沒問題,想一想宏觀增長也沒壞處。各有所長,只是集中思考微觀企業也沒有問題。

肖冰:之前聽你說過,凱恩斯是宏觀經濟學和宏觀投資的雙重奠基人,請講講他的故事。

楊銳:

宏觀經濟學的聖經,即凱恩斯大名鼎鼎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看後讓人昏昏欲睡,不得要領。我也是在多年以後,才發現其第12章,即《長期預期狀態》,居然是投資經典中的經典,一本學術書的這一章對投資和資產管理來說,簡直是金句頻出。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也是機緣巧合。

凱恩斯不僅僅是偉大的學者,更是宏觀對沖策略的奠基人,還是叱吒風雲的宏觀對沖基金經理。笑傲江湖,留下名聲。例如,選美比賽呀、動物精神呀、世人喜愛速效呀!例如,處世之道,寧可讓令譽因遵守成規而失,不可讓令譽因違反成規而得。都是第12章的句子。

自凱恩斯以下,《富可敵國》《黃金屋》《金融鍊金術》《原則》《債務危機》等全是宏觀對沖大師的事蹟和論述,讀過便知殺伐決斷、精彩絕倫,大呼過癮。實在是不亞於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

但是,宏觀經濟學和宏觀投資的雙重奠基人叛變了!看歷史,1930年以後,凱恩斯開始遠離外匯和商品期貨投機,稱它們是“費力不討好的遊戲”,因為在偶然性事件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面前,任何理解和分析都可能毫無用處。他開始轉而專心投資股市。

這一時期,凱恩斯更關注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操作上也更像一個長期價值投資者。唯一和過去一樣的是,他繼續使用槓桿,以放大投資的收益。如果說凱恩斯在20世紀20年代採用的是自上而下(Top down)的宏觀對沖策略的話,那麼他在20世紀30年代則轉變成為了採用自下而上(Bottom up)挑選企業的價值投資者。

肖冰:凱恩斯轉變為價值投資後,他的投資實踐有什麼特色?

楊銳:

集中投資!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凱恩斯作為一個投資實踐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經濟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以理性著稱的價值投資流派大師巴菲特,甚至引用了以“投機”見長的凱恩斯在1934年8月15日給合夥人斯科特的信,巴菲特稱讚凱恩斯在信中道出了集中投資的理由:

隨著從事投資的年限增長,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相當大比例的資金投入到他個人認為自己非常瞭解而且管理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業上。而投資人如果認為,透過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大量他幾乎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別信任的企業,就可以據此控制自己的投資風險,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期限裡,我個人認為能夠得到我百分之百的信心去投資的企業數量,很少會有超過二家或三家以上。

我們一般人,你就想下,你是比凱恩斯對宏觀經濟更懂、更熟悉?還是你和凱恩斯一樣,首相丘吉爾是你朋友?丘吉爾拿凱恩斯開玩笑,說5個經濟學家有6種觀點,其中凱恩斯一個人有兩種。

2

笑侃國內“首席經濟學家”

肖冰:說完海外,國內也有很多“首席經濟學家”,他們做些什麼工作?

楊銳:

開玩笑呀,我經常錯,大家一笑。經濟學家原來應該是個特別神聖的稱呼吧,能叫經濟學家的很少。一般都在學校、研究機構這些學術機構。也沒有人稱自己是經濟學家,見過很有名的人,說自己是經濟系的教員,或者是啥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我記得最早在企業裡都叫經濟師,到頭了就是總經濟師吧。20世紀末,國內的金融企業突然地就出來一批經濟學家,更牛的叫首席經濟學家,這個就比較好玩了。因為這個頭銜好像也不需要什麼論證,也不用考試。大家的證券基金從業資格是不是還得去考一下?至少得看兩本書複習一下。首席經濟學家好像不用,公司老闆任命就可以了。

肖冰:國內企業任命“首席經濟學家”,很多是出於營銷的考慮。

楊銳:

經濟學家究竟管不管用?國外的很多經濟學家也滿嘴跑火車,例如對於2008年次貸危機,英國女王就問這些經濟學家,說你們那麼多人,怎麼就沒有一個說對的。其實也有那麼一兩個說對的,我記得芝加哥大學的拉詹教授,當過印度央行的行長,他說對了;還有個明斯基,早早就預言過,算是也說對了(“明斯基時刻”,就是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的觀點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週期的風險)。但是說對的比較少了,大多數都沒說對。還有位紐約大學的教授魯比尼,因為成功預言次貸危機而聲譽鵲起,並被冠以“末日博士”頭銜,也說對了,他給出了危機12步發展,基本真是按照他的預測來的。

國內的經濟學家我覺得也得分一下,第一類,學校和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要發一點學術文章的這種。第二類,業界的經濟學家,可能是不是主要是一種營銷的崗位?當然確實有有真知灼見的,例如,我很佩服的宋國青老師,他當時在高盛高華,他在2008年底時說,沒問題的,買!當時跌暈了的基金經理們面面相覷,不敢相信。就是這前後,有一次宋老師從易方達到博時,就是我開車去廣州接的。第三類,是不是還有一些在財經媒體發稿的評論員,也叫經濟學家?

肖冰:“經濟學家”在我們這裡成了一個筐,啥人都能往裡裝。

楊銳:

那麼從經濟學來看呢,經濟學家,首先得是受過正規的經濟學的訓練。“三高”——高階宏觀、高階微觀、高階計量,然後還在匿名審稿的學術刊物發表過文章,建立自己的聲譽,大概是這麼一個過程。這些都扯遠了,但實際情況就是這麼一個生態,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做宏觀分析其實難一點,為什麼?當然學經濟學專業的就會發現,你在學校裡的話,學微觀是不是更容易一點?微觀,因為體系比較成熟,得分比較高。宏觀的話,學個初級的沒問題,中級的雖然有點圖形也沒問題,高階的一上手就直接暈了,高階那是數學。兩個方面,第一,應該是數學不夠強,看不懂;第二,對這個背景瞭解不多,所以宏觀學起來一頭霧水。不過沒學懂也沒有啥損失,因為最搞笑的是,諾獎得主羅默,好像最近發表了篇文章,說宏觀經濟學有很大的問題。當時學懂的人,學的是錯的呀。

不開玩笑了,說點正經的。受到過嚴格正規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博士,現在有一批在矽谷各大公司。最早是範裡安教授,谷歌的Ad Words(廣告關鍵詞)是他弄的,對谷歌使用者進行的每次搜尋都進行分析,確定哪些廣告客戶贊助的連結獲得了點選。範老師的教材估計學經濟學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念過,他的文章也是短小漂亮。

現在是蘇珊·艾希,微軟的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市場和數字平臺對經濟的影響,涉及虛擬貨幣、新聞媒體和線上廣告等各經濟領域。用機器學習技術與統計工具結合,分析大規模的新型資料集,簡直太酷了。

3

什麼是好的宏觀分析

肖冰:那麼,在你看來什麼是好的宏觀分析?

楊銳:

大家認識宏觀有兩種。

一種就是自己腦子裡有框架,宏觀的分析框架,那就是經濟學博士出身的,叫作理論驅動的,或者叫模型驅動的。那分析得對不對呢,也經常錯,錯得離譜也都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像達利歐,橋水的創始人,他本科是在社群大學唸的,很差的。後來上本科的時候突然警醒了,對投資感興趣,功課比較好,去了哈佛商學院讀MBA。MBA出來以後,最早就去做大宗商品期貨,分析牛羊價格什麼的,跑到得州看石油價格什麼的。

他應該沒有接受過很系統、很完整的宏觀經濟學的訓練,但是大家知道橋水是做宏觀投資比較著名的公司了。達利歐沒有走“理論模型驅動”的宏觀研究,走的是資料驅動的路線。所以大家可以看他的一本書叫作《債務危機》,他就把所有能找到的資料全找出來了,一直模擬到20世紀20年代魏瑪共和國巨高的通貨膨脹。另外一方面,我記得在2008年的時候,他很嘚瑟,說美聯儲的資料都沒有他多,這就是從資料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宏觀。

同樣給我們一個啟示,在量化投資當中。大家知道量化投資也有兩大派了。一派也是模型驅動的,CAPM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多因子模型,CAPM本身是個單因子模型,多因子模型往裡面加很多什麼動量因子、價值因子、成長因子、大小盤因子等等,你就加吧。這是模型驅動的,金融系畢業的都是這套路。模型驅動好像沒有特別有名的量化公司。另外一派是資料驅動的,有個特別成功的量化公司就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老闆就是西蒙斯,“陳省身—西蒙斯定律”的那個西蒙斯。西蒙斯沒有受過金融學的教育,並且他也不要金融學畢業的員工,學經濟學、金融學一概不要。他也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方法,他招了很多語音識別的科學家,或者是模式識別的科學家,從資料的角度出發來做研究。

肖冰:量化投資這兩大流派,原來是背後看待宏觀的框架不同。

楊銳:

1999年,我當年從學校裡畢業出來呢,到了基金公司,領導一看,這是個博士畢業的,那就做宏觀吧。其實經濟學還分得比較細,經濟學有經濟史、經濟思想史、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財政、金融、經濟地理、區域經濟、會計等等,分得很細。宏觀經濟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塊,其實經濟學博士當中專門做宏觀的不太多。

不懂也得裝作懂呀,沒辦法就做了,得混口飯吃呀(作者注:楊銳博士學生時期就在國內經濟學頂尖刊物《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發表過多篇論文,應該多少懂點吧!)。我那一級畢業的同學中,印象中不少同學,有的到了基金公司,有的到了證券公司,第一份工作都是做宏觀分析師。

有一個同學特別逗,到了一個大的證券公司,他20年前在《中國證券報》發整版的文章,談宏觀經濟的。我就問他,哥們兒,你懂宏觀呀?因為同學嘛,比較熟,他說:“這個東西嘛,邊幹邊學,邊幹邊學”——當時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肖冰:在宏觀分析方面,你個人比較注重什麼因素呢?

楊銳:

現在,大家對宏觀的問題好像挺看重的,宏觀分析師分析每個季度、每個月的什麼CPI、GDP、貨幣供應量、信心指數等等,還有不少新名詞,我也第一次聽,也搞不懂是啥意思。反正都要做出及時分析,反正大家都挺忙的。但是有多重要呢?可能重要,可能也不重要。

大家可能忘記了兩個東西,一個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我覺得宏觀可能有一條路比較合適的就是主題投資(作者注:現在最火的女股神,ARK的凱瑟琳·伍德,就是主題投資,發了5個主題ETF),未來視野下驅動動力是什麼,一個比較長期的社會發展趨勢、動力是什麼。消費的升級、技術的進步,可能比每個季度、每個月的資料要重要吧。但做債券投資的是不是對後者更關注?這個我不懂,我沒做過債券。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更長期的經濟史,或者說更重要的泡沫史。所以講這個宏觀可以特別講到泡沫,這就精彩了。泡沫,300年前即1720年大家知道南海泡沫。我所見過的關於泡沫歷史的開頭,最有意境的描寫是這樣的:

在那些初出茅廬、羽翼未豐的經濟學者的早期訓練中,他們聚集在篝火的周圍,聆聽長輩講述荷蘭鬱金香投機的傳奇。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對投機市場的懷疑,“本質上無用”的球莖,價格上漲得如此之高,以及隨後如此迅速的暴跌,似乎給資本市場中,老生常談的不穩定性和非理性提供了一個決定性的案例,1634年至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泡沫似乎永遠成了一個投機過度的例子。而且這個例子如此受人們偏愛,以至於在我們的行話中,鬱金香事件成了投機狂熱的同義詞。

泡沫來時,騎上泡沫,大快朵頤。泡沫去時,做空泡沫,一魚兩吃。2008年的鮑爾森,就是做空次貸、同時做多黃金,賺了史上最大單筆交易的錢。他公司發現這個想法的基金經理2009年到過國內,跟我有個對話,好像是發表在《證券時報》。

4

什麼是好的宏觀投資

肖冰:在你看來,好的宏觀投資是什麼,有用的宏觀投資是什麼,重要的宏觀投資是什麼?

楊銳:

一開始咱們調侃了一下宏觀投資,彼得·林奇說沒用,巴菲特說沒用,都沒用,宏觀投資其實有用。可能有一些是大家關注點不太妥當,關注錯了,關注了不重要的東西,例如關注加息、降息,重要嗎?有可能重要。關注了產業政策、行業政策,重要嗎?也有可能重要。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大家不要跟豬摔跤。你跟豬摔跤,豬很開心,但你一身泥。啥意思呢,別在意短期的經濟資料。

好的宏觀投資是什麼?我們有說過。孫正義可能是新一代的重要的、傑出的宏觀投資大師。為什麼這麼說?講個笑話,孫說他年輕時生病住院很長時間,說自己病中無聊,看了幾千本書。數量之多,驚世駭俗。有認真的人,去問了他當時的醫生,答案是肯定的,孫確實看了那麼多,不過,大都是漫畫書。這個有點扯遠了。最近他有個演講就是投資趨勢,長期趨勢是最確定和正確的事情。孫正義構建了一個框架,就是從1900年到今年差不多120年的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裡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訊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第一個階段就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肯定都有,但是高峰過了。然後是工業社會,工業革命。然後是從1995年到2019年,資訊革命、網際網路革命,資訊時代。之後AI時代、人工智慧時代,這是一個大的框架。

那麼他說掙錢容易、掙錢簡單,是在這個框架裡來說的。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美股指數里邊最重要的權重股是什麼?車!汽車、石油、能源、鋼鐵……這些是重要的。現在這個時點,指數里邊前十大是什麼?七個是網際網路公司,FAANG再加上騰訊和阿里。所以,讓風在你背後吹,風是什麼——趨勢,要站在趨勢上。

肖冰:孫正義把世界過去的120年分成四個階段,投資主線豁然而出。再次說明大的視野格局,對做好投資太重要了。

楊銳:

重點說一下從1995年到2019年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是資訊革命和網際網路革命的大趨勢,我們這一撥人和現在參與的人基本都在這個趨勢裡邊。大家聽著比較枯燥,我舉個例子。例如孫正義在1999年投了阿里巴巴,和馬雲只談了六分鐘,六分鐘就決定投阿里了,好像是投了2000萬美元吧。其實他是整個賽道都投了,給其他公司投的錢比給馬雲和阿里的錢更多的也有。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其實你在當時也很難判斷,阿里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巨頭,所以他投的是賽道,相當於他投了指數、投了趨勢,投了這麼一個未來,就是卡位,在賽道上的所有馬他都買了。按我們說就是投在關鍵點上,投在閥門上,所以都投了,是這麼一個情況。最關鍵的還得佩服他,正因為他把世界看成120年這四個階段,所以,在他的分級框架裡邊,一個趨勢也得好幾十年,到現在他已經拿了20年。所以,看得準、坐得穩的人非同尋常。

相反的例子也有。像騰訊的大股東有變化嗎?其中一個就是李澤楷。李澤楷他大概是110萬美元,佔了20%的股份,IDG也是110萬美元,20%。到了1260萬美元,李澤楷賣了,也是十倍收益呀!後來說如果他一直拿著不動的話,就會有巨大的財富。這是認知能力的問題,包括創始人,可能在當時也不一定看得那麼清楚。如果都看清楚了,應該不會賣,不會減持吧。

肖冰:國內的投資機構有沒有分享到資訊革命、網際網路革命成果的?

楊銳:

有。例如現在亞洲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高瓴資本,它的創始人張磊在2005年拿到了耶魯大學的史文森的2000萬美元,我看最近報道說他當時all in,至少是重倉吧,投了騰訊。大家知道騰訊從2005年到現在也是一個超級大牛股了,值得佩服,這也是趨勢的力量。從2005年到目前這十幾年過程中騰訊也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它後來沒有微信,發展會怎麼樣也很難說。所以,成功者確實很厲害,高瓴的複合收益率這十幾年達到了40%,所以認知框架不同於別人,才能取得超出於常人的收益率。

但是國內這些好一點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海外上市,所以比較遺憾、比較悲傷的就是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因為只能買A股,所以分享網際網路資訊革命的收益不太多,但也不是一點都沒有。

肖冰:請講講國內二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這方面的成功案例。

楊銳:

在我印象中,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從1999年開始,即20年前就特別關注國際動向,例如美國的行業發展或者是主題動向。所以1999年那會兒美國是網路股泡沫,咱們這邊好像也有機構投資者試圖炒作網路股,比如上海梅林、海虹控股等等。雖然那些公司質地一般,我記得當時網路股也炒了一段,當然比較不成熟,但是這種求新、順應發展潮流的觀念一直在。

到了2015年左右,國內有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華商基金異軍突起。一開始規模不大,後來由於持續地買了一批確實很好的股票,一批代表了社會發展趨勢的股票,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所以規模擴大了。一度應該是國內基金行業中股票型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之一,如果不是第一也是前幾名。這是通過了好幾年的時間,因為業績好,基金管理規模不斷累積起來的。例如,華商當時買了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像東方財富、恆生電子,醫療的魚躍醫療,電子產業的歌爾聲學,這些股票全是表現特別好的。有一段時間大家都研究這個基金公司為什麼這麼厲害,每個季度的組合的股票是什麼。這其實也應了歐奈爾的CANSLIM選股模型裡邊的一個重要因素,CANSLIM模型裡面最重要的是“I”,“I”就是institutional investor——機構投資者,少數傑出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持有的股票,這一定要重點關注!我記得當時華商都舉牌東方財富了。看得準、拿得住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我想嘚瑟一下,因為華商基金當時的總經理王鋒王總是我們原來一批在博時的研究員。我們當時做基金經理的人很多,但又做基金經理還當公司一把手的不多。我記得有一次問他,我說你怎麼發現這麼一批股票的,例如東方財富是怎麼發現的。

肖冰:那王鋒王總是怎麼回答的?

楊銳:

他說的還比較好玩,核心就是你要了解大的背景。例如有個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當時是一個非常小的基金,突然現在搞成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就是因為它有餘額寶,餘額寶相當於就是用資訊科技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把所有的長尾,就是很長的尾部,也就是很細小的1000塊、2000塊這些錢給積累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資產管理規模。王鋒說因為當時華商基金是小公司,我估計找銀行代銷,銀行給的條件也比較苛刻,在管理費、申購費、贖回費等這些費用分配方面,基金公司會很吃虧。當時也是小公司的華商基金估計是在看有沒有第三方的、比較公平對等的、可以利用的新技術。其實新的技術,就包括透過平臺、第三方把理財產品的銷售做大,而東方財富透過自身網路的基金銷售後來就是指數級的高增長。

我記得當時東方財富是2015年的大牛股,漲了20倍、15倍吧,一直到現在應該都有六七倍。但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你看這一批公司,現在2019年,雖然它們2015年漲上去,後來也下來了,但2019年它們的收入、利潤比2015年上了一個大臺階,所以這就是一個趨勢的力量,站在資訊革命和網際網路革命這麼一個大趨勢上,短期股價漲漲跌跌都正常,但最終會匹配企業的歷史地位(作者注:東方財富在2021年初創出了歷史新高),這是對華商當時的投資成功的一個深刻解讀。

我在國慶期間閱讀了比格斯的書——《對沖基金風雲錄》,寫得真是好,百看不厭。所以好的文字一方面給你智慧,另外一方面給你經驗,還能洗滌你的心靈。比格斯那麼有經驗的人,弄了一個新的對沖基金,在建倉的時候,他就說:“現在總是最難的。”

為什麼最難?因為其實就是你考慮的框架太短了,所以最難。如果你考慮的框架長,比如像張磊在人大的一個畢業典禮上的致辭:“Think long, think big。”——想得大,想得遠,那就應了孫正義的話了:“大格局下投資不難,很簡單。”所以,想得長、想得大、想得遠,站在趨勢上面,這才是真正的好的宏觀投資。

歡迎留言討論,留言點贊最高的使用者,財大咖將贈送《像高手一樣投資》 一書。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來關注影片號啦!

財能科技旗下三大影片號:

華哥聊財務、財老譚、財小炳

覆蓋CEO、CFO、財務經理及財會專業大學生人群

分享創業和財務有關的一切!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財有書 | 宏觀投資:絕技還是娛樂?

為什麼會看財報的人收入更多?跟著張新民《財報掘金》

TAG: 宏觀投資肖冰楊銳凱恩斯